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09 23:17:37
每經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張凌霄
商務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8180.7億元,同比增長7.7%。
從金融服務到物流服務,從知識產權到文化娛樂,提供無形產品的服務貿易型企業是推動中國制造業向全球價值鏈向高端攀升的關鍵變量。
本周,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將落下帷幕,國內外交易團與客商似乎收獲頗豐。進博會的舉辦,不僅為服務貿易型企業提供了展示優勢產品的機遇,也不斷幫助企業挖掘更優質、更有潛力的潛在客戶。
“線上和線下都是品牌運作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線下面對面的溝通是一種‘全息化’的信息交換,呈現出的信息更加豐富。品牌所傳遞的情緒價值、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都可以通過互動來體現,”復旦大學市場營銷學系教授蔣青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所以,進博會對于一些全新的品牌,特別是服務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有很大幫助。”
復旦大學市場營銷學系教授蔣青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祝裕攝
希望更多服務貿易型企業走進中國
NBD:您認為本次進博會的舉辦有何重要意義?
蔣青云:我認為,在倡導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當下,進博會是一個創舉。
就國際循環來講,中國企業要進一步參與到全球產業鏈中,對接全球產業鏈。而國內循環則是說我們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國際國內產業鏈是相互連接、相互促進的,從而形成高效率的全球產業體系。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堅持改革開放戰略,不斷融入國際市場,努力在全球部分產業鏈中成為領導者和整合者。在某些還不具備整合能力的產業鏈中,也要成為重要參與者。
在這一過程中,進博會為中國企業對接全球市場、尋找合作伙伴提供了更多機遇。
作為一個國際性商貿中心,上海處于國內和國際兩個循環的“連接點”和“耦合環”上。
《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上海到2025年,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進博會的舉辦,也是上海不斷推進貿易中心建設的相關標志。
NBD:進博會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中國名片”。您對本次進博會的哪些方面比較關注?請聊聊您對本次進博會的整體期望。
蔣青云: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希望看到更多國家、更多元化的品牌的展現。此外,我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產品和品牌來到中國,展示他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
當前,中國市場日益豐富,居民消費水平逐步提高,我們需要更多服務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但是,諸如文化娛樂等服務貿易型企業在我國的供給結構處于相對不平衡的狀態,所以如果能夠通過進博會,讓更多娛樂、人力資源、航運物流等領域的服務貿易型企業走進中國,對于未來中國整體經濟發展將有更大幫助。
因此,我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提供無形服務的服務貿易企業參與到進博會中,特別是希望看到更多高科技技術公司、娛樂行業企業、人力資源服務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等能夠展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體系。
進博會為品牌的全息互動提供機會
NBD:您認為進博會的舉辦將為各企業品牌宣傳和拓展“朋友圈”帶來哪些機遇?
蔣青云:線上和線下都是品牌運作場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面的溝通是一種“全息化”的信息交換,其呈現出的信息更加豐富。品牌所傳遞的情緒價值、社會價值和精神價值都可以通過這樣的全息互動來體現。
所以進博會的舉辦為來自各國的參展商以及中國的品牌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在面對面溝通的過程中能夠產生除交易之外的其他價值,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找到更豐富的品牌建設路徑。
此外,在進博會這樣的大型活動中,經銷商、品牌、代理商等對品牌感興趣的群體都會來到現場,這也屬于核心品牌的核心圈層。進博會上品牌還可以將其核心圈層拓展至非核心圈層以及普通消費者,這是一種品牌關系的擴散,對增強品牌影響力和加快品牌建設有很大幫助。
NBD:進博會的舉辦為國際品牌加速布局中國市場提供了新機遇、新方向。國際品牌在中國的加速布局將為國內市場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蔣青云:進博會是許多國際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良好的機會。因為在活動現場,各個品牌之間同場競技,為了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每個品牌都會突出宣傳自己的優勢產品以吸引大家的目光。
同時,進博會給予國際品牌展示自己的機會,和與客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所以進博會對于一些全新的品牌,特別是服務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有很大幫助。因為服務是“無形”的,如果在購買之前不接觸產品,消費者可能會對這些服務缺乏感知,從而影響選擇。
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博會能夠為服務貿易型企業展示其服務產品和服務方案背后的支撐體系和人文關懷提供一個特定的“窗口”。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