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31 21:13:52
◎1月31日,昊華科技公告稱,公司收到了控股股東中國昊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昊華)的通知,擬發行股份購買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藍天)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相關方案尚未最終確定。
每經記者 范芊芊 每經編輯 楊夏
繼“兩化”農化板塊業務整合完成后,中國中化正在籌劃整合氟化工板塊業務。
1月31日,昊華科技(SH600378,股價45.13元,市值411.35億元)公告稱,公司收到了控股股東中國昊華化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昊華)的通知,擬發行股份購買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化藍天)100%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相關方案尚未最終確定。
對于業內而言,兩家企業將合并或是一件意料之中的事。一方面兩家公司均歸屬于萬億級央企中國中化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化),另一方面昊華科技和中化藍天的氟化工業務重合,或存在同業競爭問題。
實際上,中國中化成立時間并不長,2021年5月8日才揭牌成立,其是由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聯合重組而成。中國中化的成立,是我國化學工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意味著一家萬億級規模的綜合性化工企業成立。
中國中化官網顯示,中國中化業務范圍覆蓋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石油化工、環境科學、橡膠輪胎、機械裝備、城市運營、產業金融等八大領域,是全球規模領先的綜合性化工企業。截至2021年底,中國中化總資產超過1.5萬億元,全年營業收入超過1.1萬億元。其位列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榜單第31位,化學品行業榜單第一位。
昊華科技和中化藍天則因為此次重組而成為了“一家人”。但目前昊華科技控股股東中國昊華由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控股,中化藍天的控股股東則是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雙方業務重合,可能存在同業競爭的問題。
昊華科技的主營業務為高端氟材料、電子化學品、航空化工材料及碳減排業務等,其中氟材料業務營收占比2018年-2021年都在25%左右,主要包含含氟聚合物、含氟精細化學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產品應用于電子通信、石油化工、汽車、紡織等領域。中化藍天則是一家創新型氟化學公司,官網顯示,公司業務涵蓋氟碳化學品、含氟精細化學品、氟聚合物、鋰電化學品、無機氟等,產品應用于汽車、家電、新能源等20多個領域。
因此,昊華科技和中化藍天都是中國中化旗下氟化工業務的重要主體,同時產品應用領域也存在重合。中國中化在官網介紹其氟化工業務時提及,氟化工業務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江蘇、陜西、山東以及湖北湖南等地,業務涵蓋無機氟、氟碳化學品、含氟鋰電材料、含氟聚合物以及含氟中間體等,生產的產品超過50種,年產能60萬噸,經營企業包括昊華科技旗下的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化藍天和魯西化工(SZ000830,股價13.42元,市值257.62億元)。
除了從解決同業競爭的角度來看,對于中國中化而言,重組“兩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引領化工行業轉型升級,內部資產重組整合將有利于相關業務發展壯大,早在中國中化揭牌成立前,“兩化”農化板塊合并就已完成。
2020年1月5日,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旗下四家農化上市子公司公告稱,將四家公司資產劃轉至中化工(上海)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科技),中農科技也將更名為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月,先正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正式成立。
而對于昊華科技和中化藍天而言,如果昊華科技能夠成功收購中化藍天,即意味著其氟化工業務實力的增強,中化藍天也能借助上市公司平臺發展其業務。
無論是從營收規模還是從技術先進性來看,中化藍天在氟化工領域的實力都不可小覷。官網顯示,中化藍天擁有35個專業研究實驗室和各領域科研人才700余人,累計形成產業化成果近百項;獲國家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省、部級以上各類獎勵190余項;承擔國家“863”和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1項,主持制訂國家和行業標準40項,累計申請專利910項,產品多個品種國內/全球市場份額領先。
中化藍天官方微信公眾號曾披露,2022上半年,中化藍天實現營業收入53.96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利潤總額9.28億元,同比增長391%。
實際上,雙方的重組計劃或許早就有跡可循,一系列人事變動為重組打下前奏。中化藍天官方微信公眾號提及,去年2月21日,中國中化召開業務整合啟動大會,中化藍天管理關系調整至中國昊華,中化藍天向世界一流氟化工企業目標加速邁進。去年12月6日,昊華科技公告稱,公司原副董事長、總經理楊茂良因工作調整變動原因辭職,上市公司董事會同意聘任王軍為公司總經理。從王軍的履歷來看,其曾任中化藍天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
另外,據中化藍天官方微信公眾號,2021年6月,中化藍天召開干部任職宣布大會,張海兵任中化藍天總經理。而四川輕化工大學官方微博去年7月的一則推文中,張海兵的頭銜為中國昊華集團副總經理、黨委委員、中化藍天總經理。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84767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