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7-27 22:11:24
雖然進入“千億縣”的成員逐年增加,但縱觀整個縣域經濟,依然面臨比較明顯的短板。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劉艷美
圖片來源:新華社
“城尾鄉頭”的縣城,2022年發展得如何?
日前,賽迪顧問發布《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對全國(不包括港澳臺)1864個縣級行政單位進行分析。
同時出爐的還有“2023百強縣”名單,既考察經濟規模、收入水平等發展現狀,也關注節能環保、科技創新等綠色、活力方面,對縣城進行高質量發展進行評價。從評價結果來看,“東多西少、強省強縣”的分布格局與往年并沒有太多改變。
從“千億縣”來看,與2021年相比,2022年GDP邁過千億元門檻的縣域增加11個,總共達到54個。而增速較快的縣域經濟體,也是行業走勢、都市圈發展趨勢的投射。
《報告》中最受關注的是新一輪“百強縣”名單。
據介紹,本年度評選設置了“GDP≥600億元”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20億元”雙門檻,從經濟實力、增長潛力、富裕程度、綠色水平四個一級指標,進行縣域的高質量發展評價。
2023賽迪百強縣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近三年,“百強縣”區域分布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
東南沿海地區是“百強縣”集中地。最新“百強縣”名單中,東部地區占據65席,數量與2022年保持一致;中部地區減少2個,占20席;西部地區新增4個,有14個入圍;東北地區數量較前兩年減少2個,僅剩瓦房店市還在榜上。
我國縣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從這份名單也能窺見一二。
江蘇(23席)、浙江(16席)、山東(13席)“霸榜”,貢獻了“百強縣”52席,經濟總量第一的廣東仍然只有一個博羅縣入圍,區域經濟高度分化。
還有11個省份無緣本次“百強縣”,分別是黑龍江、吉林、山西、甘肅、青海、新疆、寧夏、重慶、西藏、廣西和海南。
從省內來看,縣域發展也有不平衡不充分的體現。
《報告》給出六個經濟大省頭、尾部縣域經濟規模的差距。四川差距最大,該省GDP第一縣西昌,2021年GDP為630.5億元,是“尾部”德榮縣的56.3倍。浙江頭、尾部縣GDP的差距是29.5倍,廣東、江蘇、山東的頭、尾部縣GDP差距分別是21.4倍、12.3倍、8.6倍。
“萬億俱樂部”是城市的“塔尖”,縣域經濟看的則是“千億”體量。最新進入“GDP千億俱樂部”的縣域達到54個,比2021年多了11個。這54個“千億縣”2022年經濟總量合計達到8.6萬億元,占到全國GDP的7.1%。
“千億縣”中,江蘇斬獲21個席位,浙江跟隨其后,獲得9席,福建有6席,山東有5席。其中,昆山領跑,GDP突破5000億元,江陰4754.2億元,張家港和晉江突破3000億元,神木市去年的GDP超過了長沙縣。此外,從2022年GDP數據來看,GDP超過900億元的“準千億縣”序列新增了8個。
54個“千億縣”GDP增速表現都不錯,其中49個GDP名義增速超過全國水平。
數據來源:賽迪顧問
增速最為亮眼的代表,被能源資源型縣域拿下。增速排名前三的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神木市,以2022年GDP名義增速18.7%、17.6%、17.2%領跑“千億縣”。同時,三地GDP增量也最為可觀,分別達到228.4億元、229.2億元、383.3億元。
這三個縣域都是呼包鄂榆城市群成員。去年全球性能源危機影響下,煤炭、石油、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暴漲,掌握原材料的區域吃盡紅利,賺得盆滿缽滿。
GDP增速排在第二梯隊的縣域,出現了一些都市圈成員。比如福州都市圈的閩侯縣、福清市,南京都市圈的溧陽市、儀征市。這兩個都市圈恰好也是最早獲批“國家級”的都市圈。
雖然進入“千億縣”的成員逐年增加,但縱觀整個縣域經濟,依然面臨比較明顯的短板。
圖片來源:新華社
《報告》梳理發現,從2011年到2021年,全國縣域GDP占全國經濟總量從51%下降至37.6%,“下降幅度大、持續時間長”。
除了縣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縣域二產占比下降過快、新舊動能轉換緩慢也是“強縣”面臨的問題。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縣域是重要陣地。
從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看,截至2022年,中國累計認定位于縣域的基地共109家,占基地總數24.5%。此外,2022年工信部面向縣(市、區)組織開展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申報工作,評選出的近四成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位于縣域,集中在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等制造行業。
近些年,一些高能級縣域產業集群也相繼涌現,包括昆山小核酸創新型產業集群、宜興水環境產業集群、天門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常熟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集群、仙桃高新區非織造布產業集群等多個產業集群,先后被科技部納入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
然而,《報告》也顯示,從2016年到2021年,全國縣域的規上工業企業,總量在增長,但占全國的比重卻在下降,5年間下降6.3個百分點。
以廣東、江蘇、浙江、河南、山東、四川六個經濟大省的縣域二產作具體分析。2011-2021年,六省所轄縣域二產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呈下降趨勢,甚至在2014年到2020年期間,廣東、河南、山東、四川四省還呈現出加速下降的趨勢。
從提升縣域經濟發展韌性和動能的角度來看,原有產業轉型升級較慢、新興產業量級相對較小,是不少縣域存在的普遍問題。癥結則是現有產業基礎薄弱,以及產業發展所需配套要素,諸如技術、平臺、人才、土地、資金等相對滯后。
“二產強則縣域強”,根據賽迪顧問研究,2021年近九成“百強縣”二產占比超過40%,二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所以,結合近幾年縣域二產的表現,《報告》認為,“二產占比下降過快,或將對縣域及地區經濟發展造成沖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