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4-03-09 14:07:36
四川日報·川觀新聞記者 成博 盧春陽
福建日報·新福建記者 游筑波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馬海燕 荊新年 盧鵬
海報設計 周桐
視頻剪輯 朱文博
“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七個著力”之一。
在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四川、福建、山東均將建設文化強省作為重要目標,結合各自實際情況,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在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的同時,三省文化領域“爆款”頻出,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生活探路。
本期黨媒連連看,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創新方式,運用數字記者跨省聯動福建日報·新福建、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副校長王曉梅,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畬族鄉金斗洋村黨支部書記鐘團玉和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共同探討如何發揮各地文化資源優勢,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文化“兩創”怎么看
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研究闡釋
近年來,三省不斷探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路徑,對文化“兩創”(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學校副校長王曉梅 盧春陽 攝
王曉梅來自蘇東坡的故鄉。近年來,隨著東坡文化持續火熱,各類以蘇東坡為主題的文化產品受到追捧,這樣的場景讓王曉梅十分感慨。“我們一直認為,在文化傳承發展中,要通過活化利用的方式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活力與價值,讓它融入現代社會,從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王曉梅看來,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首先要對傳統文化豐富的內涵進行充分研究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加以提煉和轉化,在不斷與時俱進中賡續歷史文脈。
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福安市康厝畬族鄉金斗洋村黨支部書記鐘團玉 福建日報·新福建供圖
從長樂游神到泉州簪花圍,今年春節以來,兩項福建非遺項目先后火出圈,不少游客奔赴福建,只為體驗八閩文化的獨特魅力。福建非遺的高人氣,更加堅定了鐘團玉的信心。作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畬族武術(福安金斗洋畬族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鐘團玉說,近年來,福建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工作方針,加強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內涵闡釋、價值利用,培育代表性的非遺旅游精品線路,激發非遺傳承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畫院院長孔維克(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提供)
去年,淄博燒烤為山東“引流”無數,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齊魯大地豐厚燦爛的文化魅力。今年,山東明確提出要打響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品牌、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促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等舉措,以此加快文化強省建設步伐,助推文化“兩創”??拙S克表示,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創新表達,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是山東持續進行的工作,“我們的《沂蒙山》歌劇在全國獲得了很多大獎,話劇《孔子》每逢演出就座無虛席,這都是我們山東堅定走好文化‘兩創’道路的重要體現。”
傳承發展這樣干
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可見度”
如何進一步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抓好文化繁榮興盛?
在孔維克看來,《沂蒙山》歌劇以沂蒙精神為創作主題,用濃郁的地方特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樸實生動的人物形象,再現了波瀾壯闊、感天動地的歷史場景。“山東歌舞劇院將《沂蒙山》這個厚重龐大的舞臺‘拆分’開來,做成了靈活的折子戲,走進了校園、走進了新的演繹空間,更好地走到了群眾身邊。而話劇《孔子》則突破了傳統表現方式,融合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元素,以超現實的表現手法,讓春秋時期的孔子登上新時代的藝術舞臺,兩千年前的思想與我們的新時代同頻共振。”
“傳承弘揚東坡文化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做好時代化表達、大眾化普及和藝術化呈現的經驗,搭建了一條讓群眾從遇見東坡到走近東坡、了解東坡的路徑。”王曉梅說,在對東坡文化的傳承發展中,眉山綜合運用打造主題公園,話劇《蘇東坡》、紀錄片《夢回眉州》、3D動畫片《少年蘇東坡傳奇》,編寫《品讀東坡》《蘇門家風》讀本等形式,推進東坡文化進校園、進村社、進書屋。將蘇門良好的家風家訓家規與學校教育結合,通過常態化的環境打造與文化宣講、編寫東坡文化校本教材等形式,讓東坡文化可閱讀、可攜帶、可感知。
不斷讓傳統非遺適配新場景,尋找非遺與現代生活的切入口,是鐘團玉和團隊在摸索畬族武術保護傳承過程中找到的突破口。鐘團玉所在的金斗洋村,是遠近聞名的“畬族武術之鄉”,享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美譽。近年來,該村積極打造“畬家寨”旅游品牌,推出“周末農家樂+畬家三寶+畬族武術節目演出”服務,制定具有畬族特色的旅游路線,承接研學活動。同時,鐘團玉和團隊還推動畬族武術走進大中小學,以多種渠道提升畬族武術的“可見度”。“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更多人知道畬族文化、學習畬族文化,把我們的非遺保護好、傳承好。”
編輯:蔣華
校對:徐登林 曾滄海
責編:唐偉薦 史冊
審核:葉建平
來源:川觀新聞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