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0 23:52:37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每經編輯 陳星
每經5月20日電(記者 張懷水)在2024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到來之際,5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跟隨媒體采訪團,赴三亞市蜈支洲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新進展。
記者了解到,受海水升溫、漁業捕撈、海岸建設等因素影響,蜈支洲島海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曾遭到破壞,珊瑚覆蓋率下降。自2016年起,蜈支洲島開始聯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生物實驗站精心設計珊瑚溫床并通過移植和保育的方法修復珊瑚礁群,在海底“植樹造林”。
根據測算,從2017年6月到2019年10月,移植珊瑚個體的覆蓋率增加了7.9%,2020年7月時達到14.9%。從覆蓋率增長來看,2017年至2020年覆蓋率增長了18.0%,其中移植珊瑚貢獻的覆蓋率增長為14.9%,對珊瑚覆蓋率增長的貢獻達到了82.9%,移植珊瑚提供的增長率超過了原生珊瑚的近4倍。
目前,蜈支洲島海域已修復3.5萬多株珊瑚,修復面積近5萬平方米,為魚類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長提供更廣闊的棲息地。
蜈支洲島旅游區海洋部經理王豐國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珊瑚就好像是海洋中的“森林”,許多海洋動物和微生物都會聚集到珊瑚礁群當中。開展海洋牧場建設和珊瑚修復工作后,魚類數量和品種都在成倍增長。“3年前我們就統計發現,這片海域的魚類數量和品種已經呈5至10倍增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