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0-20 19:00:22
大量的中小企業處在供應鏈上端,配套型企業居多,所以如果大企業提出供應鏈上的碳減排要求,是可以帶動中小企業一起參與進來的。
在國外,企業的零碳供應鏈目標是一種趨勢,中國企業應當學習,但是對供應鏈碳中和目標要理性設計,既要結合國內外政策發展趨勢,也要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減少供應鏈的碳排放。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實習記者 石雨昕 每經編輯 陳星
10月19日,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在2023綠色供應鏈暨氣候行動論壇上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環境信息公開的引導下,十年來在華綠色供應鏈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為中國環境治理和全球氣候行動提供積極助力。
展望下一個十年,IPE分析國家相關文件,提出綠色供應鏈管理有望成為中國工業領域協同落實雙碳目標、協同降碳減污的重要抓手。
圍繞我國綠色供應鏈建設這一主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毛濤。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國際合作處處長毛濤在論壇現場發言 圖片來源:每經實習記者 石雨昕 攝
NBD:在綠色供應鏈建設過程中會涉及采購、生產、物流、設計等環節,您認為哪個環節是最重要的?有哪些難點?
毛濤:綠色供應鏈建設過程中,采購是最重要的,采購的力量可以推動上游供應商實現綠色環保。難點在于,只有采購量足夠大,才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否則很難影響供應商。企業綠色采購也會增加一些成本,如何在終端市場通過稅收或者其他鼓勵政策平抑成本就顯得非常關鍵。
NBD:目前我們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降低企業采購成本促進綠色供應鏈的建設?
毛濤:對于成為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示范的企業,部分省市會給予一定的獎勵。
NBD:不同的地方對于綠色供應鏈建設有不同的獎勵、激勵措施,這會不會導致各地減排步調不一致?
毛濤:這是正常的,東部比較發達的地區,環保標準會高一些,企業對綠色發展理念也較為重視,地方獎勵也多。當前中西部地區對環保的重視程度在逐步提高,環保執法也非常嚴格,同樣會督促企業綠色化轉型。
綠色供應鏈建設對企業而言既是一種現實需求,同時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一方面,有些企業在出口產品時可能會遇到“綠色壁壘”,要求提供產品碳足跡認證;另一方面,也與企業品牌美譽度建設有一定關系。
NBD:碳中和背景下,我國綠色供應鏈建設有何意義?
毛濤:意義是非常大的。現在進入碳市場的企業其實都是碳排放量達到一定門檻的企業,也可以理解為大企業。中小企業對碳中和或者碳排放的關注度沒那么高,很多都是成長型企業,可能更關注的是經濟效益。
但是大量的中小企業處在供應鏈上端,配套型企業居多,所以如果大企業提出供應鏈上的碳減排要求,是可以帶動中小企業一起參與進來的。
中小企業數量很大,雖然每個企業的減排空間有限,但是這么多中小企業加在一起碳減排總量也不小。有些大企業這方面做得很好,會給上游的供應商做培訓,幫助它們一起做能力建設,也會到現場指導。這些上游供應商改進后產生的溢出效應是非常大的。比如某一個大型企業指導它的上游供應商做好碳減排,那別的企業再采購這家供應商的產品,就也是綠色產品了。大企業不只是帶動一條供應鏈“變綠”,還帶動其他供應鏈也“變綠”了。
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都開始關注綠色供應鏈管理,通過這種管理讓整個供應鏈環境績效持續改善和提升。
在國外,企業的零碳供應鏈目標是一種趨勢,中國企業應當學習,但是對供應鏈碳中和目標要理性設計,既要結合國內外政策發展趨勢,也要結合企業發展實際,在發展過程中逐步減少供應鏈的碳排放。
NBD: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應該怎樣應對?
毛濤:一方面,我們應該關注國際上一些政策、法令的變化,這些政策、法令對終端產品的影響較大。企業也要關注外國同行,尤其是龍頭企業的動態,以獲取不同國家對綠色產品的要求、標準。
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強綠色供應鏈管理。比如現在環境管理已經從單個企業逐漸轉變到整個產品供應鏈和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注重大中小企業的綠色協同發展,最終激勵生產出真正的綠色產品。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023387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