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2-06 13:19:12
◎2024年,一個“拼刺刀”的年份來了。劉暢把業績視作根本,緊抓飼料和養豬兩個最核心的基本盤,希望用二次創業的心態,同甘共苦,全力“修復新希望”。
每經記者 胥帥 每經編輯 董興生
隨著各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告的披露,養豬產業2023年的成績單已經初見端倪——全行業虧損再現,豬周期寒冬還沒有過去。
熬過寒冬,需要信心。
1月30日,新希望(000876.SZ,股價8.2元,市值372.75億元)召開了2023年年會,公司董事長劉暢身穿一襲紅衣登場,而紅色是傳遞信心的象征?!睹咳战洕侣劇酚浾邚男孪M矫妾毤耀@悉劉暢的講話內容,其中,她向員工傳遞的重要信息就包括:一定要相信農業,相信這個能長長久久的行業,并感謝養豬人在周期底部的堅持。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2024年,一個“拼刺刀”的年份來了。劉暢把業績視作根本,緊抓飼料和養豬兩個最核心的基本盤,希望用二次創業的心態,同甘共苦,全力“修復新希望”。
時間已經越來越緊,這場回歸農業本質的“持久戰”,要一分一分地摳利潤。
劉暢還把周期比作一條河流,但取水總要彎彎腰,要吃苦。好在,新希望會吃苦,“我們的文化當中就有我們能吃苦呀!”
1月30日,新希望2023年年會上,一襲紅衣的劉暢站在鋪著紅地毯的臺中央。她背后的紅色屏幕上寫著,“團結就是力量,堅持就是勝利”。
公司舉辦年會,目的不外乎鼓勵員工,樹立對未來的信心。對于新希望的2024年,這一點格外重要。
新希望所處的養豬產業仍徘徊在幽暗的谷底。1月,豬企密集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結果是一片慘淡。2023年,全行業上市公司無一家靠養豬盈利,扣非后凈利潤合計虧損超400億元。
具體到單個上市公司,更令人唏噓。
養豬龍頭牧原股份遭遇上市以來年度首虧,曾消失于公眾視線的“牧原虧損定律”再度被提及。
曾經的“江西豬王”林印孫,債務重整令其失去正邦科技控制權。這家出欄量曾排在上市豬企第二、江西豬企第一的養豬巨頭,在豬周期寒冬中徹底迷失。
福建的上市豬企傲農生物,2023年凈資產預計為負,觸及退市警戒線。曾經的“養豬黑馬”,一度登上胡潤百富榜的公司實控人吳有林,遭遇從未有過的現金流危局。
這次“史上最漫長豬周期”,讓劉暢連續兩年感慨“百年不遇”。她去年說過“百年不遇”,今年還說了同樣的話。
今年,感慨“百年不遇”之前,她感激新希望員工在過去一年的堅守和奮斗。在養豬人堅守之前,他們首先要有一個相信行業未來的信念。周期越難熬,越需要信念層面的堅守。
“因信而立,因愛而久”,是新希望去年發布“戰時文化”時的一個核心理念。劉暢在年會上再次鄭重注解:“不是信我,而是信行業,這是一個長長久久的行業??我們信這個產業、愛這個公司。這件事是通過大量一線、外部的人反饋給我,我是接收到了愛,我才知道這個愛的力量能夠有多持久。”
如果一切評價機制面臨失靈,要用回歸常識的邏輯看,“這個行業會一直存在”。劉暢把周期比作一條河流。周期的高峰,它的水流曾經很寬;低谷,現在的水流很細。劉暢說:“我們就勻著點,我們就體諒著點,我們就盤算細一點。”
接下來,她更加動情:“好在我們會吃苦,我們的文化當中就有我們能吃苦呀!”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她說:“所以,我們發布了我們的戰時文化,要相信必勝。首先意識到這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相信,我們同甘共苦,我們要用二次創業的心態來修復今天的新希望。”
劉暢再一次提到“修復新希望”。上個月的15日,《財新》雜志封面報道的主題是“修復新希望”,剪掉長發的劉暢成為封面人物。
“修復新希望”,最根本的是業績修復。去年,新希望扭轉了持續兩年的虧損,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盈利,但盈利靠的是非經常性損益。業績的修復是主營的“基本盤”,劉暢表示:“強調業績為王和挺身而出,今天業績就是最根本的。選干部肯定還有更多樣、綜合的要求。但無論如何,不會變的是業績,是最根本的評價要素。”
曾經,有很多能持續經營的產業擺在新希望和劉暢面前,個個都“像兒子一樣珍惜”。忽然間,外部環境變化,新希望和劉暢需要做一個選擇,要為這個選擇做一個限定,把最核心的產業聚焦到主業飼料和養豬。
相比養豬,新希望的飼料“基本盤”在去年仍處在上升趨勢。2023年,新希望飼料產銷量仍是世界第一,海外飼料產量連續增長,海外稅前利潤7.5億元,噸利水平優于國內。
劉暢從一單午餐外賣的贈品談起,看到了“今天已經發生變化”。她問大家有沒有體會到現在都在增強客戶粘性。
她接下來說的一段話有些嚴肅:“今天已經到了拼刺刀的時候,今年飼料的競爭是非常嚴苛和慘烈的。守住客戶,圍住客戶,粘住客戶,讓他不走,讓他不會離開。我的客戶到底要什么樣的產品?什么樣的成本我們能接受,能滿足客戶哪方面的需求?不行又怎么辦?要有這樣的組合拳。我覺得大家也很明白,所以我們一定要客戶至上。”
拼刺刀靠一股狠勁,別人問劉暢:“為什么我們在海外能贏?”劉暢這樣回答:“靠我們自己能吃苦,能克服困難。就是外部不行,我內部摳成本,我憑這股狠勁立下來的。”
1925年,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提出了著名的康波周期理論。經濟成長過程中上升與衰退交替出現,是一種周期性波動。
“我們小的行業周期、國家的周期和全球的周期,還有我們微觀公司的周期全疊在一塊了。每六七十年,本身經濟就是一輪周期。發展到今天四十多年,我們基本上經歷了整個改革開放的所有紅利期。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感恩這個時代,如果沒有這個時代的話,我們不可能趕上人口紅利,我們不可能趕上在人口紅利之上的蛋白質消費增長(年輕人的需求),這個是本質。今天我們看海外仍然能夠保持近20%的增長,本質上是人口增長,年輕人占比提升帶來的蛋白質需求的增長。這個是本質,所以我們是幸運的。”
康波周期振幅時間這么長,長到足夠影響兩代養豬人。上升階段的前半程,溫氏股份(300498.SZ,股價19.57元,市值1301.8億元)的溫志芬、牧原股份(002714.SZ,股價36.45元,市值1992.12億元)的秦英林、劉暢的父親劉永好、雙胞胎的鮑洪星等共同造就中國養豬史的“豬一代”。這一輪豬周期的底部,“豬一代”到“豬二代”的過渡悄悄進行著。
1995年出生的秦牧原,正在開拓牧原股份屠宰產業的增量業務。秦英林為他搭建了一個足夠年輕、大多數都是90后的“企二代”管理層班底。
1992年出生的鮑華悅,擔任雙胞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運營官,與其父親鮑洪星一起成為重整后的正邦科技(即*ST正邦 002157.SZ,股價2.29元,市值212.93億元)的實際控制人。
劉暢接班新希望的時間更長,整整是一個十年的跨度。
在康波周期的另一階段,兩代養豬人要面臨最窮兇極惡的下行豬周期。
2024年伊始,是養豬人最為靜悄悄的開端?;氐?023年的1月份,溫志芬、劉永好、鮑洪星等巨頭已在新年獻詞中表達了對未來的愿望與設想。巨頭發言或雄心萬丈,或英姿勃發,或理性冷靜,事關成績、挑戰以及未來。
今年截至目前,多數巨頭的聲音還沒有出來,除了溫志芬。
溫志芬說:“2023年對于行業來說是特別艱難的一年,這次周期超長時間的磨底,讓所有從業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我想,今年的情況會讓從業者重新認識和思考養殖行業。未來養殖業應該怎么活下去?有行業人士說了一句話‘方向、現金流、成本、策略和速度是養殖企業要時刻關注的關鍵詞’。企業應該堅持做好自己的事,其余的等待市場給予我們答案。”對于未來,溫志芬有底氣有信心穿越更多周期。
溫志芬說農業領域需要長期主義,劉暢也在說:“我們更多的養殖方式,我們的布局,都是善意的,我們是抱著持久的長期主義的,希望作為一個鏈主,把大家帶著一起做長長久久的生意。”
兩個月前,秦英林也在說長期主義——長期主義就是向下扎根一百丈,然后向上奮力沖破天。“如果我們真的想構建一個大企業、大集團,萬丈高樓從地下做起。我們一定要從底層的知識開始做起,然后構建我們科學的發現,然后再做技術創新,一直修筑到上面去。如果我們不去這樣深層地從下往上做,我們的商業大廈有可能功虧一簣。”
豬周期底部,頭部豬企掌門人對養豬的長期主義形成了這種共識。某種程度上,是豬周期波動帶來的一場風險教育風暴,“二度育肥”“突擊育肥”“壓欄囤豬”“交易仔豬賺差價”等套利企業家的零和博弈。
劉暢對產業投機行為有一種“痛恨”,她把長期主義視作農業從業者的正向價值觀。“在一個點上去賭行情,自己贏了卻傷害了公司、傷害了上下游,因為你占的是他們的便宜。我恨這樣的行為。”
長期主義的前提——活下去。現金流和成本,每家頭部豬企的提法不同,但內核幾乎一致。
新希望2024年的核心思路是“提質量,控成本,穩規模,調結構”。一些高成本區域或者條件較差的區域公司,會主動去調減部分產能,條件好的區域會適度增加一部分產能。公司在當前階段會保證適度穩定規模,等到能力越來越強并且一些產能完成改造升級后,公司也會逐步提高閑置產能的利用率,今年會優先在育肥端加大自育肥投放比例??傊褪且猿杀咀畹?、最大幅度減虧,或者說盈利更大為主要目標。
豬周期底部的檔口需要上升至企業戰略級別的判斷,現金流和成本的強調也意味著戰略目標的定性。
劉暢說:“養豬和農業現在結構性的變化是一場持久戰。”既然是一場“持久戰”,回歸農業的本質,一分一分地摳,挖掘利潤池,只要有這樣的決心,持久戰一定屬于新希望。
“一分一分地摳”,既要摳成本利潤,也要摳時間,劉暢越來越感到已經浪費不起了,浪費是錯誤。
她把浪費的靶子指向層級冗長的匯報。“幾十個PPT、車轱轆話。這要命死了,浪費了大多的時間。不要有那么多的PPT,不要有那么多的層級。”她希望一種更扁平的“兩頭折疊”式管理機制,中間的“話筒”越少,信息過濾就越少,信息才會更真。只有當每一個層級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時候,團隊力才會更緊實,打出去的拳頭才更有力。
摳成本、摳利潤,這全是算瑣碎的小賬,算一頭豬吃喝拉撒的細賬。比如,懷孕豬群過去平均要喂食2.4公斤/天,隨著能力的提升和不斷試驗,現在一些優秀的場線和戰區能做到喂2.1公斤/天,平均水平是喂2.2公斤/天,按照3400元—3500元/噸的平均飼料價格,每天大概是0.7元的費用節約。而一頭母豬懷孕期大概是114天,就能節約80元左右,算到每頭斷奶仔豬,就能降低8元左右的成本。
斤斤計“角”,已是當前養豬人的通用降本路徑。牧原股份向每頭豬要600元“利潤”,精細化算到飼料浪費17元/頭、飼料內耗20元/頭、環保投入5元/頭、疾病監測3.1元/頭。成本競爭逐步變為技術競爭,豬企把“大數據算法”“人工智能”“新能源”統統安排上,去掌控每一頭豬的每一秒。每一秒的掌控,都是將不確定性變為確定性;每一秒的時間,等于養殖成本,等于金錢。
一座新建豬場的自動化喂養系統 圖片來源:資料圖
劉暢一直在關注AI會給農業帶來的影響,她其實已經在做了。“我們在產業端可以大量利用AI輔助決策,AI使搜索能力變強,因此對于我們的鴻瞳系統(在線飼料配方系統),已經有了足夠多的配方以及數量基礎,那么能多大程度上使用AI輔助?算法是否足夠先進?育種也可以依靠AI算法的應用,這個是我們在全球范圍中,看到的最有利的一個發展。”
她對數字化的思考其實還要更早。2021年9月19日,劉暢回到了母校北大國發院,這一天是北大國發院暨南南學院承澤園新院區落成啟用的日子。那時,劉暢的頭發比現在要長一點,一身白衣,以北大國發院校友身份講了新希望的數字化探索。
她提了“鴻瞳”飼料配方系統,還有“秀杰”育種系統。劉暢當時說:“要想發展自己的育種產業、提升育種能力,達到類似的目標,必須依靠數字化所帶來的算法、算力。今天的養殖業已經越發集中,有算力和算法助力才有可能在更短時間內趕超西方。”
每一個環節的數字化都有目的性,不是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借助數字化,新希望的養殖場早已不是過去的舊模樣,已經變得像是動物繁殖醫院。也同樣是因為數字化,才能達到一頭豬一個飼養配方的精細度。
三年過后,新希望的數字化在延續,公司2024年會對現有豬場進行一定的改造升級,去適應疫情相對多發的外部形勢;利用互聯網、數字化等進一步提養殖水平。
有意思的是,三年前的劉暢與三年后的她所說的話,都與企業家精神有關。
她在承澤園說:“我特別羨慕第一代企業家們追求夢想的精神,就像咱們國發院的林毅夫老師一樣,不管是不是抱著籃球游的,但這一代人為了夢想,真的敢于游過大海。我們這一代人面臨的環境沒有那么多的新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再有那么大的夢想和激情,我們該怎么辦?”
劉暢這一代人追求夢想的精神是什么?這一次,她說:“我們本來就是微利行業嘛,我們新希望六和擁有著包容、和諧、善良、積極、拼搏、持續付出的精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