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05 21:43:34
每經編輯 段煉
近日,安徽的趙女士(化姓)無意中發現,自己60歲的老母親今年6月份的微信支付賬單高達近7千元。
付款記錄顯示,單次支付金額為數十元,支付間隔約十幾分鐘,收款方大都為“XX視頻”“XX劇場”“XX網絡”等。溝通后趙女士得知,母親是在充值看短劇。一個月內為短劇花費那么多錢,趙女士覺得太貴、不合理。
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一些讓人“上頭”的付費短劇,往往都在劇情關鍵處戛然而止,需要付費才能解鎖下一集,有的則需要付費才能免廣告。急切地想知道后續劇情的觀眾,往往都會付費解鎖。單集費用往往僅需幾分錢,但充值時需購買價值幾十元的套餐,積少成多后,成了一筆“巨款”。
今年1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等機構共同發布的《2023年四季度消費維權輿情熱點》提及,短視頻平臺微短劇誘導付費,不少中老年消費者遭遇侵權。
老人刷短劇“停不下來”
凌晨3點還在充值
趙女士向紅星新聞記者介紹,其母親杜女士(化姓)今年60歲,平時會出去打麻將,或跟著女兒旅游。隨著天氣漸熱,杜女士不再出門玩,會在家里逗逗貓。趙女士知道母親會刷短視頻打發時間,猜測她是偶然刷到了平臺推送的短劇,隨后開始在小程序上追劇。
根據趙女士出示的支付記錄截圖,今年6月,杜女士通過微信支付花費了6992.7元。6月27日是杜女士看劇最投入的一天。當天凌晨1點25分,她向“XX熱門視頻”支付了49.9元,隨后每隔約10分鐘就支付一次;凌晨2點半,她最后一次向“XX熱門視頻”支付;凌晨3點過,她又兩次向“XX科技”分別支付39.9元;早晨9點半,她又開始充值,向“XX劇場”支付了49.9元。這一天,杜女士總共為追短劇花費548.8元。
▲杜女士6月的部分支付記錄。受訪者供圖
“在某些影視平臺上充一年的會員也只要兩百多元。一個短劇花費這么多,太不合理了?!壁w女士告訴記者,她和母親交流后,母親得知原來還有免費或更優惠的渠道看劇,告訴女兒自己再也不會看付費短劇了,以后只看免費的劇。
無獨有偶,江蘇的王女士(化姓)也有著類似的經歷,她61歲的父親王先生為追短劇花了不少錢。王女士說,2023年底,其父親發現賬戶里多了一大筆支出,而且“不知道花到哪里去了”。王女士看了父親的手機,發現他的大筆支出是給短劇充了值。父親向她解釋,一開始只需要充1分錢,后來不知為何竟花了那么多錢。王女士向平臺投訴想追回費用,只退回了幾十元。
杜女士的觀看記錄顯示,她追過的短劇有“總裁夫人帶崽……”“萌寶來襲……”“大小姐在娛樂圈……”等。記者打開其中一部劇,開幕一串紅色大字占據了屏幕的一半:“商業大佬在董事會上痛哭流涕,只因……”。劇情在一串響亮的耳光聲和一句斥責聲后戛然而止,隨后彈出按鈕:“解鎖當前劇集。”
記者點擊解鎖圖標,跳轉到充值界面,可以選擇花費“12鉆”解鎖一集,或購買“44鉆”“561鉆”等價位的套餐,一次性買得越多,每集越優惠。記者點擊“解鎖本集12鉆”,頁面跳轉到鉆石充值頁面,人民幣2元可兌換“12鉆”。記者注意到,這些短劇都有相似的套路:在劇情關鍵處戛然而止,留下懸念,觀眾只有充值才能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四川消費者楊女士今年67歲,她說,在自己刷劇入迷的時候,會忽略老伴催促端菜的聲音。楊女士告訴記者,那些劇讓她覺得很“解氣”,會在播廣告的時間寫下評論:“把那個負心漢揍一頓就好了,女生不能這么傻?!睏钆空f,她20歲時結婚,婚后家務幾乎都是她承擔,這讓她感到疲倦。當看到短劇女主“逆襲”時,自己也會有一種“取得成功”的錯覺。
陜西恒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良善認為,老年人屬于特殊群體,在網絡付費方面,理應受到法律特殊保護。若收費的形式為自動扣費,應當有單獨的提示,而且一定要醒目,否則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6條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后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趙良善指出,假若平臺未盡到在顯著位置醒目提示的義務,或者該自動扣費服務條款被認定為霸王條款,那么自動扣費服務將被定性為無效,老人可基于以上兩點理由要求平臺退費。趙良善提醒,消費者在點擊提示窗口時也要審慎,熟稔合同內容,對存疑的條款要按下暫停鍵,切不可盲目地點擊選項。
有人日薪過萬元
投流成本是制作成本的十倍
“劇本、演員、導演、攝影與制作、投流,每一環都在‘賭’?!痹诮邮?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短劇從業者李三平攤開手,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無奈,短劇行業每一個鏈條的成本都在上漲,整體成本較之2023年已攀升50%。
“24小時充值破千萬”“50萬成本流水過億”……市場每一天都在流淌出某人憑借短劇而一夜暴富的神話,但“十片九虧”仍是這個行業需要正視的現實選項。蠻荒時代過去,短劇行業已進入群雄逐鹿的戰國時期。好劇本、好演員、好導演的身價飆升,投流的預算水漲船高,短劇投資的成本日益攀升。
李三平強調,要做出爆款短劇,原創劇本的打磨是關鍵。他要求每一部他投的短劇里,在開機前,劇本至少要經過三輪的審核和修改?!皠”颈仨毚騽游?,觀眾才會覺得好看,才愿意付費?!彼眢w前傾,手指點著桌面,神態嚴肅,“所以我愿意在劇本和編劇上多花一部分錢。”因為他知道,只有打動人心的故事,才能在這場賭局中贏得勝利。
騎士短劇的符棟棟則直言不諱:“去年好本子一本難求,近兩年網文寫手大批量涌入短劇編劇賽道,好本子雖然多了,但質量仍然參差不齊?!边@場質量與數量的較量,讓投資方陷入了“既想要好本子,又擔心成本過高無法承受”的進退維谷之中。
“演員薪酬是不可控的。”符棟棟熟稔于國內短劇市場,胸中每一筆賬都算得清楚。爆款演員的日薪高達一萬多元,而普通演員則在三四千元左右。他認為,有的人試圖從電影學院招募新人自己培養,但目前這種長線投資在這個行業很難做成,人們都不愿意賭。業內人士透露,短劇行業的演員片酬已經水漲船高。男頻劇“頂流”演員片酬在6千—8千元/天,女頻劇的“扛劇”主角則在1萬—1.2萬元/天。一部現代劇的拍攝周期大約在7—10天,演員的預算已經被成倍拉高。
然而,制作成本只是冰山一角,在杠桿的另一端,是十倍投流成本的放大。據業內人士介紹,一部短劇從生產到上線,成本包括劇本成本、制作成本和投流發行成本。在國內平臺投放的短劇,投流成本幾乎是劇本和制作成本總和的十倍;在國外,則是5倍左右。
知情人士爆料,國內投流成本如此夸張的原因是媒體方的規則,整體的投入產出比不高,毛利潤僅僅只有10%,50萬成本的劇,往往投放規模需要達到500萬,且產出比還可以的情況下,才能回本,如果超出,才能盈利。業內人士透露,一部短劇從生產到上線,主要成本包括劇本、制作和投流。投流成本占80%—85%,是劇本和制作成本總和的十倍。大火的頭部爽劇《無雙》和《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的投流成本早已破億。
為了在投流戰中脫穎而出,各大制作公司紛紛加大投入,甚至不惜舉債運營。某頭部短劇的老板曾借網貸投流,投流投出去就能掙錢。投流手處在整個短劇生產鏈條的最末端,被認為是決定一部劇生死的人。這群神秘的人被寄予厚望,翻手為云覆手雨,巨量的資金瞬間蒸發,僅抖音大盤短劇投放廣告消耗的費用日均便可達6000萬。據《2024微短劇買量投流數據報告》,今年微短劇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500億元,其中投流規模預計達到約420億元。
有從業者解釋,通常制作出品方收入來源為廣告消耗金額的5%至8%,投流公司的利潤風險更大,來源于廣告消耗金額和充值金額之間的價差。但如果充值金額低于廣告消耗,投流公司就會面臨虧損。“現在普遍這個行業的投資成本都在提高,且成功率和爆款率都在降低。”符棟棟透露。百萬以上的投資游戲,有了進入資本牌桌的入場券。投資低、風險低、周期短的短劇行業,面臨著被掀桌洗牌的風險。
競爭對手也在潮涌。不僅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互聯網巨頭也憑借其強大的資源和平臺優勢,在短劇領域攻城略地;眾多新興的創業團隊和獨立制作人也不甘示弱,試圖憑借獨特的創意和低成本的制作,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微短劇新規正式實施
實行“分類分層審核”
這兩年,網絡微短劇悄然興起,在去年已達數百億元的產值。但與此同時,監管缺位也給其野蠻發展留下空間。
今年6月1日,網絡微短劇管理新規定正式實施生效,新規要求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平臺主體責任,對微短劇實行“分類分層審核”,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根據微短劇管理新規定,從6月1日開始,所有的增量劇都要取得發行許可證或備案號,所有的存量劇必須獲得備案號。
在“分類分層審核”中,微短劇被分為三類。總投資額達到100萬元及以上的“重點微短劇”由國家廣電總局統一備案公示管理;總投資額度在30萬元至100萬元之間且非重點推薦的“普通微短劇”由省級廣電部門進行規劃備案審核和完成片審查;總投資額低于30萬元且非重點推薦的“其他微短劇”由播出或為其引流、推送的網絡視聽平臺履行內容管理的職責,負責內容審核把關與版權核定。
此外,新規還強調未經審核且備案的微短劇不得上網傳播。
這一新規在原本平臺承擔審核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2020年8月,國家廣電總局將微短劇正式納入監管, 此次新規落地,在全國多個省市,針對微短劇的“網絡視聽節目備案系統”已經投入使用。記者在江蘇省廣電局也得到確認。一度被認為是“造富神話”的短劇行業,已經過了草莽時代,在更規范的監管下,行業將迎來整合期。
編輯|段煉 杜恒峰 杜波
校對|何小桃
封面圖片:視覺中國(圖文無關)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紅星新聞、21世紀經濟報道、公開資料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