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6-20 23:46:06
在林俊廷看來,與其他城市相比,成都自有其文化打造的路徑可循。究其本質,是一個如何將成都的人文底蘊慢慢梳理出來,再通過科技方式進行轉化呈現的過程。
每經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唐元
在6月19日的成都市文創業(數字文創)建圈強鏈招商引智(上海)推介會上,成都市投資促進局、建圈強鏈“3+4”區域園區、成都市廣播電視臺、成都傳媒集團,以及全國文化創投基金聯盟、上海市文創知名企業進行了專題推介。
作為進行項目推介的兩家上海市文創企業之一,通過文化與科技方式以打造沉浸式互動的先行者——上海青鳥新媒體藝術出現在了“名單”中。其藝術總監林俊廷在現場以“科技+文化建設天府幸福城市”為主題進行了分享。
本就以新媒體藝術家的身份長期活躍于業內的他,在這場推介會上,既是演講者,也是聽眾。作為后者,當他在傾聽來自成都的各類推介時,他同時也在思考如何將新媒體藝術從專業轉變為產業,“我覺得將會是一個超級藍海。”
林俊廷在現場做項目推介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推介會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他聊了聊此次參會的一些感想。
據他透露,由于推介時間僅有寶貴的8分鐘,他不得不在原來準備的PPT基礎上改了又改,最后“只得”壓縮到40頁。一個亮點是,在主題演講中,他特意準備了一個章節,介紹“成都數字文化方案”。原因無他,幾個月前一趟到成都的短途旅行讓他“感覺蠻好”。
在他看來,與其他城市相比,成都自有其文化打造的路徑可循。究其本質,是一個如何將成都的人文底蘊慢慢梳理出來,再通過科技方式進行轉化呈現的過程。
成都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蘭素英 攝
以下是他的口述,內容經由每經記者整理:
19日的推介會現場很有趣,很多人跟我說,感覺你對成都的感受比我們還深。然而,實際上,我和我的團隊主要還是通過網絡、書籍去了解成都,同時憑借一些我們過去到成都時的體驗以及成都的朋友去梳理出的一個大概。
我自己本來就很喜歡成都,所以這次在簡報里除了自己以及團隊的介紹以外,還專門準備了成都數字文化方案的內容。本來還有更多的,因為演講時間有限,才精簡到目前的40頁,已經改了好幾個版本了。
這次的主題演講算是我初步整理的一份材料,主要講述如何通過運用數字科技和新媒體藝術,傳遞成都的精神想象和物質感知,使其人文底蘊與當代表達相結合,以此塑造出文化新場景。
其中主要有兩個概念,第一個是以 “文化+科技”的方式,第二是要挖掘出屬于成都自己的精神內涵。我認為,成都本身文化豐富,發展得很好,但是目前需要用一個新的語匯去呈現??萍际侨蚬餐ǖ恼Z言,成都的文化,也可以用科技的手法去轉化和傳播。
我們提出要結合數字科技與文化,并不是去“炫技”,而是去提煉文化,以新的方式傳達情感讓觀眾感受。單純的酷炫技術可能提供一時新奇的體驗,但若沒有內涵很快就會因為徒具形式讓人失去興趣。
林俊廷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在我看來,大家的痛點基本都是一樣的:都知道要往什么方向去,但不知道要怎么“走”。比如,有位從事非遺方面的老師告訴我,他們覺得成都的非遺很重要,但是很難想到用什么方法與現在的年輕人產生共鳴,讓非遺結合新時代傳承不斷。
所以昨天,很多人都過來跟我聊,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很激動也很感動。
實際上,成都有很多很棒的城市規劃特色空間和人文條件,每個區域都可以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我認為成都是一個很有煙火氣的地方,煙火氣是最好的基礎。成都還有不少新興或者厲害的科技,科幻、金沙也是亮點。
從歷史上來說,不同的時代里,巴蜀所展現出的風貌也是很不一樣的,需要慢慢梳理出來,而本質就是如何轉化的問題。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在演講之前,我也聽了成都各個文創園區的推介,通過他們的講述,我感覺各區推介的所在地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規劃也得很好。若從新媒體藝術的角度思考,可以形成一個〝新媒體藝術+〞的產業生態構建。
我認為新媒體藝術現在還是一個整合性的專業,而不是一個產業,如果能形成產業,我覺得將會是一個超級藍海。現在全國有多少學校有新媒體藝術?答案是:幾乎每個學校都設立了這個專業。除此之外,包括雕塑系、造型系、設計系等也都在融入交互設計的課程,但問題就在于系統性的產業并未形成,大家同質性很高卻沒有形成專業特色而進一步協作。
同理,現在有一些技術公司有很好的技術水平,但問題也是一樣,缺乏內容,找不到人或團隊進一步做內容并將其形成產品,所以這里面其實有巨大的空間等待發展。若能形成產業化,就能找得到人和技術,對不對?就像電影工業有技術、藝術、運營等各環節的人才與技術可以形成完整生態。
上海青鳥新媒體藝術打造的作品《鶴采》圖源:青鳥BluePhoenix公眾號
另外,形成產業后,產品就不只是徒具形式,內容也不是要一直更換,而是要一直迭代。我們提出以主題項目形成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如果有一座以新媒體藝術打造的成都城市文化體驗館,再把重點高校相關專業的(資源)聚在一起,成立一個實驗室,都來研究這個方向,內容實際上就有實現迭代的可能性。
就像電影、動畫或開發游戲已經有完整的產業鏈——缺錢可以去找到資金,缺角色就找到角色,缺特效可以去找到特效公司。新媒體藝術現在還不是一個產業,我提這個方案,就是期待新媒體藝術將來能形成一個有各種專業協作的產業,希望在成都落地,并成為產業的引領先行地。
本文作者系天府文創云記者石普寧,轉載合作相關可搜索“天府文創云”公眾號。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