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8-17 23:06:29
每經記者 彭斐 每經編輯 魏官紅
在不斷有新玩家“入局”的市場中,新能源正極材料磷酸鐵鋰產業鏈關于產能過剩與否的爭論仍在持續。在各路資本圍剿下,這個產業鏈的中游,似乎也有“藍海”的存在,即以磷酸鐵鋰前驅體形式存在的磷酸鐵。
“現在做磷酸鐵的企業,基本上是在虧錢。而技術、工藝上的差別,卻是這個行業能夠賺錢的關鍵。”8月16日,在山東濱州市舉行的國內首套綠色工藝、低溫高性能磷酸鐵鋰前驅體40萬噸磷酸鐵項目一期開工儀式上,項目投資方九環儲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環儲能)一位負責人表示。
在與記者交流時,上述負責人同時提到,隨著新能源車及儲能產業的高速發展,磷酸鐵鋰的需求量也呈現爆發式增長,其前驅體磷酸鐵的供應也一度呈現高增長的局面,形成結構性的產能過剩,高端產能不足,中低端產能過剩。
新能源入局者持續擴產
據高工鋰電數據,前驅體磷酸鐵占磷酸鐵鋰材料成本的50%以上,其中磷源和鐵源分別占據磷酸鐵總成本的33%和14%。
自2021年以來,磷酸鐵鋰電池在動力市場滲透率持續提升,這也拉動了磷酸鐵需求,擁有磷源的磷化工企業和擁有鐵源的鈦白粉企業憑借資源優勢,一體化擴產磷酸鐵與磷酸鐵鋰,大肆“殺入”新能源行業。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云天化(SH600096,股價17.23元,市值316.1億元)、興發集團(SH600141,股價21.86元,市值243億元)、川恒股份(SZ002895,股價19.30元,市值96.84億元)、川發龍蟒(SZ002312,股價8.23元,市值155.7億元)、新洋豐(SZ000902,股價11.32元,市值147.7億元)、司爾特(SZ002538,股價6.62元,市值56.51億元)、湖北宜化(SZ000422,股價11.79元,市值124.7億元)、川金諾(SZ300505,股價16.97元,市值46.65億元)、云圖控股(SZ002539,股價8.81元,市值106.4億元)等公司,已經加速向下游拓展至磷酸鐵及磷酸鐵鋰領域,亦有天賜材料(SZ002709,股價35.80元,市值689.3億元)、中偉股份(SZ300919,股價59.18元,市值396.9億元)等電池材料廠拓展至磷酸鐵的生產。
磷酸鐵項目的大量上馬,源于下游磷酸鐵鋰的需求大增。新洋豐在2022年財報中提到,受下游新能源汽車、儲能電池等對磷酸鐵鋰的高需求推動,上游原料磷酸鐵需求量持續攀升。
然而,在新能源跨界選手加速布局之下,磷酸鐵產能規劃早已被敲響過剩警鐘。據SMM鋰電數據,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磷酸鐵投產產能300萬噸,6月的月度產能25萬噸,預估6月產量12.1萬噸,開工率48%。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2年底,華鑫證券就在研報中提及,根據磷酸鐵鋰產量及磷酸鐵消耗量對比,假設維持彼時約80%的轉換單耗不變,預計2023年全球磷酸鐵需求量為116萬噸,2025年有望增至243萬噸。不過,據隆眾資訊統計,2022年已投產磷酸鐵產能已大幅超過今年預計需求。
“經常有說投產40萬噸、30萬噸的消息,但只是報的數據,實際增產的根本就沒有那么多。”九環儲能前述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市場緊缺的是高端型材料,但低端型的儲能材料過剩確實是不可回避的事實。
隨著各路玩家入局,位于產業鏈中游的磷酸鐵價格,開始急劇向下。SMM鋰電6月份數據顯示,2022年下半年,磷酸鐵的單價穩定在2.1萬元/噸以上,利潤有1萬/噸;而進入2023年,磷酸鐵行業經歷了急轉直下的市場行情。
技術是能否盈利的關鍵
“雖然磷酸鐵產能從全行業來說是過剩的,但是各家在技術上的差異,讓技術有優勢的企業還是有盈利的空間。”在前述九環儲能負責人看來,對企業來講都要看重成本,就是說企業要有價格競爭優勢和技術優勢這兩點。
SMM鋰電信息顯示,目前,磷酸鐵生產工藝有三種:銨法、鐵法和鈉法,其中以銨法工藝為主。無論是銨法、鐵法或鈉法生產工藝的BOM物料成本每噸都在8000元上下,疊加三項費用、環保費用、包裝運輸倉儲費用等,單噸成本在1.1萬~1.2萬元。
此前,在第八屆中國國際新能源大會上,貴州微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禹志宏坦言,磷酸鐵企業目前存在裝置規模、供求關系以及成本控制等多方面的痛點,并提及無原料優勢的磷酸鐵廠家成本在1.26萬元/噸,有鐵源優勢的廠家成本為1.18萬元/噸,有磷源優勢的廠家成本為1.1萬元/噸,必須要改變現有的工藝裝備和過程控制手段。
對比上述數據不難發現,當前磷酸鐵的成本已和售價持平甚至可能會出現倒掛。“現在做磷酸鐵的企業,基本上是虧錢的,但因為在技術、工藝這些方面的優勢,我們還都能賺錢,這也是上馬新項目的原因。”九環儲能上述人士表示。
根據該人士提供的信息,在濱州開工的“國內首套綠色工藝、低溫高性能磷酸鐵鋰前驅體40萬噸磷酸鐵項目”,總投資約30億元,占地168畝,項目所生產的“二新、三高、二低、無三廢”磷酸鐵產品主要用于生產磷酸鐵鋰和磷酸錳鐵鋰材料,用于新能源汽車電池和儲能電池,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52億元,實現年利稅17億元。
在企業計劃通過技術路線創新改變磷酸鐵產能結構時,其技術優勢不僅僅表現在生產上,在磷酸鐵的回收方面,也被認為會成為一個關鍵環節。
中信證券8月4日的研報指出,未來將有大量廢舊磷酸鐵鋰電池流入回收市場,磷酸鐵鋰電池回收行業有望迎來高速發展。磷酸鐵鋰回收技術壁壘高,且不同回收工藝的經濟性差異顯著,其中磷酸鐵的高效回收可以顯著提升鋰電回收經濟效益,磷酸鐵的回收將成為行業未來發展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磷酸鐵鋰的前驅體,磷酸鐵穩定健康發展影響著現在及未來的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質量,進而影響到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的發展。SMM鋰電提及,在利潤收窄的情況下,磷酸鐵企業對外積極開拓市場、對內提升產品的品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