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4 13:39:36
每經記者 黃辛旭 每經編輯 孫磊
3月13日,保時捷(POAHY)發布了IPO之后的首份財報。數據顯示,保時捷在2022財年營業收入約為376億歐元,同比增長13.6%。作為業內“最會賺錢的車企”,保時捷營業利潤約為68億歐元,同比增長27.4%。
“過去一年對于保時捷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保時捷完成了IPO,也取得了歷史上最強勁的財年業績。”保時捷首席執行官奧博穆表示。
“回顧2022年,全球市場都遭遇重大的挑戰和困難,一方面是居家隔離給我們的新車銷售帶來較大影響,其次是芯片短缺帶來的交付問題,第三則是俄烏沖突給保時捷的零配件供應方面造成了嚴重挑戰。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保時捷仍實現了高質量的韌性發展。”保時捷中國總裁及首席執行官柯時邁(Michael Kirsch)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眼下,保時捷也在加速電動化的轉型。保時捷方面表示,計劃在2030年力爭將80%新車銷量為純電動車型,并計劃在未來五年內投資200億歐元用于數字化。但和眾多豪華汽車制造商一樣,如何做好品牌的智能網聯轉型,如何讓消費者認可電動化產品的超豪華屬性,將是保時捷要面對的重要挑戰。
銷售回報率長期目標為20%
從保時捷的具體財年業績來看,其銷售回報率從之前的16%提升至18%,凈現金流約為39億歐元,同比增長5.4%。保時捷2022財年預計股息分紅為9.11億歐元。
“保時捷的成績得益于價格定位、產品組合、新車銷量的增長、匯率的積極影響,以及保時捷嚴格的成本控制。”保時捷全球執行董事會副主席兼成員、負責財務與信息技術的麥思格(Lutz Meschke)說。
在業績發布會上,保時捷提出了“邁向20之路”這一戰略,即長期戰略性銷售回報率目標超過20%。“‘邁向20之路’是 ‘2025盈利計劃’的延續。近幾年,‘2025盈利計劃’讓保時捷具備了更強的危機抵御能力。‘邁向20之路’計劃是保時捷下一個階段的目標。我們將重新審視一切,從我們的產品陣容、產品定價到成本結構。我們希望提高貢獻率質量,使我們的產品更具吸引力。”麥思格表示。
不過,在今年,保時捷的銷售回報率目標是17%~19%,這一預期的基礎是集團營業收入維持在400億~420億歐元左右。
在銷量方面,保時捷在2022年約交付30.99萬輛,同比增長2.6%。其中,Cayenne銷量約為9.6萬輛,同比增長15%;Panamera銷量約為3.4萬輛,同比增長13%;911車型銷量約為4萬輛,同比增長5%。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方面,2022年,保時捷中國新車交付量約為9.3萬輛,占保時捷全球銷量的30%,連續第八年成為保時捷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去年,供應商的供應網絡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保時捷的烏克蘭供應鏈出現了一些停滯,這使得我們的交付量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但今年的交付量會超過去年。”奧博穆說。
預計2030年八成新車為純電車
值得一提的是,保時捷重申了其后續的電氣化產品規劃和電氣化產品銷量目標。目前,保時捷向中國共引進了21款純電及插電式混動細分車型。按照計劃,到2030年,保時捷預計純電動車型占新車交付量的比例有望超過80%。
具體來看,Macan純電版計劃于2024年交付;718車型和Cayenne也將推出純電版車型;未來,保時捷還將新增一款定位在Cayenne之上的純電SUV新車。“我們正在加強和深化保時捷運動豪華的產品定位。我們發現這一細分領域的利潤也在不斷增長,特別是中國和美國市場,”奧博穆說。
在充電網絡方面,保時捷已覆蓋80余個城市的121家保時捷中心,以及25個城市的核心商圈和交通樞紐。第三方充電樁拓展至58萬余座,遍布全國200多個城市。柯時邁透露:“未來我們還會在充電網絡布局方面投入充足的資金和技術,進一步完善在中國的電動出行生態。”
為了更快速轉型電動化,保時捷在去年9月底實現了IPO。“上市之后,我們可以更加專注自身發展,并加快步伐塑造核心競爭力。更多的自主權也給了我們更多的創業自由。我們將會加強在關鍵領域的重要能力,如軟件和電池技術。”麥思格說。
但是,目前一些傳統豪華品牌甚至國外的電動車品牌在產品智能化體驗等方面并沒有太大的突破。同時,中國的一些造車新勢力也在布局高端電動車領域,搶占傳統豪華品牌的市場份額,中國年輕用戶對于本土品牌的接受度也正在提升。對于超豪華品牌而言,如何在電動化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品牌獨特性是擺在保時捷面前的挑戰。
對此,柯時邁表示:“中國的新能源車在合理的價格區間內已經做得相當成功,但在豪華電動車領域還沒有一個真正脫穎而出的贏家。與歐洲市場相比,中國市場的優勢在于不需要再跟消費者解釋新能源車好在哪里、充電如何便利。但中國消費者普遍認為電動車要比內燃機車便宜,畢竟沒有發動機了。因此中國市場的電動車定價較燃油車更低,這對豪華品牌是一個挑戰。作為保時捷,我們最關注的還是品牌價值和品牌歷史,這種傳承和積淀會體現在產品和服務的方方面面,我們有信心做好自己的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