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積石山,是一座怎樣的縣城?

    每日經濟新聞 2023-12-19 19:24:41

    根據當地“十四五”規劃,這座甘肅西南邊陲小縣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契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蘭西城市群”建設。

    每經記者 吳林靜  余洋    每經編輯 劉艷美

    救援人員在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大河家鎮進行救援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廣袤的中國西部,有一個名字最長的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簡稱積石山縣)。昨夜,它成了地震震中。

    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截至19日13時,地震共造成甘肅113人死亡、青海13人死亡,536人受傷,房屋損毀155393間。國家救災應急響應已提升至二級。

    這次地震,村里受影響更大。城叔聯系到幾位積石山縣大河家鎮梅坡村的村民,地震到來時,他們都已經休息。

    村民說,他們被劇烈的搖晃和巨大的聲響弄醒,跑到屋外空曠地帶,余震不斷,沒人敢睡。因為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過渡帶,平均海拔達2200米,大河家鎮夜間外面的溫度降到零下15℃,凍得人難受,有車的人鉆進了車里,沒車的人就在空曠的地方生起篝火。

    地震發生后,救援的人、送來的物資,連夜趕到這個甘肅西南邊陲小縣。

    被響聲“崩”醒

    村民丁生成是被屋外巨大的響聲“崩”醒的。他從床上驚坐起,聽見外面有人喊“地震了,地震了”。

    “我之前沒有經歷過地震,這是第一次遇到。”丁生成說,“鄉里鄉親離得近,每家每戶都在喊,叫大家一起往屋外跑。”

    大河家鎮街道上受損的房屋 圖片來源:夏子博 攝

    積石山縣地處拉脊山北緣斷裂帶,過去地震雖偶有發生,但很少出現這么強烈的地震。19日上午,積石山縣6.2級地震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1900年以來,該地震鄰區100公里范圍內,先后發生過7次5級以上地震。

    最大的一次地震是1936年2月7日的康樂縣6.7級地震。最近一次5級以上地震是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級地震,距離這次震中約72公里。

    昨夜的地震,震源深度只有10公里,從網友反饋來看,連甘肅蘭州、陜西西安、寧夏吳忠、青海西寧等地都“震感明顯”。

    正因震源深度淺,導致這次地震對地面物的破壞嚴重。丁生成給城叔發來當地的照片和視頻,從畫面中可以看到墻上都有裂縫,還有很多磚砌土墻直接坍塌下來。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好在,他家房子只有裂縫,沒有倒塌。據丁生成所知,村里有兩個人因為土墻倒塌受傷,已經送醫救治了。

    積石山在哪兒

    積石山縣是少數民族聚集地。官方介紹,積石山縣有保安、東鄉、撒拉、回、漢、土、藏等10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4.9%。其中,保安族人口2.14萬人,占全國保安族總人口數的95%以上,是全國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土木結構的平房,是保安族傳統民居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些研究保安族傳統建筑聚落的論文提到,早先,保安族民居戶與戶之間屋頂相連,平頂、高墻,墻體厚實,并且房連房、墻連墻,一旦有事,不出院門,而是上屋頂,全村就可迅速聯絡到。這是保安族戰亂時期互助、團結的歷史見證。

    一位研究保安族民俗的專家告訴城叔,上世紀90年代以前,保安族聚居地都是在修土木結構的平房,隨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一部分保安族人開始翻新房屋,改成了磚木結構、磚混結構以及混凝土結構。這次地震發生時,相比傳統土木結構的民居,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受災程度輕一些。

    在青海省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中川鄉草灘村,海東市消防救援支隊隊員在搜救 圖片來源:新華社

    保安族另一個民族文化遺產是“保安腰刀”。《人民日報》曾刊發一篇甘肅省民俗學會副會長馬沛霆寫的《阿爺的腰刀》,文中提到,一尺有余的腰刀,在清陋的堂屋里,儼然最貴重的裝飾。“保安人對于腰刀是有特殊感情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腰刀是御敵防身的利器。在生計艱辛的歲月,腰刀又是賴以謀生的工藝品。”保安腰刀還曾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賓。

    除了是保安族的聚集區,積石山縣也曾在歷史上留下痕跡。官方介紹,大禹曾在這里導河治水,魯班也曾在這里趕石造橋,這里更是中國“彩陶王”的故鄉,具有發達的馬家窯文化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類型,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為“脫貧”努力

    資料上看,積石山縣是個比較年輕的縣,1980年6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在一片荒野的亂石灘上,崛起了一座積石山縣城。

    積石山縣吹麻灘鎮油菜花田景色 圖片來源:新華社

    官方介紹,該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邊陲,毗鄰青海,距離蘭州、西寧等省會城市都在200多公里以上,缺乏區位優勢。受歷史、自然等多種因素制約,導致積石山縣曾是甘肅省23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近年來,積石山縣“脫貧”努力有目共睹。2019年,全縣2989戶13546人脫貧,53個貧困村退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5%,實現整縣脫貧摘帽目標。

    2020年脫貧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該縣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顯示,全縣630戶2821人剩余未脫貧人口全部脫貧,1389戶5989人邊緣易致貧人口消除返貧致貧風險,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總體而言,“十三五”期間,積石山縣累計減貧10.11萬人,9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二五”末的13.31億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6.36億元,年均增速13.6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1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48%。

    為了進一步縮小發展的差距,趕上全州、全省發展步伐,積石山縣提出了“十四五”的經濟發展目標: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1%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9%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8%左右;城鎮化率達到40%左右。

    根據當地“十四五”規劃,這座甘肅西南邊陲小縣將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契機,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蘭西城市群”建設。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