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31 22:30:07
◎近日,央視《對話·創新中國行》欄目邀請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劉林鵬作為嘉賓,對話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就企業創新發展,利用數字化賦能生產,以及企業的傳承等話題進行討論,節目于3月31日晚間播出。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每經編輯 楊夏
今年以來,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振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
近日,央視《對話·創新中國行》欄目邀請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輯劉林鵬作為嘉賓,對話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就企業創新發展,利用數字化賦能生產,以及企業的傳承等話題進行討論,節目于3月31日晚間播出。
“當下形勢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不斷漲體量、漲規模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必須要依靠創新占領技術制高點,以贏得行業的認同,我們一直在努力。”徐冠巨表示。
就在3月28日,在“蔚小理”掌門人的見證下,小米汽車SU7正式發售,新能源汽車再添新玩家。
電池技術對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性已為大家所熟知,但鮮為人知的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輪胎對橡膠材料的功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抓地力要強,要耐磨、抗滑,還要噪音低……
“新能源汽車有一個特點,就是一啟動它就迅速奔跑,這就要求橡膠輪胎能夠配合它。”徐冠巨介紹,稀土橡膠材料多用于高鐵、地鐵中,傳化集團研發的稀土順丁橡膠,將稀土橡膠材料用到新能源汽車的輪胎上,恰好填補了空白。當前全球有四五家企業突破了這項技術,在中國,傳化集團率先突破并掌握了這項技術。
據介紹,2013年稀土順丁橡膠項目投入生產后總共虧了超3億元,直到2020年稀土順丁橡膠產品被生產出來。徐冠巨說:“我們的企業有突破性技術,企業就主動了,如果沒有這個技術,像過去那樣,我們就被動了。”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勁表示,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企業來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是符合創新發展規律的。我國的京東方也是突出的例證,在長期虧損中突破了制造工藝,最終獲得成功。
傳化集團研發稀土順丁橡膠產品的過程,也是中國民營企業創新的縮影。全國工商聯2023年10月發布的《2023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我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占總量的92.3%,貢獻了50%以上的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9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劉林鵬認為,傳化集團的案例展現出了主動性的創新,來源于生存與發展的緊迫感和使命感。同時,傳化集團的創新順應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規律,是順勢而為的創新。此外,創新的歷程顯現出了中國民營企業的韌性。“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就要給民營企業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創新回答的是企業如何面向未來的問題。近年來,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
徐冠巨曾經對數字化有一些顧慮。“我們這個工廠60萬噸,是25萬個訂單組成的,25萬個訂單,有上千個原料,上千個成品,(但)我只有100多套化工反應的裝置,所以它的柔性化生產要求是非常高的。”將標準化和柔性化結合,傳化集團最終通過大江東未來工廠實現了。
人工智能風起云涌,如何把人工智能和傳統的實業結合在一起,爆發出更大的活力?
在回應劉林鵬的這一問題時,徐冠巨認為,人工智能未來有很大的應用空間,如果能夠通過人工智能將尖端專家的能力賦能給研發、技術及銷售人員,將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
創新不僅是產品和技術的更新換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企業文化。一代代企業家的創新和傳承,正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脈絡。
據全國工商聯報告,中國超過85%的民企是家族企業。同時,中國百強家族企業創始人的平均年齡已接近60歲,代際傳承迫在眉睫。血緣的傳承只是紐帶,企業家精神的傳承才是內核。
1986年,26歲的徐冠巨與父親一同創業,2000年,父親覺得徐冠巨已歷練成熟,便退居二線,40歲的徐冠巨開始獨挑大梁。
2024年,徐冠巨的兒子徐迅也已經36歲。徐迅從美國密歇根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碩士畢業,在美國工作一年后回國,從熟悉的供應鏈管理入手,后進入集團下屬日化公司工作,再進入到紡織化學品板塊,開始著手管理一個50億元體量的公司,現任傳化化學集團執行總裁。
“自己經歷的,才真正是自己的東西。”徐冠巨支持兒子從基層做起,用經驗轉化為屬于他自己的經營管理智慧。
1990年,徐冠巨和父親通過自學和多次實驗,將洗滌劑從液體把切換到粉劑,最后通過走訪客戶和市場驗證,“901去油靈”大獲成功,傳化集團借此進入到紡織印染行業,第一次感受到技術創新帶來的紅利,逐漸發展為全球知名品牌。此后,稀土順丁橡膠項目、大江東未來燈廠記載了傳化集團的一次又一次創新。
“我父親那一代人處在改革開放的時期,那個時候就是看誰把握機會的速度更快,公司就能發展起來。但現在這樣一個成熟的市場的環境下,我們必須要去更加聚焦,在有戰略(定位)的情況下進行創新。”徐迅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對話》欄目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