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0 23:26:53
每經記者 李宣璋 每經編輯 陳旭
黨的二十大報告,緊緊圍繞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新時代新征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大決策部署。
近日,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孫金龍在《黨的二十大報告輔導讀本》中發表署名文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孫金龍在文章中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該署名文章共分三個章節,分別為充分認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在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這一部分,孫金龍從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等角度進行了詳細闡釋。
加快產業結構等調整優化
關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孫金龍指出,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聚焦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實施,打造綠色發展高地。
對此,E20環境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以往我們總認為環保是一個保護性的、防止污染或者消除污染的行為,是個成本和托底項。而這篇署名文章表明,環保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薛濤進一步介紹,在正確、合理的規劃下,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是能夠同時實現的,這就是觀念的轉變。舉例來說,世界上一些先進的發達國家,比如日本和德國,他們的制造業很多都是沒有轉移的,但本國的環境質量依然非常好。
孫金龍指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推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制度,健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含綠量”,降低“含碳量”。
薛濤認為,這其實是在強調我國能源、碳排放方面要走自己的路,因為我們與西方國家的制造業基礎不一樣,經濟發展階段也不一樣,不能一味受西方的觀念影響,“堅定走自己的路,這很重要。”
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
有關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孫金龍指出,當前我國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要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寬廣度,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低碳水環境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洪臣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上述關于我國環境質量的說法和判斷非常準確,我們的環境質量確實是有好轉的趨勢,也能比較明顯地感受到,但基礎還不夠穩固。
“以大氣質量為例,在2012年前后,我國的大氣質量問題非常嚴重,現在大氣質量明顯好轉,比如華北地區霧霾治理的成效我們都能感同身受。”王洪臣表示。
孫金龍指出,要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體。強化陸海統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開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推進城鄉人居環境整治。
對此王洪臣表示,水環境主要由地表水環境和地下水環境兩部分組成。最近幾年,地表水的質量明顯變好了,這從生態環境部的水環境質量公報也可以看到,未來要重視的是治理地下水的任務依然比較艱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