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1 00:08:03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盧祥勇 劉艷美
“招商大會”正成為城市“卷招商”新招。
5月18日,2024投資成都招商大會舉行。這是成都首次在全市范圍內高規格召開的招商大會。
會上,成都對外發布2024投資成都十大系列政策,包括統籌打造總規模3000億元以上的產業基金體系、提供超1000萬平方米的智造空間、集聚100個重點中試平臺、最高提供1000萬元的單個創新團隊資金支持等,推動成都招商邁上新臺階。
時間往前回撥,4月,2024年蘇州全球招商大會;3月,武漢、上海分別召開全球招商和投促大會;再往前,去年底東莞、深圳兩市同樣先后召開全球招商大會——
招商的重要性被再度拔高,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推介已是“標配”,城市更是想方設法拼政策、推動“政策找企業”,不僅恨不得掏出“家底”,更要自己創造話題、不放過任何被企業看見的機會。
一面是經濟增長和區域競爭的壓力,一面是“風投城市”借招商贏得城運的先例,不可否認的是,大力招商已然成為當下城市提振信心、做強產業的一大抓手。但令人關注的是,招商大會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城市之渴?
招商比拼再升級
城市的“招商”爭奪,自2022年開始就變得愈加激烈:先是掀起一波包機出海搶訂單的高潮,以期率先搶占經濟恢復“窗口期”;而后,各地領導陸續從招商幕后走向臺前,頻繁外出、積極推進,進一步提升招商在城市議程中的“優先序”。
面對城市群起而動的態勢,各地更是使出渾身解數,只為能夠棋先一招。產業鏈招商,專業鎮招商,開發區招商,政府招商,中介招商,人才招商,成果轉化招商,基金招商,政策招商,情誼招商,會展賽事招商,網絡招商……各種招商模式、招商理論層出不窮,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城市招商圖譜。
比起此前一輪招商“各出奇招”,眼下城市打的是一副更為系統化的“招商牌”。
深圳早早打響了開展招商大會的第一槍。
早在2019年召開的首次全球招商大會上,深圳史無前例一口氣推出30平方公里集中連片的優質產業用地,此舉精準解決了深圳招商最大的土地難題,不僅一舉讓全球招商大會成為深圳“招商品牌”,每年12月,深圳也都會準時放出“大招”,成為企業了解深圳的又一窗口。
兩年后,上海跟進,舉行首屆全球投促大會,會上發布上海第二批14個特色產業園區和3個民營企業總部集聚區,并推動新打造的“五大新城”對外招商。此后,上海同樣每年召開全球投促大會,到今年已連續舉辦四屆。
有兩大經濟強市作為“優等生”打樣,加之去年各地在承壓下推進經濟復蘇的需求,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加入召開招商大會的行列。而與深圳、上海類似,這些招商大會往往邀請知名企業坐鎮,甚至充當城市招商大使或者合作伙伴推介城市,城市也借機發布新一輪招商政策,以更大范圍輸出城市招商誠意。
也有城市探索“抱團”開會。
比如,2022年起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全球招商大會,廣州、香港、澳門同步設置會場,并在珠三角九市同步舉辦招商會。日前召開的投資成都招商大會,則聯合成都都市圈成都、眉山、德陽和資陽4座城市,共同對外展開推介。
以如此規格召開招商大會,效果如何?作為“領軍者”,深圳和上海兩市或許能提供一定參照。
去年召開的第四屆深圳全球招商大會上,洽談簽約項目涉及投資額超一萬億元,相當于深圳全年GDP總量的1/3強;
今年上海投促大會簽約項目總投資額為524億元,數額不高,但均為重點產業鏈項目,而今年一季度,上海億元以上重點招商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額達到3435億元。
未來產業“近身戰”
當然,并非每個城市都是上海和深圳。比起一年一次的集中簽約,在“今天的招商是明天的產業”邏輯下,招商大會還充當了展示產業下一步規劃、對外釋放發展風向的平臺,幫助城市找到更契合未來發展路線的“合伙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賽道,創建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上海、深圳、蘇州、東莞、成都等城市均為未來產業繪制了較為具體的路線圖。
但同時不難發現,各地規劃重疊度較高,產業方向集中在未來健康、信息材料、空間和能源幾個領域。拿出規劃只是各地競爭的第一步,更為急切的問題是,當規劃落在紙面之后,如何進一步體現在具體項目中。
在今年的全球投促大會上,上海就將未來產業定位招商的重點,對外集中發布10個重點產業鏈細分賽道投資機遇,包括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元宇宙、寬禁帶半導體、生物制造、大飛機、大型郵輪、商業航天、新材料、氫能。
而對每一個賽道,上海還進一步劃定更細致的發展方向,比如人型機器人的整機、關鍵零部件和具身智能,關鍵零部件又包括電驅動關節、線性執行器、機械臂與靈巧手以及高算力控制器等;再比如,生物制造則涉及生物基單體制備、生物基催化劑開發、生物基產品應用和材料聚合等。
在外界看來,這是最早提出“產業鏈招商”的上海,進一步發揮“鏈上優勢”,更為注重以招商強鏈補鏈延鏈的具體做法。
幾乎是參照上海模式,蘇州同樣在全球招商大會上重點推介十條賽道,生物醫藥及大健康、半導體與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電子及零部件、機器人、低空經濟等位列其中;成都則集成發布十大系列政策,主攻8個產業生態圈28條重點產業鏈進行產業落位。
而當招商大會成為各地未來產業同臺競技的“搏擊場”,更加細致的發展差異和差距也得以顯現。
在成都,招商大會變身“未來產業大會”,來自大模型、低空經濟、新能源等領域的企業紛紛為成都找準產業發展比較優勢建言獻策。
比如,一家投資成都的大模型企業負責人認為,不少城市以對話或語言大模型為主要方向,成都則可以結合行業建立自身優勢,發展多模態大模型,并能由此先一步探索大模型賦能產業的路徑。
有的放矢捉“大魚”
往大了說,這也意味著,城市招商不再“來者不拒”,而轉向更有的放矢、與當地產業規劃深度結合的招商策略。在此前的上海全球投促大會現場,“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就被不斷提及。
更重要的是,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城市愈加發現,要實現穩中求進、以進促穩,關鍵在于引進大項目,更在于引進何種項目。
回顧近兩年的“增長明星”,合肥、常州均因善于招商而迎來新一波增長,也迎來眾多城市“跟隨者”,但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復制類似的成功。
事實上,無論是合肥還是常州,都經歷了長期的產業發展鋪墊,并形成對產業的專業理解和前瞻把握,最終才得以捉住“大魚”。
有分析指出,合肥引進京東方源于當地家電產業對面板的需求,而引進蔚來也是基于當地漸成規模的汽車產業。正如此前合肥時任主要領導所說,合肥不是“風投”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拼搏是今天贏明天,靠的是手藝”。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招商“能手”與其說是投資企業,不如說是投資產業,借勢產業的上升周期,實現了對城市整體經濟的帶動。
另一個突出的例子是比亞迪。2020年起,從深圳、西安到常州,比亞迪工廠的數次落地,都成為當地扛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新一輪增長的“引擎”。最近一個“受益者”是鄭州,在比亞迪產能最大、用工最多的整車生產基地去年正式投產后,被當地寄望于成為“接棒”富士康的下一個外貿增長極。
在“比亞迪神話”背后,是企業與城市的互相成就。20年前,當汽車產業發展進入“十字路口”,深圳并未“走捷徑”,選擇作為廣州汽車產業供應基地,而是“另起爐灶”,從零開始搭建從整車制造到零部件生產的汽車產業鏈,并引進比亞迪。此后,比亞迪逐漸成為深圳汽車的代表企業,而在與深圳的共同成長下,比亞迪最終迎來新能源汽車的風口。
外界看來,在如火如荼發展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之外,未來產業所代表的下一波浪潮已在涌動。先入局者大概率會先建立起競爭壁壘和護城河,并且成為城市應對新一輪經濟周期的關鍵所在。這也將是此輪城市紛紛舉行招商大會的真正用意所在——找到屬于自己的下一個“比亞迪”。
記者|楊棄非?編輯|盧祥勇 劉艷美?蓋源源
校對|陳柯名
封面圖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張建 攝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