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09 22:36:22
每經評論員 袁園
近期,在地方財險機構中,出現了一個新變化,那就是股東接連出現轉讓持有險企股權的情況。
例如,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所持中煤財險8.2%股權;西安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掛牌轉讓持有的永安財險0.3755%股權;國家電投也掛牌轉讓永誠財險相關股權。
筆者注意到,不僅是國資股東,近兩年中小財險機構股東掛牌求“退出”的股權轉讓行為也越來越多。促使股東選擇轉讓或退出的原因很多,其中所持股權無法給股東帶來穩定的回報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股東要獲取投資回報,前提是被投資方取得盈利。但現實中,很多中小財險機構無法解決盈利難題,更難以實現持續盈利。不同于人身險領域的百花齊放,財險領域一直都是“老三家”挑大梁,馬太效應較為明顯。二季度償付能力數據顯示,利潤排名前十的公司總利潤占據了非上市財險公司全部利潤的八成多,眾多中小險企賺得的合計利潤不足行業兩成,而這是財險行業的常態。這樣長期的微利甚至是虧損狀態,顯然無法給中小險企的股東帶來穩定的業績回報。
其次,中小財險機構之所以無法持續盈利,追根究底還是經營模式的問題。就目前來看,多數中小財險公司在業務設置上多跟大機構相似。但是在同樣的競爭環境下,中小財險機構又無法抗衡大機構的競爭策略,最終導致中小機構越做越虧,陷入業務的惡性循環。就目前來看,雖然中小險企都在尋找差異化的發展道路,但是能真正構筑業務壁壘,發展出獨特業務的機構終歸是少數,這也讓很多股東看不到希望,只能轉身離開。
想要讓股東“長情”,中小財險機構就必須正視當前的經營問題,打好基礎、修煉內功,一步步穩打穩扎,構建具有特色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
對此,筆者認為,可以從“做加法”和“做減法”兩方面入手。
“做減法”就是放棄“大而全”,適當舍棄一些非優勢業務,在擅長領域做精做專。以車險為例,車險的競爭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很多中小險企在車險方面苦苦掙扎,與其“虧本賺吆喝”,不如適當舍棄,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自己擅長和專注的領域。
“做加法”主要是圍繞客戶需求做深入的開發和服務。客戶黏性是客戶留存的基礎,客戶黏性越高,其對機構的依賴越強。中小險企要針對自身的客戶群體深入研究,圍繞他們的特色化需求去開發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產品矩陣和服務體系,提升客戶的獲得感和信任感。
“種得梧桐樹,自有鳳凰來。”修煉好內功,形成自己獨特的經營模式,給股東穩定的業績回報,就不怕股東們退出“游戲”,畢竟好的標的從來都不缺入局者。當然,差異化經營之功,非一朝一夕可成,股東們要對中小財險機構有信心、有耐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