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 2024-05-19 22:55:32
你能想象,用“意念”控制仿生手彈鋼琴嗎?
5月19日是第34次全國助殘日,今年的主題是“科技助殘,共享美好生活”。16日上午,在“牽手‘福’蓉·科技助殘”成都市第34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主會場現場,演奏者用智能仿生手替代缺失的右手和左手配合,從指間敲出連貫的音符。
▲“牽手‘福’蓉·科技助殘”成都市第34次全國助殘日活動中的文藝演出
“能猜出曲子吧?這遍很完美。”鋼琴表演后,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王勇問道。演奏者所穿戴的智能仿生手正是出自該公司。去年杭州亞殘運會開幕式上,殘疾人運動員徐佳玲穿戴同款仿生手握住火炬“桂冠”,成功點燃主火炬。
當科技遇上“人情味”
就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和算法
還承載著溫暖和希望
在成都,科技進步正
不斷地改善甚至
改變著殘疾人的生存環境與生活方式
助力他們走出家門
融入社會
實現有尊嚴的生活和人生價值
智能仿生手、“最有愛的鋼鐵俠”
曾經的“天方夜譚”變成現實
乍看下來,很多人不會覺得這是給殘疾人設計的智能仿生手,因為它簡潔又漂亮,像是從科幻電影里“走”出來的。
大腦想什么動作,假手就執行什么動作。這只仿生手已經成為鋼琴演奏者身體的一部分,足以幫他應對生活中絕大多數場景。“它是我的好搭檔,配合越來越默契,很多時候靠的是‘心靈感應’。”佩戴仿生手已久,開門、搬運、握手等已成下意識動作,敲擊鍵盤、琴鍵等精細動作在經過訓練之后也能完成。于彈奏者而言,智能仿生手是生命中的一束光,讓他“對生活的自信、掌控感慢慢回來了”。
▲智能仿生手彈鋼琴
那么,“意念”到底是怎么控制仿生手的?背后其實是科幻作品里常見的場景——腦機接口。
通俗來說,腦機接口就是通過設備和技術把人的大腦和外部直接進行相連。隨著技術的進步,曾經的“天方夜譚”正逐漸變成現實。
“我們的仿生手采用的技術,不用開顱、風險更低,難點是要不斷突破傳感器和算法能力的局限,在大腦外部捕捉信號更精準,聽得懂人腦發出的‘意念’指令。”王勇說,仿生手可以通過采集、處理人體肌肉運動產生的肌電神經電信號,結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后按照大腦指令做出動作。
▲2024年5月16日成都市,科技助殘展示區仿生手與人手相握。
除了智能仿生手,活動現場還出現了“最有愛的鋼鐵俠”。
行走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但每年全球都有幾十萬人會因各種原因失去行走的能力,其中脊髓損傷占比最大,且基本都是年齡在14—47歲的青壯年,旁人永遠無法體會在最燦爛的年紀失去行走能力的痛苦?,F在,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為幫助他們恢復直立行走帶來了曙光。
10多年前,林寒因意外墜樓,腰椎斷裂,脊髓神經受損嚴重,下肢癱瘓。2015年,他遇到了專程來招募外骨骼機器人穿戴試驗員的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電子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程洪團隊。就這樣,他成為布法羅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第一批志愿者,并持續堅持使用。
在自己的堅持和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的幫助下,林寒重返社會,成為病友們眼中的“勵志哥”。2015年9月12日,身穿“外骨骼機器人”的林寒出現在全國第九屆殘疾人運動會開幕式現場,成為該屆殘運會的火炬手。
▲2015年9月12日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火炬手林寒佩戴外骨骼機器人行走。
在程洪看來,做外骨骼機器人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就是看到患者站起來,能幸福生活。他認為,幫助患者站起來的意義不僅是恢復身體健康,還能改變患者只能坐在輪椅上仰視他人的處境。這也是科研的意義所在。
在成都
他們用人工智能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孤獨癥患者又被稱為“來自星星的孩子”,他們通常不善與人溝通,大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孤獨星球的星星一樣,在屬于他們的“夜空”中獨自閃爍。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孤獨癥群體人數已超過1000萬,0到14歲的兒童患病者超過200萬,且患病比例仍有不斷上升的趨勢。從醫學角度來看,孤獨癥成因不明,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只能通過家長與康復機構通過正確的行為干預和持續反復的訓練令孩子的情況得到改善。
▲孤獨癥孩子的畫作
讓眾多孤獨癥家庭看到希望的是,隨著技術進步,人工智能在孤獨癥家庭的干預支持中充當起重要角色,讓更多“星兒”被看見、被關注、被理解,人工智能與孤獨癥診療上的跨學科應用也早已不是藍圖設想。
“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為‘星兒’的早診斷和行為康復帶來了更多可能性。”成都前沿類腦人工智能創新中心主任馮睿以創新中心為例,專家團隊結合人工智能技術手段,建立了ASD(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診斷識別系統,早期診斷可以幫助自閉癥患者獲得早期干預,在終身康復中獲得更好的效果。該系統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空白。
人工智能的深入融合,也為整個行業帶來了更多可能性。他舉例說,行為康復老師即便做得再好,一次最多也只能幫助3—5個孩子,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選擇。“如果未來有一天,人工智能在孤獨癥康復領域有了更大的突破,就能讓更多的孤獨癥家庭享受到科學的、價格合理的康復服務。”
在成都,還有更多科技企業用人工智能守護“來自星星的孩子”。
在今年4月2日第十七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期間,成都樸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稱為樸森科技)就用AI技術,以畫畫為手段,讓普通孩子有了更多與“星兒”“對話”的機會。
樸森科技負責人黃依琳介紹說,普通人不僅可以通過線下活動與“星兒”進行繪畫互動,還可以通過進入樸森科技開發的小程序“星畫廊”,在星兒創作的畫中選擇一幅進行互動。點擊進入,頁面會出現“星兒”的介紹和科普。通過識別普通人的命題和簡筆畫,后端自動生成提示詞并進行篩選。最后,在盡可能保留“星兒”原始創作筆觸和特點的情況下,生成AI二創作品。
▲AI生成的共創畫作
背后的邏輯,就是讓AI以“星兒”的畫作為基礎語料,去學習其筆觸、用色等畫作特征。然后讓AI根據合繪玩家的在線簡筆畫或上傳的圖片,去生成一個有“星兒”作品風格的共創作品,實現交流互動。
在成都,還有更多科技公司在用AI助力“星兒”被看見。
例如,在第十七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期間,成都明途科技有限公司為活動搭建了一個專業的數字人“小熊盼盼”,活動參與者可以掃碼與盼盼進行交流互動,獲取更多孤獨癥科普和活動信息。盼盼是一個“永生”數字人,不論何時何地,普通人都可以進入明途科技開發的小程序,找到盼盼進行互動,了解這一群體。
“智能感”+“人情味”
更多殘障人士感知科技帶來的溫度
不止智能仿生手和外骨骼機器人,城市音樂廳外場的各類活動也吸引了不少目光。智能仿生義肢,聽障、語言障礙、腦部障礙等各類科技助殘產品……殘疾人朋友們穿戴上設備、親身體驗,沉浸式感受科技為生活帶來的變化。
▲人工耳蝸 圖據圖蟲創意
一項項硬核科技,“智能感”滿滿,“人情味”十足,背后隱藏著的是一個個“柔軟心愿”:當上天為殘疾人關上了一扇門,更多人愿用科技的力量,為其打開一扇窗,讓折翼天使們在“無礙之愛”中“重掌”人生,活出精彩。
成都也一直在無障礙領域努力,用科技手段幫助殘障人士消除生活中的障礙,縮短他們在生活中與普通人的距離——
一大批現代科技助殘企業應運而生,科技助殘已然成為成都落實新質生產力、促進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場景。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共培育孵化可穿戴外骨骼、腦機接口等科技類涉殘項目14個,涌現了一批以布法羅機器人科技(成都)有限公司、芯腦科技、博音聽力成都研發中心等為代表的高科技助殘企業,許多智能化、科技型輔助器具逐步納入殘疾人基本型輔助器具補貼目錄,越來越多的殘疾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
為推動更多優質企業未來加入科技助殘朋友圈,建圈強鏈凝聚成都市科技助殘產業發展合力,成都正在加速擬定《“科技助殘”實施方案》。
隨著政策舉措的不斷優化,企業勇于踐行社會責任,在成都,我們可以看到三條“盲道”正在延伸,一條在馬路、商場、公園里,是看得見的無障礙設施;一條在手機和網絡上,涉及點外賣、電子導盲等;還有一條是在生活中,囊括包含腦機接口等在內的各項前沿技術,是看不見的科技盲道。
▲無障礙電梯
記者:彭祥萍
來源:紅星新聞
部分圖據成都發布資料圖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