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21 22:33:32
對比安徽,江西何以加快突圍?南昌和贛州,又將如何發揮各自的作用?
每經記者 淡忠奎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南昌文旅 天下英雄城”官方微信號
“強省會”還是“多中心”,最近,這個話題又熱了起來。
日前,安徽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確蕪湖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地位,并出臺專項政策支持,蕪湖由此向“安徽經濟增長第二極”發起全力沖刺。
而在隔壁江西,2022年正式開啟的“強省會”戰略則迎來喜人變化——
3月20日,南昌市統計局發布的最新人口數據顯示,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653.81萬人,相比2021年增加10.06萬人;同期,江西常住人口規模為4527.98萬人,相比上年末增加10.58萬人。在全國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南昌以一己之力,托住全省人口增量大盤。
在中部地區,安徽和江西省情相似,此前在全國存在感都不算太高,常常被拿來比較。
近些年,安徽發展迅猛,2022年GDP更首超上海,躋身全國十強行列。在外界看來,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徽堅定不移做大合肥“強省會”。相比之下,江西的發展似乎遜色不少,這又與其在城市發展戰略中搖擺不定密切相關。
具體到合肥和南昌兩城,2000年時還是旗鼓相當的“弱省會”,20多年后,合肥已經甩開南昌一大截。而另外一方面,同為兩省副中心城市的蕪湖和贛州,纏斗也由來已久。2022年,贛州以20多億元的微弱優勢,時隔十多年再度反超蕪湖,拉開兩座城市競爭新格局。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江西GDP突破三萬億大關,達到32074.7億元,增速4.7%,與福建并列全國第一,突破“環江西經濟圈”已見起色。不久前,江西黨政代表團專門赴安徽學習考察,合肥和蕪湖的人工智能、數字產業、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等領域,成為考察重點。
對比安徽,江西何以加快突圍?南昌和贛州,又將如何發揮各自的作用?
江西城鎮體系結構示意圖 圖片來源:《江西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 年)》(征求意見稿)
可以明顯看到,無論江西還是南昌,近年都特別關注安徽及合肥。
自2020年以來,成都、長沙、合肥、杭州,都曾是南昌選擇的學習對象:對標成都打造山水名城,對標長沙發展流量經濟,對標合肥加強科技創新,學習杭州建設“城市大腦”……而如今,江西再次將目光投向安徽,焦點更為明確——
在蕪湖考察中國視谷、奇瑞智能網聯超級一工廠,去合肥科大訊飛看智能語音產業生態構建,以及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的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等大科學裝置等……
在江西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看來,江西此次是抓住了“牛鼻子”,找準了差距和不足,重點從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兩方面學習考察。
中心城市是區域發展的縮影。2010年以前,南昌和合肥還處于同一起跑線,但此后差距不斷拉大,如今合肥GDP已經突破1.1萬億元,而南昌僅有前者的一半左右。
這種“分化”,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產業占比過大,新興產業支撐力相對不足導致。比如,南昌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電子信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航空裝備)營收占全市工業比重僅41.4%,除電子信息外其余產業規模均較小。與之相比,合肥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全市工業比重達56%。
此前,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曾向城叔分析,在周圍城市群相對成熟,虹吸效應較強的情況下,江西做強省會南昌,增強輻射力和吸引力,已經是一件不得不為的事情。
一個備受關注的舉動是,南昌“押注”VR虛擬現實產業,2016年建成國內首個VR產業基地,并先后在VR領域砸下10億元天使創投基金和100億元產業投資基金。去年11月,在南昌連續第五年舉辦的世界VR產業大會上,工信部批復組建的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正式揭牌,顯示出南昌的苦心經營成效初顯。
目前,南昌已集聚VR及相關企業278家,2022年營收有望突破600億元。在移動智能終端、LED、VR等產業帶動下,南昌電子信息產業鏈條日益完善,正朝著“2025年總體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的目標邁進。
今年江西兩會期間,江西省委書記尹弘再度強調,省會強則全省強。他還提到,南昌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找準先進制造業發展方向,培育壯大電子信息、航空、生物醫藥等優勢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形成更多新的經濟增長點。
除了省會城市之間的對標學習,兩座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競爭也頗有看點。
對資源要素較為有限的中西部省份而言,“強省會”戰略是較為常見的發展模式。但近兩年來,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越發成為區域經濟的熱點。就在不久前,蕪湖公開喊話,“一城獨大不是春”。
“蕪湖發布”刊文指出,經濟強省發展不能完全依靠省會城市的“一城獨大”,而是得益于“雙城驅動”,甚至“多城驅動”。在此之前,安徽印發《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明確支持蕪湖真正成為安徽經濟增長第二極和省域副中心城市。
從安徽省內來看,在合肥GDP占全省比重由2010年22.5%穩步提升至2022年26.7%的同時,蕪湖則一直原地踏步,維持在10%左右;從省外來看,正是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蕪湖時隔多年再度被江西省域副中心城市贛州趕超。
過去,江西發展備受詬病的一點,就在于在“強省會”還是“多中心”的戰略選擇上不夠堅定,南昌首位度過低,對全省經濟發展的支撐和輻射作用不足。即便是近年江西明確提出要推行“強省會”戰略,南昌首位度仍不升反降,由2010年22.9%降至2022年22.5%。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反映出贛州的優勢。2022年,贛州GDP為4523.63億元,增長5.2%,高出全省0.5各百分點;南昌GDP則為7203.50億元,增長4.1%,未能跑贏全省平均水平。
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贛州工業的強勁支撐。2022年,贛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8%。其中,143家近一年新建投產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1倍,對贛州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61.7%。
放眼整個中部地區,除了蕪湖和贛州,河南的洛陽、南陽,湖北的襄陽、宜昌,湖南的岳陽、衡陽,山西的長治、臨汾和大同,都是各省重點培育的副中心城市。
從2022年來看,襄陽、洛陽、宜昌GDP已邁入5000億元階段,處于中部副中心城市第一梯隊;岳陽、南陽、贛州、蕪湖、衡陽則處于4000億元階段,處于第二梯隊,城市之間的差距并不大。
在超越蕪湖實現進位后,對于城市面積(39363平方千米)和人口規模(898.81萬人)均具有明顯優勢的贛州而言,要再次在副中心城市中實現位次躍升,仍然考驗產業發展的持續競爭力。
從江西全省來看,盡管2022年增速領跑全國,經濟規模邁上新的萬億臺階,但在經濟“搶位戰”中未能成功晉升,“小透明”角色仍未徹底扭轉。與安徽相比,過去十余年,二者的距離從2000余億元一路拉大至1.3萬億元。
圖片來源:新華社
“江西和安徽的差距在于經濟增長仍然主要依賴傳統產業,江西現有的14個千億產業絕大多數都是傳統產業,比如有色金屬、石化、食品、建材等。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安徽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麻智輝此前表示,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合肥的龍頭作用明顯等,是安徽經濟迅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對于江西而言,傳統產業占比一度超過七成,有色金屬產業是全省唯一超過5000億元的優勢產業。如何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壯大新興產業體量,始終是其經濟規模躍升的關鍵。
江西省工信廳經濟運行處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今年江西將實施優質企業梯次培育、重點產業集群能級提升等行動,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集中優勢資源做深做細虛擬現實、移動物聯網、人工智能等20個新興產業。
從這一維度來看,產業資源和創新資源最為聚集的南昌和贛州,將在江西轉型發展過程中承擔更大的作用。
以大數據產業為例,江西將以南昌為核心,以京九和滬昆高鐵線為紐帶,重點圍繞南昌、贛州、九江、上饒、鷹潭、宜春等基礎較好的地市,培育建設八大大數據產業基地。
圖片來源:贛南日報
與此同時,江西省科技廳近日發布的《《科技興贛六大行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提出,要強化南昌在全省科技創新中心中的核心地位,建設贛州科技創新副中心,到2025年兩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將分別達到43%、45%。
其中,南昌聚焦數字經濟、虛擬現實、食品、復合半導體、中醫藥等國家級創新平臺,贛州則更加聚焦稀土特色產業領域,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稀土產業創新中心。
從一系列動作來看,對于江西來說,強省會還是副中心,已經不再糾結。一方面,堅定支持南昌“強省會”發展,打造”一樞紐四中心”;另一方面,兼顧贛州特色產業及創新資源,讓兩座中心城市在創新體系和現代產業上率先突破。這亦將是江西“突圍”的關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