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7 22:00:28
每經記者 許立波 每經編輯 梁梟
3月25日,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勢丹)在其官方微信發布通知稱,由于租約到期,將于2024年6月30日終止營業。
公開信息顯示,上海梅龍鎮廣場坐落于南京西路1038號,位于上海商圈黃金三角地段,曾與恒隆廣場、中信泰富一起組成了“梅泰恒金三角”。伊勢丹則是梅龍鎮廣場的主要商戶之一,也是最早一批進入上海市場的日系百貨品牌,陪伴上海人已有二十多年。
3月26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于上午10點以及下午4點兩次實地探訪了梅龍鎮廣場,但商場中并沒有多少消費者光顧。一家餐飲店員工告訴記者,其剛剛入職一星期就聽到了商場即將關閉的消息,非常“尷尬”。站在商戶的角度來看,對于關閉的結局,他也覺得在預料之中。“這家商場還是太老了,客流量不太行……所以我們平常生意也不太行,昨天就做了800元錢,但每個月房租卻要交掉5萬元。”
每經記者許立波攝
附近居民更多的是不舍與感慨。一位上海阿姨告訴記者,她在梅龍鎮廣場開業之初就常來光顧,令其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商場為了倡導拯救瀕危野生動物,舉辦了“虎年勿忘救虎”公益活動,曾將一只活蹦亂跳的老虎帶到商場中廳展示。這位阿姨說,她年輕時常常會來梅龍鎮廣場買衣服買首飾,這次聽到商場即將停業的消息,“我覺得還是有點可惜的”。
伊勢丹近年來陸續關店
梅龍鎮廣場1~10層為商業區域,包括獨立營運的品牌店和伊勢丹。據官方公眾號介紹,伊勢丹是一家集化妝品、美容儀器、家居生活用品、女裝雜貨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百貨商店。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從商場結構來看,伊勢丹位于梅龍鎮廣場內部一側,圍繞中庭一圈排列的商鋪則多為獨立營運的品牌店。從樓層指引上看,伊勢丹占據了B1層到7F層的部分空間。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終止營業聲明”的發布主體為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百貨有限公司,梅龍鎮廣場目前尚未對外公布是否也將停業關閉。那么,這些并不隸屬于伊勢丹的品牌店是否也收到了停業通知?記者隨機走訪了幾家門店,得到的反饋卻并不一致。
有一家體育健身類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個商場分為伊勢丹和梅龍鎮,現在還不確定是否整個商場都要關閉。“反正我們這家店還沒有接到通知,今天也會去(和商場方面)確認一下。”另一家劇本殺門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已經接到通知,商場即將于6、7月份關閉,因此店鋪也在準備逐步撤場。
隨后,記者也向位于大廳底層的商場方工作人員詢問了此事。對方向記者確認,里面是伊勢丹,外面是梅龍鎮,都要關閉。里面(伊勢丹)一直運營到6月底就關閉,外面(梅龍鎮)還沒有通知(什么時候關閉)。
圍繞停業一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前往伊勢丹的辦公區域表達了采訪訴求,一位工作人員以“領導交代過,之前的通知就是我們對外的回應”為由婉拒了采訪。根據《文匯報》報道,靜安區相關部門透露,此次屬于業態調整更新,詳細信息有待發布。
在購物中心和電商的雙重沖擊下,作為最早一批進入中國市場的日資百貨品牌之一,伊勢丹在國內經歷了“節節敗退”的過程。早在2008年,內地首店上海華亭伊勢丹百貨關門結業;2013年,沈陽伊勢丹百貨也停止運營。2022年,伊勢丹在成都的兩家店也全部停業。2023年底,天津伊勢丹發布公告稱,伊勢丹南京路店將于2024年4月14日終止營業,濱海伊勢丹店則在3月11日終止經營。再加上上海梅龍鎮伊勢丹的關閉,如今,伊勢丹在中國內地僅剩天津仁恒伊勢丹。
所在場地將會整體改造
伊勢丹停業后,員工又將何去何從?記者在走訪過程中注意到,現場有多位伊勢丹員工在閑聊時討論以后的生計問題,“會不會失業”;還有員工告訴記者,她并沒有收到公司關于停業的任何通知,還是昨日看新聞才知道自己工作的商場就要關門了。也有員工表示,盡管正式停業的通知是昨日(3月25日)才發布,但陸陸續續也有耳聞即將停業的說法,她對未來去向持樂觀態度,認為“商場停業也是目前大環境下正常的現象”,相信公司會合理合法解決自己的工作問題。
據上海市靜安區政府官網發文,1997年,香港和記黃埔地產有限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梅龍鎮(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了上海第一家具有國際水準和經營理念的Shopping Mall——上海梅龍鎮廣場有限公司。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上海梅龍鎮廣場有限公司的股東分別為上海梅龍鎮(集團)有限公司和長湖企業(香港)有限公司。
另據“青春上海”微信公眾號,有靜安區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梅龍鎮伊勢丹所在的場地將會進行整體改造。之前是梅龍鎮集團在經營,經營期到了后,整棟樓的升級改造工作將主要由國資來負責操作。另外,將接手其產權的九百集團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原來,梅龍鎮集團和香港的和記黃埔合作成立了一家公司叫梅龍鎮廣場有限公司,合作期到2024年8月份到期。“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合同期范圍內,兩個經營主體在法律范圍內正常發布的信息。沒必要引起太大關注。簡單地說,就是公司合作到期,產權回歸國資。”
盡管租約到期的確是商場關閉的客觀理由,但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或許還是傳統的經營模式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潮流。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訪的過程中,很多消費者和在商場工作的員工都曾提及“設施老舊”“服務不佳”“樓層低、壓抑”等印象。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許立波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