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24 22:10:23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廖丹
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銀行人才“爭奪戰”正在提供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發展機會。
近期,建設銀行分行陸續開始2024年度春季校園招聘面試。作為去年增員最多的國有大行,在今年的春季校招中,建設銀行計劃招聘近3600人,涉及總行直屬機構、境內分支機構等多個崗位。
不僅僅是建設銀行。在今年的春季校園招聘中,六家國有大行以及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紛紛向高校畢業生發出“求賢令”,僅農業銀行就釋放了超過1.4萬個工作崗位。同時,部分銀行還面向2025屆畢業生推出了實習生計劃,進一步挖掘和培養潛在的未來員工。
從今年春招情況看,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各大銀行對于創新型、復合型人才仍保持需求熱度,并進一步從科技金融、養老金融、普惠金融、綠色金融等細分賽道對專業人才進行積極布局。
“在金融科技發展、市場競爭加劇、金融監管政策變化等大背景下,銀行業正面臨一場深刻的人才結構變革。”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指出,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科技、綠色、數字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因素。在“五篇大文章”的指引下,銀行需要積極引入產業專家和金融科技人才,實現金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這對于銀行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在歷年的銀行業人才招聘中,國有大型銀行在招聘規模、崗位設置以及專業范圍上占有明顯優勢,招聘動向一直備受關注。
今年,中國銀行率先在國有六大行中啟動2024年春季招聘和實習生招聘,參與招聘機構包括銀行卡中心等6家總行直屬機構、30家審計分部、35家境內分行、中銀理財等9家綜合經營公司等,合計釋放超5000個春招崗位、超500個實習生崗位。
中行釋放超5000個春招崗位
農業銀行今年春季校招面向境內外院校2023年、2024年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招聘機構包括研發中心、數據中心兩家總行直屬機構,農銀金租、農銀人壽、農銀投資、農銀理財4家綜合化經營子公司,以及35家境內一級分行,招聘人數合計超過1.4萬人。
工商銀行則面向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畢業的境內外高校畢業生,主要提供星辰管培生、專業英才、科技菁英、客戶經理、客服經理以及服務代表六類崗位,招聘機構涉及境內29家一級(直屬)分行、2家綜合化子公司、業務研發中心等9家直屬機構;
在2024年度春季校招中,建設銀行計劃招聘近3600人。其中,遠程智能銀行中心擬招聘25人,均為通用類崗位;24家分行合計招聘超3500人,崗位則包括管理培訓生、科技類專項人才、綜合營銷崗、柜面服務崗等,其中,廣東省分行、山東省分行、浙江省分行招聘人數居前,分別為500人、300人、248人;
交通銀行總行、省直分行以及子公司在今年校園春招中也均有增員計劃。其中,交通銀行總行招聘崗位涵蓋金融科技管培生、博士后研究人員、部門金融科技職位。
自3月份啟動2024年春季校招工作后,郵儲銀行部分分行更是走進校園“面對面”展開招聘宣傳工作。
比如,郵儲銀行廣東省分行除了在廣東省內多所大學宣講外,還前往北京、長沙、南昌、成都、武漢等地高校宣講,并現場接收簡歷和在當地組織面試,尋求專業類、銷售類、運行類崗位人才;郵儲銀行深圳分行也前往深圳、廣州、武漢、廈門等地高校現場宣講,招聘客戶服務經理。
國有大行大規模“攬才”的同時,12家全國性股份行紛紛加入2024春季校園招聘隊伍。
其中,招商銀行春招覆蓋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南、東北等多個地區,包括無錫、佛山、長沙、蘭州、南寧、烏魯木齊等在內的近40家分行列出了崗位需求,從招聘信息看,大部分有招聘需求的分行需要市場營銷崗人員和運營結算業務人員;
在中信銀行,大連、廈門、南昌、上海、杭州等28家分行也是“虛位以待”,提供的崗位包括管理培訓生、業務管理崗、信息科技崗、客戶經理崗、柜員崗等;
在浦發銀行,超過20家分行公布了2024年度春季校園招聘計劃,招聘崗位涉及總行戰略儲備生、管理培訓生等,綜合柜員崗、客戶經理崗、理財經理崗是各分行常見的招聘崗位;
廣發銀行今年春季校招職位則涉及分行、研發中心、信用卡中心以及廣銀理財,一些分行除了定向培養類崗位,還重點招收具備科技類教育背景的應屆畢業生。
“華東聯盟”十一大分行、“東北聯盟”四大分行、“西北地區”四大分行……在2024屆春季校招中,平安銀行多地分行聯動,開啟了“組團”搶人模式,有超40家一級分行以及總行面向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畢業的應屆生,推出了戰略級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橙光培訓生項目”。
平安銀行多地分行聯動,開啟了“組團”搶人模式
另外,除了正式校招外,一些股份行近期還面向2025屆畢業生推出了實習生項目。比如,浙商銀行啟動了總行2025屆“浙銀暑期實習生計劃”,招商銀行啟動了“夢工場”總行2025屆暑期實習生招聘。在部分銀行的實習生項目中,表現優異者有機會直接獲得校招提前批offer。
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科技類人才一直是各大銀行招聘的重點。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春招中,一些銀行除了繼續招募金融科技人才外,進一步從細分賽道對專業人才進行積極布局。
今年3月下旬,交通銀行發布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五篇大文章”“金融高質量發展”等成為此次招聘的關鍵詞。
金融科技部、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院、養老金融部、普惠金融事業部/鄉村振興金融部……在總行專場中,交通銀行總行部門面向海內外高層次人才提供了一批副總經理層級和二級部負責人層級崗位。例如,養老金融部擬招聘養老金融戰略規劃高級專家、受托資產管理高級專家、養老金融產品研發專家,公司機構業務部擬招聘科技金融高級專家,授信管理部擬招聘綠色金融高級專家。
另外,交通銀行招聘的2024年春季海內外博士后,其課題也多聚焦于普惠金融、科技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方向。
不僅僅是交通銀行,記者注意到,一些銀行也加大了在細分金融賽道的求賢力度。比如,在2024年春招中,農業銀行上海市分行推出了支行特色金融實驗室管培崗,主要為該行培養和儲備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新興領域專業人才;農業銀行江西省分行推出的客戶經理崗意在為該行培養和儲備零售、對公金融營銷服務以及財富管理、投行資管、國際金融、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專業人才。
工商銀行數字普惠中心在2024年度春季校招中計劃招聘的崗位包括模型研發崗、信貸產品崗、數字運營崗、綜合管理崗。作為工商銀行總行部門管理中心,該中心主要面向小微企業提供經營性線上融資產品的設計、研發與運營。
此外,一些銀行對于管培生的培養方向也愈發細化。比如,興業銀行杭州分行管培生的培養方向除了綜合方向和FinTech方向外,還包括綠色金融方向,而這一方向主要為綠色金融、產業行業相關政策研究制定、市場分析、產品創新等工作提供人才儲備。
“在金融科技發展、市場競爭加劇、金融監管政策變化等大背景下,銀行業正面臨一場深刻的人才結構變革。”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指出,過去在金融機構中,財務專家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據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科技、綠色、數字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因素,銀行現在迫切需要那些既懂得產業運作又精通金融創新的復合型人才。
曾剛表示,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引下,除了傳統的精通財務的人才,銀行還需積極引入產業專家和金融科技人才,洞察產業的細微脈動和核心需求,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實現金融與產業的良性互動,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這一調整對于銀行的未來發展至關重要。”他如是強調。
實際上,招聘需求背后,也隱現銀行在人才結構上的調整和變化。
以六大國有行為例,據年報披露,截至2023年末,除工商銀行較年初減員超8000余人、農業銀行較年初減少1200余人外,其他四家國有大行員工數量均有增長。
其中,農業銀行雖然全年凈減少1255名員工,但2023年員工數量仍有45.1萬人,仍然是員工人數最多的國有大行。
建設銀行在人力資源配置上的變化最為顯著,員工總數從2023年初的35.26萬人增至年末37.69萬人,全年凈增2.4萬人,增幅達6.89%,是員工數量增長最多、增幅最大的國有大行。與此同時,其機構數量全年也增加了539個,于2023年末達到14895個。
此外,交通銀行、郵儲銀行雖然在機構數量上略有減少,但員工數量保持正增長,全年增員均超過2000人,2023年末員工數量分別為9.43萬人、19.71萬人。中國銀行在機構數量增加了46家的情況下,員工數量也相應略微增長,在年末達到30.69萬人,較年初增加了749人。
在2023年年報中,多家銀行也透露了其人才配置及建設思路。其中,郵儲銀行年報顯示,2023年,該行人才配置思路從數量增長轉向人均效能提升,人才資源進一步向核心業務領域和前臺營銷崗位有序流動。在人才質量方面,全行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持續提升,近三年提升5.38個百分點。
建設銀行在年報中表示,該行圍繞金融科技、財富管理、風險合規、數字化經營、平臺運營、綠色金融、鄉村振興、資金業務等重點領域,推進實施重大人才項目和專項人才計劃,通過專項校園招聘、精準市場化引才、建設人才培養基地等方式,完善落實重點人才培養措施,并實時關注人才儲備情況,科學規劃重點領域人才數量。
對于銀行人才結構的調整與布局,曾剛認為,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從外部招聘、內部培養、組織合作等方面入手,構建適應未來挑戰的人才隊伍。
他建議,首先要加大專業人才的招聘力度,為關鍵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職業發展路徑;第二,注重構建與政策導向、全行戰略相適應的人才培育體系,從內部培養出符合未來金融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第三,銀行還可以通過與科技公司的合作,包括外包等方式,引入外部智力支持,以彌補內部的不足。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53000711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