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0-20 23:19:46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趙云
醞釀多時的市場化轉融資業務試點,終于正式啟動。
2022年10月20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證金融)官網發文稱,經中國證監會同意,中證金融啟動市場化轉融資業務試點。
同時,中證金融另一則通知顯示,即日起中證金融決定整體下調轉融資費率40BP,調整后各期限檔次的費率具體為:182天期為2.10%、91天期為2.40%、28天期為2.50%、14天和7天期為2.6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實際上,中證金融關于轉融資業務市場化試點的消息,早在一年多以前已經“吹風”。
2021年6月30日,中證金融便已經在官網發布題為《中證金融將推出市場化轉融資業務》的文章。其中提到:為更好服務證券公司多樣化的融資需求,優化完善轉融通制度,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中證金融“)正在推進優化轉融資業務,將原”固定期限、固定費率“改為實行市場化的競價交易機制。
而10月20日晚間中證金融的“官宣”則標志著轉融資市場化正式啟航。
中證金融表示,改革的核心是“靈活期限、競價費率”。具體來說,中證金融設置短(1-28天)、中(29-91天)、長(92-182天)三個期限區間,對應設置三檔費率上下限。證券公司可以在1-182天的期限范圍內自主確定資金使用期限,并在轉融資費率上下限之間報價。轉融通平臺集中匹配達成競價交易。當日申報、當日成交、當日資金可用。試點期間,中證金融選取一個期限區間試點競價,證券公司試點期限區間內的資金需求通過參與市場化競價得到實現,其余期限區間的資金需求,沿用現行交易方式。
中證金融表示,下一步將在中國證監會指導下,組織證券公司進行技術系統改造、測試和業務培訓,發揮正向引導資金規范入市的積極作用。
從中證金融公布的月度數據來看,證券公司轉融資業務需求與市場行情呈現較為密切的關系。此外,季末、年末等重要資金時點也會對轉融資交易產生一定影響。
2012年8月轉融通業務啟動,當月轉融資新合約融出僅為66.20億元。2014年年底開始,隨著市場走強,融資交投日趨活躍,券商對轉融資的資金需求水漲船高。2014年12月月中,滬深兩市融資余額首次突破1萬億大關;轉融資余額則首次突破1000億元,當月月底達到1037.09億元。
2015年5月月中,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突破2萬億大關,月底轉融資余額達到1101.30億元。2015年6月,滬指見頂5178點、融資余額達到2.26萬億元歷史高點后市場轉弱,當月月底轉融資余額小幅下降至1093.80億元。
2015年6月后,由于投資者對融資融券交易熱情不再,融資余額出現下滑,券商轉融資需求隨之走弱。2016年4月見底83.42億元后出現回升,2018年2月、3月再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
2022年前三季度,整體而言A股市場出現較大震蕩。1月,轉融資余額為912.33億元,而至9月底僅為594.14 億元。轉融資余額下降的背后亦是投資者融資需求減少--今年1月底,兩市融資余額為16202.38億元,而至9月底,融資余額下降至14436.11億元,減少了近18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從中證金融的表態來看,轉融資市場化還需要進行證券公司技術系統改造、測試和業務培訓等環節,因此最終落地還需一段時日。
不過,在社會融資成本普遍下降的背景下,中證金融宣布即日起下調轉融資費率,也向市場傳遞出積極的信號。
根據公告,2022年10月20日,中證金融決定整體下調轉融資費率40BP,調整后各期限檔次的費率具體為:182天期為2.10%、91天期為2.40%、28天期為2.50%、14天和7天期為2.60%。中證金融表示,此次下調轉融資費率,是根據資金市場利率水平做出的正常經營性調整,旨在滿足證券公司低成本融資需求,促進合規資金參與市場投資,維護我國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中證金融最新數據顯示,10月19日最新轉融資余額為583.44億元,以此估算,轉融資費率下降40BP意味著一年可以為券商節約利息支出2.33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市場走弱導致融資交易活躍度下降,以融資融券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仍是各大券商發力的重點。
如今年1月,中信證券配股募資273億元,其中不超過190億元用于發展資本中介業務;銀河證券發行了78億可轉債,其中不超過30億元用于資本中介業務。
中證協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受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融資融券業務規模收入均有所下降,股票質押業務規模持續壓降。截至2022年6月末,融資融券業務融出資金規模為1.53萬億元,較去年末下降11.70%;融出證券規模為903.24億元,較去年末下降22.22%;對應融資融券業務利息收入同比下降3.62%至527.35億元。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7223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