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2-21 13:48:50
每經編輯 杜宇
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私募等資管產品屢見不鮮。
12月20日晚,恒銀科技(SH603106)發布公告稱,公司去年7月購買了國民信托有限公司的“國民信托·慧金8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金額約為1.7億元,期限18個月,預期年化收益率11.00%。截止公告日(投資收益到期日),公司共計收到該產品投資收益1298.59萬元,本金1.7億元及剩余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
就現階段購買信托產品的進展情況,恒銀科技表示,國民信托近日向《國民信托·慧金87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以下簡稱“慧金87號”)的借款人天津致融建筑材料銷售有限公司發送《付款通知函》,督促借款人及時償還未兌付本金及利息,借款人表示正在積極籌措資金盡快兌付,但天津致融建筑材料銷售有限公司及保證人融創華北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目前資金狀況較為緊張,該信托項目預計將延期兌付。
對公司影響方面,恒銀科技表示:“可能影響公司2022年度財務業績,但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活動的現金周轉”。
二級市場上,12月21日開盤,恒銀科技“一字”跌停開盤,截至發稿,恒銀科技報5.57元/股,跌幅10.02%,市值28.99億元。跌停板上,近6000萬資金等待“出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恒銀科技有股東數28146戶。
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年內恒銀科技第二次出現踩雷信托產品的情況,與前次踩雷間隔不到3個月。
今年9月27日,恒銀科技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1年9月10日購買長安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長安寧—盈祥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到期日為2022年9月9日,截至公告日,公司共計收到該產品投資收益63.67萬元,本金1500萬元及剩余投資收益到期未兌付。截至目前,恒銀科技并未披露關于該信托產品的最新進展。
可以看出,恒銀科技兩次踩雷的并非同一產品,與前次踩雷相比,本次到期未兌付的本金要更高。
財務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恒銀科技實現的營業收入約為3.94億元,同比下降14.67%;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7942萬元,同比下降506.47%;對應實現的扣非后凈利潤約為-8639萬元,同比下降772.3%。
針對公司報告期內業績虧損的原因,恒銀科技表示,主要系受疫情影響,銀行招標采購延后,同時上游供應商無法按期交貨,部分訂單被動取消;此外,市場相對前幾年需求減少,同時市場競爭激烈,產品銷售毛利率下降。
實際上,恒銀科技業績2021年就已出現下滑趨勢。財務數據顯示,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約為7.15億元,同比下降22.6%;對應實現的歸屬凈利潤約為1902萬元,同比下降41.36%;對應實現的扣非后凈利潤約為-2047萬元,同比下降100.9%。
12月20日晚間,吉華集團(SH603980,股價4.73元,市值33.11億元)也發布公告稱,公司購買的“陸家嘴信托—華鼎18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存在延期兌付風險。
7月2日,英洛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Z000795,股價6.64元,市值75.16億元)公告表示,其于2021年7月1日使用閑置自有資金人民幣10000萬元購買了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托有限公司的信托計劃產品。現該理財產品到期后進行展期。
9月6日,杭州解百(SH600814,股價7.08元,市值52.1億元)公告稱,其購買的“國通信托·東興870號國茂南京特定資產收益權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存在延期兌付風險。9月23日,杭州解百表示,本信托計劃項下各筆融資期限整體延期一年。
6月29日,塔牌集團(SZ002233,股價7.46元,市值88.94億元)全資子公司廣東塔牌混凝土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的“中融-融筑42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展期24個月,該產品投資于房地產項目。截至2022年6月29日,公司投資的地產類信托產品存量產品數量為13筆,存量產品余額為12581.12萬元。
據中國網,記者通過梳理上述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財事件發現,今年“踩雷”上市公司數量已遠超去年,去年僅有四家A股上市公司踩雷信托理財踩雷,分別是德展健康、海南海藥、*ST華資等。同時,上述“踩雷”上市公司所涉信托產品也多為地產類產品,而這同樣也是集合資金信托產品的違約“大戶”。
據北京商報,經濟學家宋清輝表示,上市公司在存在盈余資金的情況下,進行理財活動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在投資理財的時候,應提高風險管控的能力,避免出現較大金額的損失,從而影響公司業績。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網、北京商報、公開資料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40100518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