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1 18:58:40
每經記者 裴健如 每經編輯 孫磊
進入2023年,出行行業正快速復蘇。
近日,嘀嗒出行第三次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重啟IPO進程,中金、海通國際及野村國際為聯席保薦人。
招股書顯示,目前嘀嗒出行是國內最大的線上順風車服務提供商。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9個月,嘀嗒出行調整后凈利潤分別為3.433億元、2.380億元和0.654億元。這意味著,自2019年首次盈利以來,嘀嗒出行將實現連續多年盈利。
嘀嗒出行方面表示,此次IPO募資擬重點用于提升技術能力及升級安全機制;擴大用戶群并加強營銷及推廣計劃;增強變現能力;在中國出行市場價值鏈中選擇性地尋求戰略聯盟及投資收購機會等方面。
在此之前,曹操出行也在去年年底傳出將于今年赴港IPO的消息,不過這一消息未得到官方的確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朱萬平 攝(資料圖)
與出行企業積極謀求上市相向而行的,是今年來出行市場的復蘇。以網約車為例,交通運輸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月31日,全國共有300家網約車平臺公司取得網約車平臺經營許可,環比增加2家;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11.2萬本、車輛運輸證216.6萬本,環比分別增長0.4%和2.3%;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1月份共收到訂單信息5.76億單,環比上升14.1%。
作為參考,2022年,我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累計訂單約69.70億單,訂單總量同比2021年下降18.9%。
值得一提的是,在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系統收到的1月份訂單中,面向乘客、與網約車平臺公司共同提供服務的平臺(即聚合平臺)完成1.46億單,占比達到約25%。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聚合平臺的異軍突起,正是眼下網約車市場發展的重要特點之一。僅在2022年,就有騰訊、華為、抖音等平臺紛紛推出聚合出行服務。如,去年12月,抖音開放了交通出行服務的平臺服務商入駐資格,具體細分類型有打車/網約車、順風車/拼車、出租車等,T3出行、一喂順風車等出行服務平臺都以小程序的形式入駐了抖音;在此之前,去年7月,華為對外宣稱HarmonyOS3已正式上線Petal出行,該平臺已聚合首汽約車、神州專車和T3出行等服務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開放打車服務;騰訊則于去年3月上線了打車服務,但自身并不運營車輛與司機,僅為有車隊與司機的網約車平臺提供訂單。
實際上,聚合打車并非新鮮事物。早在2017年,高德地圖就推出了聚合打車的模式,隨后百度、美團等互聯網巨頭的參與,讓這一模式逐漸拓展開來。進入2022年,高德、騰訊、華為等“大廠”的入局,更為這一模式“加了一把火”。與網約車平臺不同,聚合平臺自身不直接設置運力,而是面向乘客、網約車平臺公司提供“撮合”服務,也被稱為“平臺中的平臺”。
根據全國網約車監管信息交互平臺的數據,2022年7月至12月,聚合平臺訂單量在全國訂單量中占比從22%左右提升至約26%。
“聚合模式引發了網約車商業模式的重大變革,改變了互聯網打車市場的競爭格局。聚合平臺的出現,開放了用戶流量,讓眾多網約車平臺只需專注運力建設,用戶也有了更多的打車選擇。”日前在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舉行的《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報告(2022-2023)》定稿研討會上,一位不愿具名的共享出行行業專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未來,聚合平臺份額有望持續提升,聚合模式有望在行業中占據“半壁江山”。
此外,在“雙碳”目標、汽車行業電動化轉型等因素影響下,網約車電動化比例的不斷提升也被視為主要趨勢之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就在今年2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組織開展公共領域車輛全面電動化先行區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锻ㄖ凤@示,試點實施周期為2023年至2025年,涉及的公共領域車輛包括公務用車、城市公交、出租(包括巡游出租和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機場等領域用車。《通知》提出,要實現車輛電動化水平大幅提高。試點領域新增及更新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顯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環衛、郵政快遞、城市物流配送領域力爭達到80%。
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鼓勵下,網約車平臺新能源車占比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同時本次政策也有利于換電模式在網約車領域的推廣。
根據《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報告(2022-2023)》的相關預測,我國網約車行業市場規模有望在2023年出現較強的恢復性增長,到2025年有望達到日訂單2500萬單水平。
“除了網約車,包括順風車、共享兩輪車、互聯網汽車租賃以及需求響應公交等新業態的變化趨勢是什么?如何完善政策,在規范監督和放管服間尋求平衡都需要政府、行業和相關機構的共同努力。”多位來自共享出行領域的專家和平臺的企業代表都表示,他們希望《中國共享出行發展報告(2022-2023)》能夠對各類出行新業態的發展現狀、所處階段和發展趨勢進行梳理和總結,對制約行業發展的障礙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政策建議。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