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9 23:53:00
每經特約評論員 蔣光祥
最近熱度堪比世界杯的瓜,可能就是汪小菲與前妻大S的“糾紛”再起了。
自從近日汪小菲曬出幫大S支付的賬單明細后,有關“電費”等話題連續多日喜提熱搜。但這場鬧劇的走向可能出乎大家的意料,最大贏家不是汪小菲,也不是大S,而是汪小菲的母親——俏江南的創始人張蘭。
在“蹭”到自己兒子的熱度之后,張蘭直播間的人氣達到有史以來的最高峰。當前粉絲數已超500萬,直接翻了3倍。一改之前一直不溫不火的窘態,銷售額也直沖帶貨榜首。力壓東方甄選等其他熱門選手。
與此同時,張蘭在直播中不斷“整活”“爆梗”。一時間,張蘭的直播間仿佛變身為近兩年流行的脫口秀現場,但觀眾無需門票,線上線下充斥著愉悅的氛圍。張蘭和汪小菲的食品創業品牌,更是在這場鬧劇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曝光量,銷售額輕松過億元。
這場堪稱典范的營銷案例,帶來了流量的風口,而當前但凡有流量,直播帶貨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變現方式,張蘭自然是深諳此道的一把好手。實際上,在去年大S和汪小菲剛傳離婚之時,張蘭就曾試水直播帶貨,雖然評論區網友將之變成了離婚專場,甚至詢問態度非常不友好,但張蘭并沒表現出絲毫不悅,一直專心介紹產品。不過,彼時帶貨效果并不是特別好。
誰曾想到,這一次意外的“爆紅”,讓張蘭收割了不少流量。深諳市場之道的張蘭,顯然不會放過這么好的機會,更何況還要給自創食品品牌造勢。有理由預見,既然鬧劇的效果這么好,可能以后還會有類似的商業“互撕”。
但流量是有了,能否達到最佳的轉化效率,并不由當事人自身所能左右。畢竟,相關鬧劇帶來的熱度可能只有一時。品牌要想積累口碑,生意要想長紅,產品自身品質與性價比才是關鍵。
仔細分析這幾天張蘭直播間所帶的貨,一些客單價較低的食品,比如二三十塊的酸辣粉,銷量占比最高,也是網友們支持和“打賞”的主渠道——“汪小菲的電費,我們幫他交了!”而售價百元左右的預制菜,卻很難讓人看到比競品更多的核心競爭力,缺乏核心賣點。
筆者注意到,直播風口先后已有羅永浩、俞敏洪、李國慶等“失意”企業家找到了機會,老羅、新東方這種更是一舉翻身。但黯然離場的更多,吳曉波等名家帶貨也是翻車不斷。并且即便是成功者,也會有創新焦慮,東方甄選的“一哥”董宇輝便被質疑也就是“讀者文摘”的水準。
顯然,在當前這條路上,張蘭離成功尚早。畢竟,名人固然可以自帶流量,但是流量并不與帶貨質量成正相關。
實際上,在直播這個風口,“李佳琦們”也是苦苦積累許久才等來的,多少還是要做點功課。在直播經濟領域,明星也不一定就比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民間大V出色,或行事更有底線更有規則意識。
對于直播平臺來說,明星效應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如讓更多的普通人分享到技術普惠帶來的時代紅利,能在直播經濟中分一杯羹。也許他們短時間內的流量不如明星,但不論是人文、歷史、金融,抑或只是“吃播”等領域,我們見證了太多草根長時間堅持所創造出的力量,這既是直播平臺的基本功,流量扶持上要起到風向標作用,讓“熱度”更要讓“內容”成為直播媒介的核心,也是播主的久久為功。
實際上,對于一些理性吃瓜群眾來說,汪小菲數次前言不搭后語,或秒刪,或反過來譏諷粉絲,都不是很聰明的樣子,這瓜總會有吃膩的時候,那時可能才是真正考驗張蘭和汪小菲母子所自創的食品品牌的時刻。因為,流量有時也會帶來“反噬”,甚或曇花一現。
因此,對于張蘭以及其他有類似情況的名人明星帶貨而言,靠鬧劇、惡炒博流量只能“蹭”得一時,要更長遠地走好直播帶貨之路,必須先做好自身直播品牌,帶來更具性價比的好產品等才是“王道”,這也是更持久的“流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