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2 22:10:58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1月12日,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我國穩物價工作成效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作為2023年國家發改委召開的首場新聞發布會,此次發布會聚焦“穩物價”?!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本次發布會圍繞如何看待當前的物價形勢、如何做好2023年的穩物價工作、如何保障春節期間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穩定等社會關心的話題回應了各方面的提問。
資料來源:Wind、中銀證券楊靖制圖、視覺中國圖
在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萬勁松介紹,2022年我國物價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國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單月漲幅始終運行在3%以下,全年上漲2%。國際脹、國內穩,對比十分鮮明。
物價水平國際脹、國內穩
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國物價總體運行狀況如何?
在此次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對這個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作出了回應。
發布會上,萬勁松在接受媒體提問時指出,2022年,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著力加強糧食、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著力加強重要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價格調控,我國物價總水平持續平穩運行。
萬勁松介紹,2022年,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單月漲幅始終運行在3%以下,全年上漲2%,大幅低于美國8%左右、歐元區8%以上、英國9%左右等發達經濟體漲幅,也明顯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7%~10%(1~11月份)的漲幅。國際脹、國內穩,對比十分鮮明。
萬勁松指出,回顧2022年穩物價工作,重點是做好“穩民生商品、穩大宗商品、穩市場預期”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糧食和生豬為重點、以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為抓手,全力穩定重要民生商品價格。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促進糧食穩產增產。及時開展儲備調節,緩解生豬豬肉價格大幅波動。定期調度并指導各地建立健全重要民生商品價格調控機制,多措并舉抓好保供穩價。
二是以煤炭為“錨”,千方百計穩定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創新完善煤炭市場價格形成機制,提出煤炭價格合理區間,明確煤炭領域哄抬價格行為認定標準,加快釋放煤炭先進產能,實現煤炭價格總體在合理區間內運行。煤炭價格的穩定,為穩電價、穩用能成本奠定了堅實基礎。落實好天然氣價格政策,充分發揮國產氣保障作用,完善中長期供氣合同機制,保持國內居民用氣價格基本穩定。
三是創新預期管理機制,穩定市場預期。加強政策信息發布,及時釋放調控信號。加強期現貨市場聯動監管,遏制過度投機炒作。
當前生豬產能總體合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會還對2022年和2023年重要民生商品保供工作作出了回應。
據出席發布會的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牛育斌介紹,重要民生商品與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息息相關。2022年,全年CPI中的食品價格指數上漲2.8%,明顯低于美歐等主要經濟體10%左右的漲幅。國內外糧價漲幅對比更加明顯,國際小麥、玉米價格月度同比漲幅最高達到74%和36%,而我國小麥、玉米價格走勢較為平緩,成品糧零售價格更為穩定,全年36個大中城市大米零售價比上年下降1%,面粉零售價比上年上升3%。
對于大家比較關心的豬肉價格穩定有關工作,萬勁松表示,受周期性、季節性、超預期因素疊加影響,2022年生豬市場形勢較為復雜。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監測分析預警,強化預期引導和市場監管,加強儲備調節,精準有力開展市場調控,強化監測預測預警,積極開展儲備調節,強化市場監管,積極穩定市場預期一系列保供穩價措施,緩解了生豬價格周期性波動。
萬勁松強調,受豬肉消費較往年偏弱、生豬供應階段性增加等因素影響,近期國內生豬價格有所回落。各方分析認為,當前國內生豬產能總體處于合理區間,預計2023年價格波動幅度會比2022年小一些。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繼續緊盯市場動態,按照預案規定及時采取調控措施,促進生豬市場平穩運行。
中銀證券研報指出,隨著國內疫情防控政策調整,2023年經濟將重新回到穩步復蘇的軌道上來,疊加2022年的CPI低基數影響,2023年通脹壓力增量可能來自三方面:一是線下消費場景穩定恢復,服務型消費需求上升帶動消費類產品價格環比走高;二是從全球經驗看,疫情防控措施放開后,居民消費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反彈,疊加經濟持續復蘇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包括耐用消費品和一般日用品在內的商品消費價格可能出現不同程度反彈;三是需求彈性加大的情況下,生產端可能向下游傳導此前原材料漲價的壓力。除此之外,食品價格短期走高、貨幣融資環境寬松等因素對物價產生的影響依然存在。
封面圖片來源:資料來源:Wind、中銀證券楊靖制圖、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