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1 11:34:54
◎從最終公司變更分紅預案的結果來看,監管對上市公司不分紅的資金用途比較關切?!斑@里面除了有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考量,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分紅背后還能反映公司使用資金的效率高低?!?/p>
◎相關上市公司是否應該進行分紅,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在行業低迷時期,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資金的儲備和風險的防范,以保證在市場回暖時能夠迅速抓住機遇。
每經記者 黃宗彥 每經編輯 梁梟
近日,備受市場各方關注的方大特鋼(SH600507,收盤價4.29元,市值100億元)年度分紅事件出現反轉。
4月9日,方大特鋼公告稱,擬向全體股東每股派發現金紅利0.10元(含稅)。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總股本為23.31億股,以此計算合計擬派發現金紅利2.33億元(含稅),本年度公司現金分紅比例為33.84%。
方大特鋼曾經以高分紅受到關注,最近兩年連續選擇不分配利潤,自然引起監管層關注。因此,在早先發布了不分配利潤的公告后,上交所隨即下發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連續兩年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原因及合理性等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就目前的相關法規來看,分紅并非強制性條款,只要能夠給出合理解釋,公司依舊可以不選擇分紅。但方大特鋼卻在被問詢后就更改分紅預案,推出現金分配的方案,在A股也較為罕見。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長聘副教授、匯豐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李荻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當前A股并沒有法律法規強制上市公司分紅,但監管層近年十分重視分紅問題。這里面除了有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考量,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分紅還能反映公司使用資金的效率高低。
李荻認為,公司是否分紅,要看主營業務是否具備高增長性,或者需要切換賽道,投入新業務。“對于未來有較高增長空間的業務來說,公司可以不分紅或者通過制定未來的回報計劃作出承諾。此時,投資者也可以享受由高增長帶來的資本利得(即股價增長獲得投資回報)。但如果公司所處行業已進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公司又不選擇開拓新業務,這時候利潤用于分紅對于公司和投資者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
對于公司為何要在被問詢后更改分紅預案,以及在利潤連續下滑的背景下如何規劃未來的投資者回報等問題,記者也向方大特鋼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并未收到公司回復。
方大特鋼在2023年度不進行利潤分配的公告發布后,迅速引起了市場和監管層的關注。上交所對此發出問詢函,要求方大特鋼就其在有利潤和未分配利潤的情況下不進行現金分紅的原因作出詳細解釋。
實際上,目前關于上市公司分紅的法律法規并未強制要求公司進行分紅。在監管層日前發布的《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3號——上市公司現金分紅》以及后續修訂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中的現金分紅相關條款,雖然彰顯出監管層對分紅問題的重視,但基于公司所處行業、盈利能力、業務規模等不同,政策更多的是采取引導而非強制。
然而,方大特鋼卻在被問詢后就增補了現金分配方案。對此,公司在回復函中解釋稱:“公司控股股東從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增強投資者獲得感、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角度出發,提議公司提高2023年度利潤分配比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回復上交所問詢函的前一天,公司還披露了關于委托理財產品虧損的公告。公司于2022年11月底委托中信信托成立信托計劃,金額為4.3億元,約占2022年利潤的40%。
李荻認為,雖然不能證明問詢函和理財虧損的公告之間有必然聯系,但從最終公司變更分紅預案的結果來看,監管對上市公司不分紅的資金用途比較關切。“這里面除了有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考量,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分紅背后還能反映公司使用資金的效率高低。”
對于公司選擇理財而非分紅,李荻表示,如果公司預期未來將有一項投資,在短期內利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是合理的。但如果沒有未來規劃,并且進行長期的,或者滾動式理財,就要考慮這個決策是否合理。
實際上,方大特鋼并非“鐵公雞”。公開資料顯示,公司2020年度分紅方案為每10股派發現金11元,總計派發23.72億元,占當年凈利潤比例110.81%;2021年度分紅方案為每10股派發現金11元,總計派發23.93億元,占當年凈利潤比例87.6%。
到了2022年,公司利潤同比腰斬,2023年繼續同比下降35%。從盈利表現來看,公司不分紅似乎也說得過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了A股鋼鐵行業總市值top10的公司近三年分紅及盈利情況(表1),這些公司絕大多數都呈現出利潤逐年下滑的情況,甚至有公司連續虧損在20億元以上。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相關上市公司是否應該進行分紅,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在行業低迷時期,公司需要更加注重資金的儲備和風險的防范,以保證在市場回暖時能夠迅速抓住機遇。因此,公司在制定分紅政策時,需要充分考慮行業現狀、公司財務狀況以及未來發展戰略等多方面因素。
那么,上市公司應該如何在分紅和發展之間作出平衡,以兼顧投資者和公司的利益?
李荻認為,上市公司在平衡分紅和規劃未來發展時,往往取決于資金的使用效率。對于公司發展來說,要看主營業務是否具備高增長性,或者需要切換賽道,投入新業務。若未來有較高增長空間的業務,公司可以選擇不分紅或者通過制定未來的回報計劃作出承諾。此時投資者也可以享受由高增長帶來的資本利得,即股價增長獲得投資回報。
“比如蘋果公司,在1995年至2012年之間并未分紅,但是股價上漲了超過1000%。另外,切換賽道或者投入新業務意味著需要資金培育,對資金需求較高。但如果公司所處行業已進入成熟期或者衰退期,公司又不選擇開拓新業務,這時候利潤用于分紅對于公司和投資者來說都是更好的選擇。”
“而對于那些擁有可觀利潤且不屬于高增長的‘鐵公雞’公司,有可能在資金使用上會有一些偏向私用的行為,比如實控人的資金騰挪、關聯交易或者做一些沒有效率的收購并購,看起來規模大了,實質上對利潤沒有多少貢獻。”李荻補充道。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