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06 17:22:41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南產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機電高級工程師馬曉燕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她重點關注能源革命浪潮下,煤炭智能化開采、智慧礦區、智能工廠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及政策支持,煤炭的清潔高效低碳開發和利用以及能源行業高端技能人才的引進和育留舉措,從這些維度出發積極建言獻策。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楊歡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南產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機電高級工程師馬曉燕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穩步推進節能降碳,統籌能源安全穩定供應和綠色低碳發展,科學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優化能源結構,實現超低排放的煤電機組超過10億千瓦……”這是自中國2020年9月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目標后,“雙碳”連續第三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這種背景下,煤炭產業的綠色低碳化轉型尤其受到關注。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煤業化工集團神南產業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機電高級工程師馬曉燕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兩會她重點關注能源革命浪潮下,煤炭智能化開采、智慧礦區、智能工廠建設等方面的發展及政策支持,煤炭的清潔高效低碳開發和利用以及能源行業高端技能人才的引進和育留舉措,從這些維度出發積極建言獻策。
“碳達峰、碳中和的過程也是煤炭行業轉型升級,乃至走向變革式發展的過程。”馬曉燕對記者表示,作為我國主體能源,煤炭行業也應該逐步朝著低碳清潔的方向發展,對標“雙碳”任務推進煤炭消費的轉型升級。
不過,總體而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煤炭仍將在全國能源供給體系中不可或缺、地位重要。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的56.2%,同比上升0.3個百分點。
這也是從2012年以來國內煤炭消費比重首次回升,直觀體現出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地位。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讓煤炭更好地發揮作用、補足短板,乃至實現清潔低碳發展、多元化利用尤為重要。
馬曉燕表示,智能化技術與煤炭行業的融合發展正在助推行業的轉型升級。比如,陜西探索“智能礦井、智慧礦區”建設,山西借助大數據、5G技術等賦能煤礦數智化轉型,許多新的模式正在涌現。
“不過整體而言,煤炭行業的智能化轉型的道路還很漫長。”作為大型煤炭企業的機電高級工程師,馬曉燕對智能礦井、智慧礦區發展面臨的困境深有感觸。其中,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創新、智能裝備應用應用指導的瓶頸突出。
比如,部分大型關鍵與智能化裝備等國產化不足;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型制造等領域整體上發展緩慢,產業鏈、價值鏈缺乏協調互動等矛盾突出。
更進一步,中國工程院院士、煤礦智能化創新聯盟理事長王國法此前指出,技術裝備短板和產業鏈瓶頸才是煤礦智能化建設需要思考的眾多挑戰之一,操作系統、工業軟件和芯片等是礦山智能化建設中“卡脖子”關鍵技術。
這也是制約煤炭行業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掣肘。
近兩年來,伴隨著“雙碳”戰略的實施以及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全國智能化煤礦領域投資建設進入高潮。數據顯示,2022年智能化煤礦由242處增加到572處,產能由8.5億噸增加到19.36億噸,全國智能化煤礦建設投資累計達到1000億元。
從產能來看,智能煤礦產能占比已經達到當年煤炭產量的42%。不過,馬曉燕認為,煤炭行業的智能化建設應該是全過程的智能化、全產業鏈的智能化,而不僅僅局限在局部的開采環節。
在她看來,接下來的關鍵是攻克煤礦智能化技術裝備瓶頸,這是行業轉型的底層支撐。首先,加強煤礦智能化裝備攻關,尤其是基礎理論、核心基礎零部件以及關鍵基礎材料等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不斷提高煤炭領域內的智能化裝備制造水平和供給能力。
其次,要大力發展服務型煤炭裝備制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賦能新制造、催生新業態,深度融合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生產服務業,從主要提供煤機產品向提供產品與服務轉變、向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轉變,推動制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
此外,還要大力推廣應用煤礦大型高端綜采成套裝備及其智能制造關鍵技術。以大型煤炭企業和國有企業科研項目攻關工程為依托,探索一批有應用前景的技術、推動一批已具備推廣條件的技術、應用一批完全成熟的技術,以點帶面,推動示范,進一步加快煤礦先進開采技術的推廣和產業化應用,包括積極引入“5G+智能制造”新技術及裝備。
從制造、服務到推廣融合,層層深入,是智能化裝備參與推動煤炭行業轉型的核心路徑。在馬曉燕眼中的“智能化”,是從煤炭業務智能化到全過程的智能化,是從單個煤礦到整個礦區的智能化。具體而言,就是以智能決策為核心要求,打造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現代煤炭產業服務體系。
“智慧礦區、煤炭智能開采等智能化應用是煤炭行業發展的趨勢,這其中涉及煤礦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和應用等方面的內容,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馬曉燕表示,由于礦區位置偏遠、環境條件艱苦等行業性質,煤炭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始終較弱。與企業的高速發展相比,行業內人才的數量及質量都有不小的差距。
尤其是高素質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還比較匱乏。更為重要的是,煤炭行業人才結構性過剩和短缺并存,其智能化轉型亟需大量智慧礦山建設等領域的高技能人才以及高級職業經理人的加入。
正基于此,馬曉燕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要重點圍繞傳統能源行業完善高等教育、專業學習、崗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在部分專業院校進行定制化培養,為傳統能源行業的轉型提供智力支持。
具體而言,一方面要重點發揮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育人職能,推動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將煤炭智能化開采等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內容,甚至通過高水平實踐基地來探索“新型學徒制”模式等,豐富人才“蓄水池”;另一方面,要推動煤炭企業主動完善培訓體系,重點引育一批戰略科學家、打造一批卓越工工程師、淬煉一批精英工匠,從而帶動形成數量充足、梯次配備、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一流煤炭行業人才隊伍。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實現碳達峰窗口期,亦是煤炭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山西、山西等煤炭大省紛紛瞄準煤炭產業智能化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發力,依托大型企業推進能源領域人才隊伍能力素質的迭代升級。
“尤其要強化技能型人才培養,鼓勵企業和職業院校選拔優秀人才參加各級職業技能競賽。通過煤炭行業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引領示范,不斷選拔優秀技能人才,繼而帶動煤炭領域整體技能水平的提升。”馬曉燕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