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7-31 19:31:42
當觀眾在看他們的時候,實則上看的更是獨屬于他們的那份專業、樂觀與自信。這既是觀眾所向往的樣子,也是最希望看到的,屬于體育最本真的模樣。
每經記者 石普寧 每經編輯 唐元
巴黎奧運會開賽以來,被稱為“小孩姐”“小孩哥”的00和05后運動員嶄露頭角,不時“霸屏”熱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對于金牌本身的關注外,人們也開始把注意力投向賽場外的運動員,任何一個與比賽看似無關的細節,都可以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從射擊隊為中國拿下本屆奧運會首金開始,運動員們在賽場外的“喜劇人”形象就已經深入人心,當可愛甚至有些“中二”的網名被“宣告”為奧運冠軍時,網友很難不會心一笑。
賽場上,他們享受運動,不留遺憾;賽場外,他們享受生活,大方展示。在社交平臺特別是短視頻平臺的加持下,年輕運動員成了“行走”的素材庫,而網友成了“天然”的造梗機。
究其本質,這是一次在傳播媒介以及運動員成長環境的改變下,運動員敘事的轉變。年輕運動員的故事變得更像是一部熱血的“打怪升級”漫畫,而不再僅僅是一部歷經險阻的勵志故事片。
28日,中國選手謝瑜在巴黎奧運會射擊男子10米氣手槍比賽中愈戰愈勇,時隔16年后,為中國隊在該項目上再奪金牌。
“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干嘛給自己那么高的要求,達到自己的正常水平就可以了。”在賽后接受采訪時,00后謝瑜顯得很是“松弛”。殊不知,資格賽中排名第六的他,在決賽前才經歷了“剛睡著鬧鐘就響了”的一晚。
奪冠之后,謝瑜的微博網名 “夜玫瑰的曲”也被扒出。并在“阿條姐”黃雨婷、“干飯哥”盛李豪之后,喜提“玫瑰哥”的稱號。
三位選手的共同點在于,場上是泰然處之的“淡人”,而場外卻是“偷感”較重的喜劇人。當憑借出色的成績,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后,自己卻仿佛置身事外。
事實上,這股“淡人風”,也是黃雨婷、盛李豪為中國在本屆奧運會上取得首金后,率先刮起的。
在賽后的采訪中,“干飯哥”盛李豪不僅回答了自己最想吃的是“家里人做的紅燒肉”,而且在評價自己的表現時只是“云淡風輕”地提到,自己可以盡心盡力,遇到問題盡快調整就是。
在隔日的射擊男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盛李豪火力全開,拿下第二金。黃雨婷則以0.1環之差摘銀。
賽后她表示,自己收獲最大的,就是能在關注度大、外界影響因素強的比賽氛圍下,能做好自己,不受影響。而奧運會之后,最想做的是去聽一場演唱會。
好巧不巧的是,三位選手都是00后。其中,黃玉婷甚至還只是一名“別人放暑假去旅游,我放暑假來奪冠摘銀”的高中生。
三位年輕射擊運動員的表現與心態,簡單概括為,松弛且自信。
對他們來說,獎牌或許更像是享受運動過程的“旅行紀念品”,能帶走很好,不帶走似乎也不會過于遺憾。
就拿此次奧運會新增的四個大項中的滑板和沖浪來說,新的大項,見證的也是新的“小孩姐”們——
14歲的崔宸曦在女子滑板街式決賽中創造了中國選手該項目的奧運最好成績。她說:“沒什么遺憾的,第四名已經很好了。”
況且,她還和澳大利亞選手克洛伊一起約好,要在奧運村一起玩。
而崔宸曦的隊友,也是本屆奧運會最年輕的選手,不滿12歲且小學才剛畢業的鄭好好還將亮相女子碗池賽場。
與此同時,距巴黎約1.5萬公里以外的塔希提提阿胡普,來自四川的中國首位奧運沖浪選手楊思琪也只有15歲,目前已經晉級16強。“我告訴自己要自信一點,每抓住一道浪都很開心。”
巴黎奧運會開賽以來,不管是新聞報道也好,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也好,一個較為強烈的感受在于,看運動員在競技場上比賽,越來越親切了。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不妨先回想下,上一次年輕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爆梗”是什么。
或許,時間要拉回到8年前的夏天,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中,傅園慧的一句“洪荒之力”。
在接受采訪之后,再經過社媒平臺的傳播,“洪荒之力”不脛而走,迅速火遍大江南北。
如果我們再把視線看向本屆奧運會,除了傳統的文圖社媒平臺以外,剛好是在這8年之間走紅的短視頻平臺,更“助力”了年輕運動員真實、立體形象的構建。
更為動態的視頻傳播方式,極大地抹平了運動員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比賽內外的一舉一動都能迅速被捕捉,并經過算法“助推”,迅速實現病毒式傳播。
再加上,年輕運動員幾乎都是網絡“沖浪”高手,自帶“網感”。 比如,在備受關注的“莎頭組合”VS“神秘之師”的對決開始之前,王楚欽“你們放過我們”的短視頻便走紅網絡。
在此背景下來理解社交媒體,更像是“放大器”的作用。
早在東京奧運會期間,就有媒體分析指出,社交媒體讓運動員“更真實”,有血有肉的運動員在成為“頂流”的同時,人們“把注意力從金牌中移開,開始更關注選手的各方面表現”。
一些沒能取得佳績,但同樣值得講述的運動員背后的故事也得到了關注?;貧w到年輕運動員本身,其賽場內外展現出的“松弛”,更是通往理解上述現象的“鑰匙”。
簡單盤點此次奧運會目前較有關注度的年輕運動員:他們和競賽項目結緣的故事,多是因為“喜歡”,或是被發現有天賦。于是順理成章地開始接受正規訓練,并在此期間取得一番成就,最終來到奧運賽場上。故事傳遞出來的,更多是運動員對于比賽的享受。
而這本質上,是一種敘事模式的轉變。正如上海體育學院教授肖煥禹此前指出,“中國選手真誠、自信、開放的表達,正讓中國體育褪去以往的‘悲情色調’開始向‘享受體育’轉變。”
記者認為,如此多的“小孩哥”“小孩姐”之所以受到諸多關注,除了精湛的專業技能外,實則上,他們也給觀眾提供了觀賞奧運的新角度——
當觀眾在看他們的時候,實則上看的更是獨屬于他們的那份專業、樂觀與自信。這既是觀眾所向往的樣子,也是最希望看到的,屬于體育最本真的模樣。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