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7 17:48:23
預制菜已經成為餐飲消費以及產業投資的“新寵”。
值此機遇“窗口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位西北“最小”省份——寧夏亦決定發力預制菜。
每經記者 張靜 每經實習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賀娟娟
預制菜已經成為餐飲消費以及產業投資的“新寵”。
尤其在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等多重利好下,廣東、福建、河南、山東等省紛紛出臺扶持政策,阿里、美團、京東等資本巨頭亦扎堆“涌入”賽道。
值此機遇“窗口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位西北“最小”省份——寧夏亦決定發力預制菜。
根據政策規劃,寧夏為“寧字號”預制菜定了個“小目標”:2027年產值突破千億元,意味著彼時將在全國預制菜市場占據約1/10的份額,難度不可謂不大,決心不可謂不強。
為此,記者在實地調研、多方采訪后得見,寧夏“千億預制菜大省”目標似乎“有跡可循”。
談及預制菜,許多人“不置可否”,認為其存在工業痕跡明顯、口味難以還原,甚至與“隔夜菜”無異。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預制菜商家以小、散為主,缺乏技術支撐,隨著行業頭部聚集化、標準化后,預制菜品質、口味問題等正一一被攻克,市場“藍海”前景明確。
而談及寧夏,許多人的印象是“小”,地處西北內陸,僅6.64萬平方公里,伴隨遮天蔽日的黃土,一望無邊的沙漠。
但印象的另一面,寧夏光照強、溫差大、積溫高、災害少、無污染的地質特點,使其成為全國重要的綠色優質高端農產品生產基地,鹽池灘羊肉、寧夏枸杞、賀蘭山東麓下的葡萄酒均享譽全球。
那么,將“預制菜”與“寧夏”這兩塊“金子”疊合在一起,是否會誕生出1+1>2的產業價值?
帶著這些疑惑,記者專訪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鄉村產業發展處處長張金,希望從這位預制菜“拓荒者”口中了解一二。
初次見到張金時,記者四下張望后并沒有敢確認,眼前只有位一手撐地斜坐在會展角落地板上的人,看起來頗有些疲憊。
同行的人拿了張椅子遞給張金后記者才確認這是此行目標,張金對椅子擺了擺手示意“席地而坐”更舒服些后,記者也便盤腿坐在了張金對面。
近距離觀察這位“拓荒者”,臉上掛著些許細微的汗珠、鞋子上還蒙了一層薄薄的灰塵,一看便是經歷了高強度、連軸轉的工作。
但在記者表明來意后,張金快速進入狀態,開始邏輯清晰地為記者解答第一個問題,即地處西北的寧夏為何、憑何入局預制菜產業?
張金向記者解釋道,寧夏干旱少雨,可能不那么“宜居”,但正是這種光熱水土條件讓寧夏發展預制菜產業拿到一手好牌,也是寧夏炒好這盤“硬菜”的起點,比方說我們的灘羊肉、枸杞、冷涼蔬菜等,這些無污染、質量上乘的天然“農倉”也讓寧夏預制菜具備了面向市場的競爭優勢。
從另一角度講,預制菜產業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餐桌消費,中間又經過加工環節,可以說把整個一產、二產、三產發展串聯起來,是農民“接二連三”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對促進創業就業、消費升級和鄉村產業振興具有積極意義。
在錨定預制菜賽道后,寧夏先后組織政府官員、企業、協會等外出考察,之后又邀請多位知名專家、教授來當地做專題輔導,從專業角度搞清楚到底什么是預制菜?預制菜在國內、國外是什么形式?
“再到后來,我們組織企業到廣東去參加外省的一些預制菜博覽會,一方面把我們好的產品能夠帶出去,加強合作,最主要的是能夠讓我們本地的企業家能夠增長見識,開拓眼界,跟外地的客商有一定的交流。”張金向記者感嘆道。
在這樣一步一步積淀后,7月份寧夏政府出臺扶持預制菜產業政策《加快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從頂層規劃產業發展,拿出“真金白銀”鼓勵產業做大做強,其中建設預制菜原料基地、培育龍頭企業、鼓勵創新研發成為發力重點。
“直到今天,我們都在緊鑼密鼓地落實政策,做好政府平臺聚合作用,也是希望通過這次舉辦的預制菜產業發展推進會正式對外宣布‘寧字號’預制菜將做出品牌,走向市場。”張金向記者表示。
“這是我們中衛市的特產,選用正宗寧夏灘羊羔肉和中寧優質大米為原料,采用獨特的配方蒸煮,15分鐘,便可速享美味……”
記者來到展銷會現場,上述原料地道、工藝正宗、價格公道的預制菜品,吸引大批游客駐足、品嘗,整個現場人頭攢動,商家大方邀請游客試嘗,游客亦對菜品點頭稱贊后下單,并委托銷售人員打包郵寄。
會上頗引人注目的是寧夏五地市依托本地特色菜推出的“一桌菜”,有黃渠橋羊羔肉、紅杞扣羊腩、剁椒魚頭等特色美食,均為真材實料,“提起筷子便能吃”。
其中,固原市以六盤山牛肉為加工原料,將完整“牛頭”擺上餐桌,將西北人實在、厚重的待客熱情淋漓展現。
據悉,本次推進會集中發布了首批100道寧夏特色預制菜,并與區內外企業和科研單位達成了34項戰略合作協議,簽約總金額達21.8億元。
而上述“爆款”場景也是當下預制菜產業火熱的一幕縮影。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培育發展預制菜產業,國家發改委近期出臺的“擴消費20條”明確支持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支持預制菜產業發展。
乘著預制菜這股發展東風,阿里、美團、京東、格力、順豐等資本巨頭紛紛入局,各地政府亦出臺政策扶持預制菜產業。
資本涌入,預制菜市場也確實在飛跑。據賽迪顧問消費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介紹,2022年預制菜規模達到5992.2億元,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將超過萬億元,達到10083.5億元。
以上市公司業績佐證,2023一季報顯示,安井食品(603345)營收31.91億,同比增長36.43%;凈利潤3.62億,同比增長76.94%;龍大美食(002726)一季度營收34.77億元,歸母凈利潤0.21億元。其中,預制菜業務營收達4.58億元,同比增長71.04%,在主營業務中的占比提升至13.17%。
但賽道廣闊是一方面,地處西北的寧夏,重頭孵化產業并不容易,雖有原料優勢,但仍需城市的自身稟賦、財政實力、人才引力、政策支撐、營商環境共同托底。
最為直觀的是,在決定預制菜品質、口感的三道門檻中,烹飪加工及菜品加熱寧夏都有一定原料優勢,但我國冷鏈物流起步較晚,行業滲透率較低,投射到“地廣人稀”的寧夏乃至整個西北則更甚,物流成本成為制約寧夏發力預制菜的首要短板。
對此,寧夏通過與中國電信合作,引進蘇州憨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研發智慧冷鏈系統,“通過探頭檢測冷庫溫度濕度,傳輸到主機后,政府端、經營主體端統一監管。”
憨云科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冷庫季節性比較強,大概一年使用三五個月,其他時間就閑置了,我們平臺優勢在于,政府及經營主體可以把閑置冷庫上傳我們平臺一鍵出租,既盤活了閑置資源,還給政府、商戶增加額外收入,也為農戶錯峰出售提供保障,實現了‘三贏’。”
實際上,“三贏”這個詞貫穿寧夏預制菜產業始終,寧夏擁有眾多地域商標、綠色食品標識,再由政府搭臺,將“小農戶”對接進“大市場”,在“政府引導+企業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的管理下,既盤活了政府資源,亦助農增收,最終傳導當地產業,完成產業升級。
根據政策規劃,寧夏為“寧字號”預制菜定了個“小目標”——2027年產值突破千億元,但如何將“預制菜大省”這條路走好、走通放眼全國都尚無可供寧夏復制的“優質”模板,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據悉,寧夏區內已有多家企業“掘金”預制菜全產業鏈,目前區內共有各類預制菜加工企業近200家,主要預制菜產品450多個,主要為肉、蔬菜、米面制品,但由于各地市產業優勢區間不同等原因,產業較為分散。
這也是全國預制菜普遍現狀,據安信證券,預制菜加工企業70%以上仍處于小、弱、散的狀態,不少是個體工商戶和作坊式的加工生產模式,沒有形成較為完備的商業經營模式。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副主席買彥州在大會上表示,寧夏將打好“引、培、育”系列“組合拳”,培育扶持“鏈主”企業,引進落地“領軍”企業,擴大企業規模,形成“鏈主+骨干+園區+基地”的預制菜的加工布局,帶動寧夏加工產品多元化、高端化。
記者通過實地走訪發現,上述“外引內培”的發展戰略已在寧夏安創蓓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初見成效。
據悉,該企業企業目前是寧夏規模、工藝均排名靠前的企業,通過引入國外先進預制菜技術,已實現了工業化冷藏、分割、蒸煮、滅菌、真空、裝罐制作預制菜,保證產品純天然、無添加。
除產業分散外,預制菜產業的另一“痛點”在于研發含金量低。
要知道,現在很多第三方研發平臺一個單品菜系研發成本動輒20萬、30萬,很多中小企業看到這么高的成本自然望而卻步,而且研發能不能成功、量產仍是個未知數。
但另一方面講,研發又是預制菜能否“翻身”實現產業迭代的關鍵,決定了企業能否在預制菜賽道中保有“一席之地”,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對此,“我們建立預制菜研發中心,積極對接寧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食品科學、醫學營養方面開展合作,建立以委托研發、技術轉讓、聯合攻關等合作機制,提高預制菜科研水平和競爭力。”賀蘭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其中,寧夏伊佳仁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佳仁)是寧夏預制菜研發、轉化的“橋頭堡”之一,該企業和寧夏大學、江南大學、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等均有研發合作,有十幾個結合本土產品研發的商標注冊。
伊佳仁總經理隋啟超向記者展示了一些產學研轉化成果,其中牛味素、羊味素尤為驚艷,該產品從牛骨、羊骨中純天然提取,不添加任何化學防腐劑,市場潛力頗大。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寧夏預制菜產業追趕跨越的關鍵階段。”買彥州在推進會上講道。
而在原料優勢、科創引領,產業聚合多方面加持下,“寧字號”預制菜這片“藍海”投資價值正不斷走高,有望成為寧夏的又一張嶄新“名片”。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夏子博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