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09 17:07:02
每經記者 溫雅蘭 每經編輯 張凌霄
智能制造是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的主攻方向,是先進制造技術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也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技術路線。
12月9日,在“數智行遠”2023中國數字化年會暨法國里昂商學院全球商業智能論壇上,法國里昂商學院攜手每日經濟新聞,共同發布了《2023年中國智能制造百強榜暨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與趨勢白皮書》。
海爾、比亞迪和福耀玻璃位列今年百強榜前三位。其中,海爾集團已連續五年蟬聯榜首,而比亞迪此次與其并列第一。緊隨其后的是華為、富士康、特斯拉、西門子、中國船舶工業、中國商用飛機和神州數碼。
地區差異縮小,人工智能技術備受重視
據悉,法國里昂商學院全球商業智能中心在珠三角、長三角等智造主要區域進行實地調研,并收集對去年排行榜的反饋意見,以此形成《2023 年中國智能制造百強榜》的評價標準和理解評價背景。
本次榜單評選根據聲望和專業兩個維度進行初選,再經過同行評議、產業評價和深度訪談環節,從15200家企業中篩選出132家候選名單,然后以“Exploration探究能力”、“Exploitation利用能力”、“信息技術能力”和“智能制造能力”為標準,邀請資深產業專家對候選企業進行投票排名,最終產生了2023年中國智能制造百強榜,并同時對企業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
總體來看,當前制造業企業競爭較為激烈。榜單中,排名不變的有4家,排名上升的有17家,排名下降的有55家,有14家企業新入榜單。“風險中凸顯真正的王者,大潮之后知道誰在裸泳。”榜單發布人、法國里昂商學院人工智能管理學院院長、全球商業智能中心主任龔業明教授評價道。
從行業分布來看,智能制造百強企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專業設備制造”等行業,與2022年相比變化較??;從百強企業地區分布來看,北京、廣東、上海、四川、湖北和江蘇所擁有的上榜企業數量處于榜單前列,其中,湖北與江蘇百強企業數量持平。
“近年來,中國智能制造企業百強的地區分布雖仍有差異,但較往年已相對平衡,除北上廣外,中西部地區智能制造企業發展情況也較好,四川上榜企業數量較多。”龔業明教授介紹道。
根據創新能力、產品質量以及生產效率等,榜單的前四十強主要分為智造先鋒、制造巨頭和信息領袖。具體來看,智造先鋒包括海爾、比亞迪、福耀玻璃等五大中企以及西門子、特斯拉和施耐德電氣等五大外企;制造巨頭由中國中車、中國商用飛機、中國航天科技等五大央企和海信、美的、三一重工和寧德時代等制造業十大巨頭組成;信息領袖則包括阿里巴巴、百度、騰訊和神州數碼四大軟件公司,以及長江存儲、 京東方、長飛光纜、大疆和烽火通信等十大硬件公司。
龔業明教授表示,在中國智能制造企業前四十強的“信息領袖”企業中,有很多信息網絡技術或自動化技術出身但隨后走向智能制造的企業,他們在發展前期通過強大的信息技術積累了大量資源優勢,并進一步抓住機遇提升智能制造相關能力。
此外,本次榜單指出,按照“獨角獸”的標準,目前只能找出獨角獸中國智能制造前六強,這六家企業是長江存儲、商湯科技、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和智車優行。龔業明教授認為,這一特點表明我國智能制造潛力仍需要加強。
中國智能制造百強發展呈現十大趨勢
本屆論壇上,龔業明教授對2023中國智能制造百強榜進行分析并總結出智能制造發展的十大趨勢。
一是以AIGC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領域得到重視。ChatGPT等新型應用的出現,對服務業制造化和制造業服務化都起到了比較大的推動作用。
二是新能源汽車競爭格局趨于明朗??v觀新能源汽車發展歷程可以發現,2021年新能源汽車是企業投資的重點方向之一,2022年的投資趨于理性,到2023年,以比亞迪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在競爭中已經處于優勢地位。
三是燈塔工廠和智能制造示范企業發揮榜樣作用。燈塔工廠被譽為工業4.0技術應用的最佳實踐工廠,西門子、施耐德等燈塔工廠和智能制造示范企業表現較好,既擁有雄厚的信息技術能力,又具備很強的制造能力。
四是地區差異有所縮小。過去幾年中,發達地區和一線城市智能制造發展速度略有減緩。榜單數據顯示,中西部省份,特別是四川、湖北、河南、湖南等省份智能制造發展較好。
五是與“卡脖子”關鍵技術相關的企業發展速度加快。華為、神州數碼、寶信軟件等企業在智能制造工業軟件基礎工作上取得成效。長江存儲、長春光機所、海康威視等硬件制造商排名上升。
六是制造業“獨角獸”數量新增較少,行業創新能力有待加強。
七是外資企業排名有所下降。
八是中小企業運營相對困難。數據顯示,中小企業入榜數量進一步下滑,這類企業期盼增強扶持力度。
九是元宇宙出現“退熱”。在2022年設想的工業領域與元宇宙的深度融合并沒有實現,工業元宇宙發展還較為困難。
十是綠色制造發展進展相對緩慢。當前,通過智能制造助推雙碳目標的實現成為重要趨勢,但由于轉型困難、成本較高等原因,很多企業的綠色制造發展進程仍較為緩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