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中部最大城市組團,如何“瘦身健體”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30 00:08:26

    集中力量,握緊拳頭

    每經記者 吳林靜    每經編輯 楊歡

    Acdlcunlbq1701273879683.thumb_head

    圖片來源:攝圖網500754056

    在“瘦身健體”的主旋律中,國家級都市圈的批復面積成為關注焦點之一。

    從概念來看,都市圈是“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以“1小時通勤”為半徑,都市圈的面積大概就在2萬平方公里左右。

    在此前公布規劃面積的7個國家級都市圈中,面積最大的是重慶都市圈,有3.5萬平方公里,其余的都在3萬平方公里以內。

    加上今年以來由地方“非正式”公布的沈陽、杭州、鄭州、青島都市圈,國家級都市圈總數已突破10個。

    這批最新升級的都市圈,曾經存在范圍過大的情況。根據10月山東省政府發布《青島都市圈發展規劃》,陸域總面積2.15萬平方公里。相對此前規劃版本,規劃范圍就有所“瘦身”。

    回顧去年,武漢都市圈“晉級”時,同樣被剪過一刀,武漢“1+8”城市群減為“1+3”都市圈。自那以后,武漢都市圈在“聚焦、再聚焦”的道路上還有新動作——2022年12月,印發《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今年2月,正式發布武漢新城規劃。

    核心范圍逐步縮小,推進規格卻越來越高。肩負帶動中部崛起的重任,這個曾經被批“大而不強”的中部最大城市組團,集中力量,握緊了拳頭。

    套娃

    近日,在第三屆成都都市圈建設論壇會議間隙,武漢市發改委區域經濟處處長許小明在紙上畫出了四個圈。

    最外一層是“武漢城市圈”。這個概念來自2003年,武漢與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天門、潛江八個兄弟城市劃入協同發展的同一區域,所以又稱武漢“1+8”城市圈。

    圖片來源:黃岡市政府網站

    當時,武漢城市圈的面積是5.8萬平方公里,涉及9座城市、3300萬人口,是中部面積最大的城市組團。

    2022年11月,第二個圈“武漢都市圈”劃定。按照國家發改委的批復,武漢都市圈范圍“縮水不少”。因原文暫未發布,城叔從《武漢都市圈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規劃(2023-2027年)(征求意見稿)》中查到,武漢都市圈規劃核心區的范圍只核定了2.53萬平方公里,規劃范圍輻射至9市全域的5.80萬平方公里。

    再往內畫,是第三個圈——武漢都市圈的核心區“武鄂黃黃”。

    但其實,武鄂黃黃的范圍還是大。按照《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四市內部要構建8大城市組團,其中一個組團叫“武漢新城”。

    “武漢新城”是許小明畫的最里面一個小圈,或者叫“點”更為合適,它只有719平方公里。雖然面積小,但并不妨礙最里一“點”成為武漢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圖片來源:武漢新城規劃

    2022年9月,湖北省召開武漢都市圈發展協調機制第一次會議,首次提出“武漢新城”概念。今年,“武漢新城”建設被寫入湖北省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了湖北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的重要方向。其中提出,縱深推進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高標準啟動武漢新城建設。

    從武漢“1+8”城市圈、武漢都市圈、武鄂黃黃到武漢新城,這四個圈一層層向內走,逐步聚焦、濃縮,“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的”。

    配置

    身為“主引擎”,“武漢新城”的責任重大,但它卻是一個橫跨武漢、鄂州兩市的組團。

    之所以“跨市”設定,源于武漢和鄂州在同城化層面天然的親近性。在過去省會擴張勢頭正盛的時候,坊間還出現過武漢合并鄂州擴容的呼聲。

    走過一座橋,便能從武漢的東湖高新區來到鄂州的葛店,兩地分界處察覺不出毗鄰地區常有的荒涼感。在鄂州的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概70%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都是以“武漢”來冠名,兩地產業鏈有很深的上下游關聯。許小明補充道:“武鄂之間,地鐵也通了,城際公交也通了,明年路也全部打通了。”

    圖片來源:武鄂黃黃規劃建設綱要大綱

    不過,將一個省會城市和一個省轄地級市綁定成一個組團,難免有跨行政區共事的煩惱。

    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秘書長、著名經濟學家范恒山所總結的那樣,同城化推進工作面臨的障礙正因“跨市”而來。不同的行政區有不同的板塊利益、管理體制,推進同城化工作時,經濟好的地方擔心被分掉一杯羹,落后的又擔心丟了最后一點兒肥水。

    “武漢新城”的解決辦法之一就是從行政層面高規格推進。武漢市發展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文勝在前述論壇上介紹了針對“武漢新城”的工作機制——實行“省建設指揮部+武漢新城用地和規劃委員會”的管理體制,由副省長兼任組長。

    湖北省專門成立了武漢新城建設指揮部,由常務副省長擔任指揮長,分管副省長、武漢市長、鄂州市長擔任副指揮長,指揮部辦公室設在省發改委。

    武漢新城用地和規劃委員會,也由分管副省長兼任主任,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鄂州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兼任副主任。

    如此配置,保證了從省級層面來協調武漢新城相關跨市域工作的推進和落實。

    市級層面同樣高配,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推進武漢新城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

    在湖北的規劃中,“武漢新城”被寄予厚望。這塊核心中的核心,將打造成“世界級科技創新策源高地”“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全國科創金融中心”“國際交往中心”“中國式現代化宜居濕地城市樣板”。

    外溢

    集合高規格的行政力量來建設“主引擎”,湖北當然是希望濃縮出的“武漢新城”之拳,能有力出擊,在中原地區撐起一片天、聳出一座山。

    張文勝提到一個細節,過去武漢推出的科技創新政策,會對從外地遷入武漢的高新技術企業給予100萬元的現金獎勵。這種政策導向,吸引了周邊8市的企業搬到武漢來,形成了虹吸效應,“我們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發現了這個問題,科技部門對這項政策進行了調整,跟大家一同推進區域的協同發展。”

    圖片來源:攝圖網501669274

    近年來,武漢的高新技術企業反而有“外遷”的跡象,陸續有企業向周邊其他城市外溢。

    一家已經遷到鄂州的企業稱,“在這里我們既能夠享受鄂州葛店開發區的政策、物流,以及土地的優勢,同時又能夠嫁接武漢的人才資源”。遷出后,企業的廠房擴大了10倍,產值增長了6到7倍,同時整個產品也從原來的十幾種,現在擴充到一百多種。

    事實上,作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東湖高新區(又稱“光谷”)已經建設了30多年,本身也有了空間拓展的需要。

    湖北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產業規劃所所長孫俊聰此前提到,從武漢新城的規劃面積看,光谷占了519平方公里,鄂州占了200平方公里,它的建設用地有117平方公里,遠遠高于武鄂黃黃8大組團的其他組團,發展的空間非常大,解決了這片地區未來發展的空間瓶頸制約問題。

    后期,隨著武漢新城建設推進,武鄂再聯動黃黃,四市又輻射更大范圍的武漢城市圈,影響力如同漣漪,一圈一圈向外蕩開,一改“大而不強”的歷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武漢市 武漢 城市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