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9-14 22:57:56
“開立醫療是一家弱冠之年的公司,2002年9月27日,由‘中國超聲工程先驅’姚錦鐘先生帶領我們創始團隊在深圳成立。”9月9日,開立醫療董事長陳志強在2023中國醫療器械產業峰會暨國藥生態大會上向大家如此謙遜地介紹。
如他所說,開立醫療取自“開行業先河、立民族品牌”的理念,20年來,致力于醫療設備的自主研發和制造,滿足中國臨床醫生和病患的診療需求。
陳志強和開立走過的路是中國醫療器械在過去20年發展的縮影。從跟隨到領跑,從國產替代到全球戰略,這是中國醫療器械自強不息改變命運的成功經驗,也是一部國產醫療器械乃至整個科技產業的啟示錄。
中國人擁有了第一臺自主知識產權的彩超
每次提到創業初衷,陳志強都會感觸良多。那時候超聲設備還屬于高檔儀器,很多基層醫院買不起;當時全球市場上94%已經是彩超,而國產超聲還停留在黑白超聲階段。開立立志要做出讓中國人用得起的彩超。成立兩年后,就發布了中國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數字彩超SSI-1000(一款便攜式彩超),技術領先,性價比高,實現了“讓中國人用得起彩超”的愿望。
20年后來看這個創業故事,已經很難體會到當時的震撼程度。對于當時的中國醫療器械企業而言,這個目標簡直是“天方夜譚”,在當時,幾乎沒有人看好開立醫療,但它對自己的選擇卻十分篤定。
“如果我們跟著做黑白超,(發展)肯定沒現在好,(回頭看)證明當時的決定是對的。”陳志強說,開立就是踏踏實實做技術,專注用心做產品。他對開立醫療和中國醫療器械的發展有很多期望。也正是這些目標,讓這位現代“工匠”在行業內默默耕耘,持續前行。
技術立身,品質優先,是開立刻在基因里的信念,引領開立不斷挑戰新高度。陳志強非常謙和地說,開立和許許多多的民族企業一樣,受益于中國市場的快速成長,通過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和國產替代,在細分領域茁壯地成長。
2012年,在陳志強等人的帶領下,開立醫療又做了一件讓行業震驚的事:進軍內窺鏡。同樣在少有人看好的情況下,開立又一次走進“無人區”,面對國產品牌的弱勢,開立將自身的研發優勢應用于內鏡領域。
通過十年發展,內鏡成為開立的“第二增長曲線”,在內鏡領域,開立目前是國內領先,全球前列。上海瑞金醫院消化內鏡專家鄒多武教授介紹道:“以往內鏡都是國外的廠家進口的產品,開立研發出我們國家自己高質量的內鏡,診斷更精準,操控也更精準,從一開始的跟跑,到現在的并跑,未來某些方面甚至還可以領跑”。
致力于做臨床服務和解決方案的價值供應商
有媒體評價,開立醫療二十年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的成長史。在這二十年里,包括開立在內的醫療器械企業不僅迎來一次又一次行業發展的重要機遇,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緊緊抓住發展的機遇,與時代同頻共振。
開立自主研發彩超和內窺鏡,從零突破到站穩腳跟,再到全球認可,交織出我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光輝歷程。陳志強表示,開立之所以不斷闖入“無人區”、面向市場進行變革,來源于開立醫療多年來重視研發投入和敢于創新的底氣,也與開立醫療“品質優先、臨床導向、增值服務、國際視野”十六字綱領的內生基因有直接關系。
據介紹,開立每年將營收的接近20%投入產品研發,600余名研發人員分布在全球七個研發中心,布局超聲、內鏡、微創外科和心血管介入領域,為各級醫院的不同科室提供臨床解決方案。
對于任何一家堅持長期主義的企業而言,過往的輝煌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牢固根基。在開立醫療業務蒸蒸日上時,陳志強居安思危,他預判,隨著醫療環境不斷發展與變革,醫療器械廠商不能只是單純的設備銷售、生產商,而應“與時俱進”地迎接變革。他給開立的目標是成長為“臨床服務+解決方案”的價值供應商。
一方面,以從患者出發、臨床需求為立足點,繼續探索臨床應用邊界。另一方面,建立專業的臨床技術服務團隊支持醫生的臨床工作。
具體來看,在微創外科領域,開立醫療立足超聲、軟式內鏡優勢打造手術室整體解決方案,并繼續從患者需求出發,探索未來手術室的臨床應用邊界;在心血管領域,建立了專業的臨床技術服務團隊,支持醫生完成復雜的心血管介入手術。
同時,開立醫療還注意到,一個醫學院畢業的學生到可以獨立上臺的術者,需要持續整個職業生涯的繼續教育,因此,公司積極參與醫生的培訓帶教工作,確保醫生能夠得到前沿和專業的培訓,提高診療效果。
目前,開立的各類培訓帶教項目已經培養了數萬名的超聲和消化內鏡??漆t生;同時也在國內企業中率先啟動了松山湖的全球臨床培訓教育中心建設,為心血管、消化呼吸和微創外科等醫生提供醫學研究和動物操作實踐基地。
最后,陳志強在分享中表示,醫療器械和技術的創新,需要不斷的實踐來測試和完善。醫生臨床技能的提高,可以為患者提供更為安全、有效的醫療服務。開立將繼續致力于做臨床服務和解決方案的價值供應商,以臨床為導向,指引產品和創新解決方案的研發,持續發展專業的團隊和增值服務以賦能臨床實踐水平的發展。 文/李靚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