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3 17:59:14
每經編輯 蒙錦濤
“后疫情時代”,自我健康監測、運動健身愈發重要,呼吸、心率、血氧、血壓、體溫等身體指標的變動,都是人們健康狀況變化的前兆。
在此背景下,可穿戴設備進入尋常百姓家,既能幫助人們管理運動健身又能夠全天候監測健康數據的智能穿戴設備愈加受到重視。
根據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22年第三季度》顯示,2022年Q3,智能手表市場出貨量為1080萬臺,同比增長1.8%。其中成人智能手表出貨量為538萬臺,同比增長13.3%。IDC預計,2023年成人智能手表將呈現恢復性增長,出貨量將增長3.5%,市場挑戰和機會并存。
隨著人們對于健康狀態關注的不斷加強,在血氧儀等醫療設備之外,作為輔助檢測工具24小時監測身體指標的智能手表,無疑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后疫情時代”健康監測需求激增
“后疫情時代”,個人健康監測需求拉升,除了血氧儀等醫療器械備受關注外,具有24小時健康監測功能的智能手表,作為輔助監測工具,也開始肩負起“健康管家”的使命。
以國內智能手表代表品牌華為為例,華為在呼吸健康管理領域持續發力,目前已啟動肺部風險感染篩查、肺功能評估和慢阻肺研究。由301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聯合發起的肺部風險感染篩查,基于HRV、呼吸率、血氧等生理參數相比于正常人基線的變化,結合是否異??人砸舻淖R別與判斷,可以一鍵判斷肺部健康狀況,并監測夜間睡眠期間呼吸率、皮膚溫度,監測結果會以統計趨勢在華為運動健康App呈現。
“后疫情時代”,人們對于心率、血氧、體溫等身體指標的監測成為必要,健康管理正在成為智能穿戴設備的關鍵戰場。
事實上在過去幾年,智能可穿戴設備24小時貼身監測數據的特性,就已經被認為是最適合科技巨頭切入醫療領域的口子之一。智能手表巨頭們已經早早地推進了在健康醫療市場的布局。
以華為手環7為例,作為穿戴線的基礎產品,也已加入301醫院發起的心臟健康研究項目與睡眠呼吸暫停研究項目,通過精細化識別心率失常,提供房顫及早搏篩查、個性化指導、預約就診、跟蹤隨訪等整合管理服務。華為手環7可智能識別睡眠、HRV、血氧、心率等信息,多參數融合判斷,篩查睡眠呼吸暫停風險,提供分層分級的改善建議。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手環7還搭載了全新升級的HUAWEI TruSeen?4.0心率監測技術。
血氧飽和度是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可以反映機體供氧狀況,“后疫情時代”,個人血氧監測同樣重要。據協和呼吸發布的《居家監測的重要參考》,血氧飽和度指的是血液中與氧氣結合的血紅蛋白占所有血紅蛋白的比例,是判斷病情嚴重程度、監測治療反應的重要參數,如血氧飽和度持續低于95%時,建議盡快就醫。
目前,華為的智能穿戴設備均已支持連續血氧飽和度監測功能,可實現低血氧水平自動告警,提供智能監測血氧飽和度。
在愈發注重健康的當下,對于血氧這類指標的24小時監測至關重要,輔以久坐提醒、喝水提醒、吃藥提醒、睡眠監測等健康管理相關功能,智能可穿戴設備在健康管理層面扮演的角色日漸清晰。
智能穿戴設備健康監測邊界拓寬
智能穿戴設備的健康監測功能正在由從前用戶眼中“用不上”的配件變為核心重要功能,智能手表廠商們對于智能穿戴設備在大健康領域的設想,正在變為現實。
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個人健康監測的需求擴大,其可探索的邊界同樣在不斷延伸。從心率、血氧監測到心電圖監測,再到慢病管理,甚至疾病預警等,大健康時代,智能穿戴設備如何與醫療生態融合、持續開拓細分市場成為各家品牌能否搶占更大需求的關鍵。
國內的可穿戴設備中,華為是率先在健康監測領域布局探索的廠商之一。硬件層面,華為為消費者帶來智能手表、手環等多種形態的智能穿戴設備,提供全天候的運動健康監測能力;軟件層面,華為通過長期和大學、醫院、相關研究機構進行合作,實現技術算法與科學平臺的持續演進,不斷精進智能穿戴設備數據檢測的準確性,優化傳感器技術、算法技術;在運動健康服務層面,華為運動健康App與華為創新研究App兩大平臺為消費者提供全面的數據管理,科學的運動訓練和專業的健康管理,尤其是對慢病的管理,幫助用戶準確、及時、隨身、長期地識別健康風險。
截至2022年5月,華為已與超過80家研究機構合作開展健康研究,包括心臟健康研究、睡眠呼吸暫停研究、血管健康研究、呼吸健康研究、女性健康研究等,覆蓋人體8大系統,配合華為穿戴設備,消費者即可通過參與研究,進行主動健康管理,目前已擁有超過800萬+用戶群體。
此外,2022年,華為公司還成立了運動健康軍團,更加凸顯運動健康業務的重要性。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提升、健康管理市場迎來新爆發,智能穿戴設備如今成為消費者的腕上剛需;從健康監測到運動恢復、健康管理,智能穿戴設備已經顯現出“健康管家”的定位——健康不在于一時,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時刻關注;未來,智能穿戴設備將成為個人與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設備。
(注:智能穿戴設備僅作為輔助健康監測,數據可供參考,但不能替代醫療器械,不作為醫療使用。)
編輯|蒙錦濤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