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15 12:02:31
2022年整個金融業的限薪備受市場和投資者關注,近日又有市場消息稱,公募基金行業的限薪令今年要開始實施,并且可能先從銀行系基金公司開始。
每經記者 李沛沛 每經編輯 葉峰
2022年整個金融業的限薪備受市場和投資者關注,近日又有市場消息稱,公募基金行業的限薪令今年要開始實施,并且可能先從銀行系基金公司開始。
對此,有公募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公募行業限薪其實已在進行中,有的公司從去年就已經開始執行獎金遞延3年;另外,行業里有公司從去年起就要求基金經理拿出獎金的約30%來自購權益產品。有業內人士據此計算,一位基金經理的年終獎每年拿到手的可能不足四成。
“具體的標準肯定不一樣,每家公司都要按照要求做出績效方案來推進。國企股東背景例如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可能先推行的比例比較高,而一些相對市場化的、個人系的公司就沒有那么快了。”有行業內部人士指出。
不過多位接受采訪的公募人士都表達了對于基金經理流動問題的擔憂,尤其是明星基金經理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公募行業確實掀起了一股奔私的高潮,不少明星基金“卡點跳槽”也一度引發關注。
高管績效薪酬遞延支付成常態,國企背景公募“走在前列”
2022年,公募行業拉開限薪大幕。5月,多地監管部門通知各公募機構要在月底前報送薪酬機制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抑制薪酬過高、增長過快、少數冒尖等情況。6月,中基協正式出臺《基金管理公司績效考核與薪酬管理指引》,對薪酬結構、薪酬支付、績效考核、薪酬內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根據該指引要求,基金公司應當建立實施績效薪酬遞延支付制度,遞延支付期限不少于3年,高級管理人員、基金經理等關鍵崗位人員遞延支付的金額原則上不少于40%,并且各家公司應當在2022年12月20日前對現有績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進行調整和完善。
一位滬上公募負責人介紹,該公司主要是部門總監級別及以上的管理層和部分投研員工遞延,“其實前幾年我們對基金經理就執行浮動薪酬遞延發放的方式了,之前獎金是三年內按照7:2:1的比例來發,沒有說一次性發放浮動獎金,現在比例上可能有一些調整”。
另據每經記者了解,有銀行系公募的部門總監級別人員去年年終獎發放的比例為40%,剩下60%則將在未來三年按比例發放;普通員工的獎金同樣是發放了40%,但下半年會將剩下的60%統一發放。如果中途離職,則意味著還沒發的獎金也“泡湯”了。
“今年不知道會不會全員遞延。”一位銀行系公募人士表示。也有華南公募人士表示“高管獎金確實遞延了,普通員工并沒有”。
對此,一位北京公募人士坦言,很多公司內部其實都有了限薪的相關規定。“比如遞延,就算是全員遞延,那也一定是會分的,管理層遞延的比例更高、時間更長。在推進方面,國企股東背景例如銀行系的基金公司先推行的可能比例比較高,而一些相對市場化的、個人系的公司就沒有那么快。”
基金經理年終獎至少30%購買本公司管理基金,每年到手獎金或不足四成
除了遞延,“限薪令”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求基金經理應當將不少于當年績效薪酬的30%購買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并應當優先購買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
對此,有銀行系公募人士向每經記者表示,該公司基金經理自購也是去年就開始執行了,要求基金經理拿出約30%的獎金來自購權益類產品。
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步調一致。
上述華南公募人士就明確表示,目前其供職機構并未要求基金經理自購。上述滬上公募人士則告訴每經記者,由于其所在公司的基金經理收入參差不齊,因此并沒有強制要求每一位基金經理都自購。“但對于收入相對高的基金經理還是有要求,額度也在30%左右。”
而在基金公司內部,收入相對比較高的一般都是明星基金經理,這就又形成了一個悖論。
有業內人士計算,按照獎金30%自購的要求,再疊加遞延政策,一位基金經理的年終獎每年拿到手的可能只有四成,扣稅后能到手的就更少了。
也正因如此,多位公募人士在接受采訪時向每經記者表達了對基金經理流動性問題的擔憂。上述華南公募人士坦言,行業內此前一直有傳聞稱基金經理的薪酬將封頂1500萬元,如果真確定為這一數字,有可能會加速明星和績優基金經理的流失,“所以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推動落地,或許也是受到這一因素的影響”。
這樣的擔憂并不是空穴來風。2022年明星基金經理扎堆“出走”,或奔私,或自立門戶,或轉戰其他賽道。除了可能受“限薪令”影響,一些監管新規的出臺也是助推基金經理離職潮洶涌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乏明星基金經理趕在新規正式施行前“卡點跳槽”。
2022成“公奔私”大年,離任基金經理人數再創新高
2022年市場見證了大量明星基金經理的“出走”。
1月,公募圈“頂流”董承非宣布離職、卸任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并在此后宣布加盟??べY產。同樣于1月份離任的華安基金原投資總監、基金經理崔瑩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后續易方達原明星基金經理林森也宣布加入。3月底,上海運舟私募正式注冊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前中歐基金名將周應波。
如果把這份名單繼續擴展,那么還有寶盈基金的肖肖、博時基金的葛晨、農銀匯理的趙詣、工銀瑞信的閆思倩、國泰基金的楊飛等一眾為投資者所熟知的明星基金經理名字。就在2023年開年,又有知名基金經理離職的消息傳出,原恒越基金權益投資部總監、總經理助理高楠離任。
根據Wind數據,近幾年隨著公募行業快速發展,基金經理的離職數量也在逐年攀升,2021年首次超過300人,2022年則達到325人、涉及132家公司,創下新高。
綜觀這些明星基金經理離任后的去處,不外乎兩大方向:一是自立門戶設立私募基金或加盟成熟私募平臺,二是跳槽去其他公募基金。相比之下,“奔私”明顯是大家更熱衷的一個方向。
有業內人士告訴每經記者,私募基金的管理及激勵機制都更為靈活,對于基金經理的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公募薪酬改革還在不斷推進,尤其是“限薪令”的逐步落地實行,或許是加速明星和績優基金經理出走的一項重要因素。
事實上,近年來為了“留人”,公募基金公司也不吝祭出大招。
上述北京公募人士就表示,不論獎金遞延還是要求自購,每家公司肯定都是希望能借此留住人,“遞延獎金是公司對符合條件并能夠長期為公司提供服務的人員采取的一項具有遞延性質的激勵措施,是提高職工忠誠度的一項物質手段”。除此之外,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有不少公募基金公司采用了股權激勵政策、“績優則仕”提拔明星基金經理擔任公司高管等方法。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71022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