<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癥日丨搖搖晃晃的研發路旁,亟需“血檢”診斷和專職照護的好消息

    每日經濟新聞 2022-09-22 17:15:34

    ◎據9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孫永安介紹,近兩年,國外科研人員發現血液中異常的pTau181、pTau231、pTau217可以間接反映大腦中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改變。換言之,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前,可以通過“驗血”提前診斷阿爾茨海默癥,并且這一方法可將診斷關口前移到患者出現癥狀的前15~20年,對于患者在病程極早期接受危險因素管控,延緩病程進展具有重大意義。

    每經記者 林姿辰    每經編輯 張海妮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70746

    面對記憶消失卻無能為力,有心照料卻分身乏術,是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與親屬的兩種苦衷。

    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如熱映電影《媽媽!》中的65歲女兒一樣,國內上千萬阿爾茨海默癥患者不僅承受認知功能、行為能力衰退、精神狀態反復的痛苦,還面臨無法行走乃至多器官衰竭的生命危險。

    電影中85歲母親所代表的患者家屬群體更加龐大。他們一面梳理著“安理申”“美金剛”等為數不多的上市藥物,在飄忽未定的臨床效果間等待新藥;另一面在時間的縫隙中奔波,盡力積攢照料親人的時間。

    未來,什么能減輕阿爾茨海默癥帶給我們的痛苦?早期診斷的“血檢”,以及正在起步的專職照護無疑是兩個好消息。而推動前者完成從科研向市場的轉化,幫助后者解決硬件環境、人員培訓配置問題,還需要資本的積極參與。

    全球僅有8款藥物上市,致病機制仍在“搖擺”

    公眾常把阿爾茨海默癥(AD)與“老年癡呆癥”畫等號,與AD龐大的患者群體有關。

    據9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司司長王海東介紹,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500萬癡呆患者,其中1000萬是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隨著人口老齡化水平提高,這個數字將持續攀升,預計到2050年全球AD患者將達到1.52億人,中國AD患者將突破4000萬人,可能仍是全球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

    但面對快速擴大的市場,已上市的阿爾茨海默癥藥物屈指可數。

    其中,1993年至2014年上市的AD藥物只能緩解癥狀,無法有效地減緩AD病程的惡化;隨后,甘露特鈉膠囊和阿杜那單抗相繼問世,全球上市的AD治療藥物總數達到8種。

    獲批上市的AD藥物匯總。圖片來源:《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機制和藥物研發進展》 

    藥物研發進展緩慢的原因在于“發病機制”未確定。目前,流傳較廣的相關學說包括Aβ假說、tau蛋白假說、膽堿能假說、APOE4風險基因假說和其他假說。

    在早期獲批藥物中,他克林、多奈哌齊、卡巴拉汀和加蘭他敏均基于膽堿能假說開發,近年獲批上市的藥物以Aβ假說為基礎。但即便如此,這一主流發病機制學說也時常“搖擺”。

    今年7月,《科學(Science)》雜志在半年的調查后發布一篇報告,指出2006年發表的一篇支持“腦組織中的Aβ(β淀粉樣蛋白)斑塊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的論文涉嫌造假。

    雖然涉事論文中研究的Aβ*56只是Aβ寡聚物的一種,也并非該領域研究最豐富的寡聚形式,但該次學術造假風波,再為本就不順暢的AD藥物研發蒙上一層陰影。

    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至2017年,共有146個AD藥物研發宣告失敗。其中,他克林由于有嚴重不良反應,風險大于獲益而黯然退市。

    臨床效果充滿爭議,后續研究需提前治療階段

    AD藥物上市難,而即便是已上市的AD藥物,也常因效果不明確陷入爭議。

    2019年,綠谷制藥的甘露特鈉膠囊在國內附條件獲準上市,與渤健2021年在美國附條件獲批的阿杜那單抗構成“改變病程終點”的兩大藥物,前者還成功通過2021年醫保談判進入醫保目錄,振奮了國內AD患者家庭的精神。

    9月21日晚,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阿爾茨海默病分會(ADC)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孫永安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表示這一方面是因為業內尚未對AD的發病機制形成共識,基于一種機制研發上市的AD藥物總是不可避免地遭到反對;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兩款藥物的上市前臨床研究數據“介于有效和無效之間”,患者迫切需要的是藥物上市更大的推動力。

    那么,市場是否買賬呢?渤健財報數據顯示,阿杜那單抗于去年6月上市后,2021年銷售額僅300萬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藥物銷售額為280萬美元。

    受年初國際局勢緊張及醫藥資本市場寒冬影響,綠谷制藥今年5月提前終止了甘露特鈉膠囊(GV-971)國際多中心3期臨床研究。

    與此同時,國內投資界和科研界對于AD藥物的研發呈現出“冰火兩重天”的情況。《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聯系多位醫藥健康投資人士,對方均表示對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相關項目沒有太多關注,有投資人士表示阿爾茨海默癥藥物研發的困難在于機制未明確,基礎研究的問題還未解決。

    但作為臨床醫生,孫永安對于AD藥物研發的態度是樂觀的。他表示,AD是一種慢性神經退行性病變,在15~20年的潛伏期中,患者神經元將被緩慢破壞而不出現任何臨床癥狀;等出現臨床癥狀后,大量神經元破壞已經不可逆,輕、中、重度癥狀的進展期分別為1~3年、2~10年和8~12年。

    因此,同一款藥物用于不同階段患者,治療效果可能大相徑庭,對于病程仍處于潛伏期的患者,研究藥物療效的價值更大。在這方面,已上市AD藥物可以享有在真實世界中進行更大樣本量研究的優勢,但需要早期診斷產業的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02625

    技術助力診斷關口前移,專職照護產業正起步

    “(AD藥物研發)大部分都是負面的消息,但其實目前在診斷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消息。”

    孫永安告訴記者,臨床機構此前檢測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特異性生物標記物,主要用PET-CT或者腰穿檢查腦脊液,前者具有輻射、費用昂貴,而且機構覆蓋率低,后者屬于有創檢查較難被健康人群接受,因此都沒有大量普及。

    但近兩年,國外科研人員發現血液中異常的pTau181、pTau231、pTau217可以間接反映大腦中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改變。換言之,患者出現臨床癥狀前,可以通過“驗血”提前診斷阿爾茨海默癥,并且這一方法可將診斷關口前移到患者出現癥狀的前15~20年,對于患者在病程極早期接受危險因素管控,延緩病程進展具有重大意義。

    不過,據孫永安介紹,雖然在某些國家這一檢測方法已經進入實踐階段,但總體來看也還沒有完全面向市場;國內目前只有pTau181試劑可以生產、購買,pTau231、pTau217試劑生產仍為空白。

    未來,如果這種檢測手段的可靠性能得到進一步驗證,并被納入45歲及以上人群的體檢中,就可以與目前的危險因素管控、適當藥物治療相得益彰,在很大程度上延緩阿爾茨海默癥疾病的發生。

    與此同時,產業端也頻頻傳出好消息。近日,上海博斯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千驥資本領投、多名股東跟投下,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據悉,本輪資金將主要用于投入科研課題、產品升級,以及院內和院外的業務拓展;進一步實現“全民篩查”和“科學干預”,構建全國范圍的數字化“癡呆防治”體系。

    此外,國內專職照護產業也逐漸起步。以泰康之家為代表的養老社區也在護理公寓專門設置“記憶照護區”,專門接收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老人,通過還原現場場景幫助老人找回記憶。

    而據孫永安接觸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和專職照護機構的切身感受,面向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專職照護機構,以及配套設施生產企業的市場非常廣闊,但目前,真正從事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照護的專職人員并不多,產業內從業者需要解決硬件環境、專業看護人員培訓等問題。

    相關鏈接:一旦“啟動”就無法停下 阿爾海默癥:擦去關于親人的記憶,擦去自己存在的痕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阿爾茨海默病 醫藥生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