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6 22:29:24
◎會議提出,要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落實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舉措。
◎會議強調,要優化政策實施,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采購和投資等。
每經記者 張蕊 每經編輯 陳旭
國務院總理李強6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聽取關于貫徹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工作情況的匯報,研究利用外資工作,部署加強技能人才培養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工作,審議通過《關于加強護士隊伍建設優化護理服務的指導意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
會議指出,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召開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行動有力、成效明顯,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持續向好。要深入抓好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任務落實,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加強減污降碳協同治理,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再上新臺階。要加強政策統籌協調,把綠色低碳、生態環保同擴大投資消費、增強發展動能更好結合起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并舉穩外資。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商務部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1—5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1764家,同比增長17.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4125.1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28.2%。
從行業看,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1171.1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比重為28.4%,較去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504.1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實際使用外資的12.2%,較去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智能消費設備制造業、專業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332.9%、103.1%。
從來源地看,德國、新加坡實際對華投資分別增長24.2%、16.2%(含通過自由港投資數據)。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雖然我國吸引的外資項目數量增多,但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確實是減少了,這說明輕資產的外資項目比較多、中小項目比較多,真正的大型外資項目相對占比減少,這是當前面臨的一個比較嚴峻的形勢。
記者注意到,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論壇近期發布的CMF中國宏觀經濟專題報告(第86期)“在全球化新環境下加大力度吸引外資”也提到,近幾年中國吸引外資規模雖處于歷史高位,但已出現總量下降的趨勢。分行業看,外商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服務業,在華外資企業逐漸從傳統制造領域退出,轉而向高技術、高利潤的領域集中。
該報告還指出,中國吸收外資規模出現下降趨勢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全球經濟疲軟導致跨國投資乏力、全球產業鏈重構(本土化、區域化)、大國博弈(近岸外包、友岸外包、科技封鎖)、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競爭等,也包括中國現階段進入利用外資結構調整期的因素。
白明也對每經記者表示,發展中國家比如越南吸引和利用外資增長較快,當下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確實面臨一些挑戰。今后的外資不僅要看規模,更要看品質、看質量,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高技術服務業等在外資中的占比,更多的要上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項目。
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并舉穩外資。具體而言,要深化重點領域對外開放,落實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要求,推出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舉措。要優化政策實施,一視同仁支持內外資企業參與大規模設備更新、政府采購和投資等。
與此同時,要持續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優化藥品、醫療器械等領域外資政策,拓展保稅維修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強化服務保障機制。要打造“投資中國”品牌,修訂發布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提高外籍人員工作便利度。
白明認為,接下來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的重點是要落實落細此前布置的任務,比如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清零”,在這些方面要加快落實。
“外資企業比較關注的就是國民待遇問題,外資來了以后,我們要對他一視同仁,在中國的發展必然會為其帶來更多機會,但是這種機會是給他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而不是壓制住我們的企業來讓外資發展,我認為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是公平競爭的關系。”
談及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方面還可以采取哪些舉措,白明認為,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的項目,在后來實際加入世貿以后開放了更多的領域,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的簽署使服務業的開放又進一步擴大。
“我認為今后一是要繼續擴大服務業開放的領域;二是RCEP簽署后,服務業的開放不僅是對RCEP國家開放,還要逐漸面向全球開放。另外,我們有很多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在這些地方試驗,先小范圍開放,將來逐漸轉向全國開放,我認為新一輪服務業開放重點應該在此體現。”他說。
此外,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還指出,加強技能人才培養,對于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至關重要。要堅持需求導向,加強就業市場研究,深化校企對接合作,更多培養市場緊缺、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要加大支持政策力度,用好培訓補貼等資金,針對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強化就業服務,發揮招聘平臺、人才市場作用,更好促進人崗適應、供需匹配。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