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8-19 22:18:55
每經記者 楊建 每經編輯 彭水萍
北向資金是A股市場上的一股敏銳資金,一直受到關注,不少投資者把其作為市場資金動向的“風向標”。
為了進一步優化滬港通機制,保證市場整體信息披露的一致性,早在2024年4月12日,滬深港交易所宣布將同步調整滬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完成對滬深股通盤中實時交易信息的調整,5月13日,北向資金交易信息已經率先披露調整。第二階段,滬深港交易所同步完成其他交易信息的披露調整。滬深港交易所在7月26日披露了一些細則,決定自8月19日起調整滬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
最新的滬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調整,將對A股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私募人士。
北向資金動態頗受關注
2024年以來,A股市場可謂大起大落,北向資金卻因節奏踩得準而占盡風頭,比如北向資金大幅凈流入的時候,A股能大漲,北向資金大幅流出的時候,A股就陷入調整中,被投資者稱為A股的“聰明錢”。
北向資金盤中異動對市場情緒影響極大,尤其受到私募游資關注,甚至有私募針對北向資金的動向研究了相關戰法。
4月12日,滬深港交易所宣布將同步調整滬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其中最受關注的是北向資金實時動態關閉。5月13日,是北向資金交易信息取消實時披露的第一個交易日。
7月26日,上交所發布公告稱,自2024年8月19日起,調整滬股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滬股通調整的內容是,首先是每個滬股通交易日收市后,公布當日滬股通成交總額及總成交筆數、ETF成交總額、前十大成交活躍證券名單及其成交總額,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數據的匯總情況。其次是每季度第五個滬股通交易日公布上季度末單只證券的滬股通投資者合計持有數量。同日,深交所也發布公告稱,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深港通業務實施辦法》等有關規定,經履行相關程序,自2024年8月19日起調整深港通交易信息披露機制。深股通調整的內容是,每個深股通交易日收市后公布當日深股通交易總額及總筆數、ETF交易總額、交易金額前十證券名單及其交易總額,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數據的匯總情況。其次是每季度第五個深股通交易日公布上季度末單只證券的深股通投資者合計持有數量。
另外,港交所信息顯示,港股通調整的內容是,首先是在交易時間內,港股通當日額度余額大于或者等于30%時,顯示“額度充足”;當日額度余額小于30%時,實時公布額度余額。其次是每個港股通交易日收市后公布當日港股通買入交易金額及筆數、賣出交易金額及筆數、交易總額及總筆數,ETF交易總額,交易金額前十證券名單及其買入交易金額、賣出交易金額及交易總額,并按月度、年度公布前述數據的匯總情況。第三是每個港股通交易日收市后公布單只證券的港股通投資者合計持有數量。
調整對市場有什么影響?
除了盤中北向資金實時交易動向是個情緒指標之外,盤后北向資金的龍虎榜席位也是眾多投資者的參考數據。盤后現身龍虎榜的個股是當日最為活躍的個股,也是投資者日常重點關注的數據。交易所公布當日的席位中,比如深股通專用、滬股通專用為北向資金的交易席位。投資者從龍虎榜數據可以發現北向資金的動向。
不過,從機構席位來看,海外長線資金多數席位在外資銀行旗下。而托管于中資券商機構的資金可能是“假外資”的概率較大,這類資金大多屬于交易型短線資金。
滬深港通信息披露機制調整對市場情緒影響如何?
深圳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滬深港通開通以來,北向資金因其數次精準抄底逃頂,一直被市場認定為“聰明錢”,不少投資者,包括廣大股評、分析師都緊盯北向資金流進流出情況,以此作為投資參考,所以北向資金對A股的影響很大。真正意義上的北向資金,往往注重宏觀經濟,重視基本面研究分析,往往是中長線策略為主。而國內一些假借滬深港通通道的“假北向”資金則往往偏向于短線炒作。因此,北向資金作為市場風向標其實并不完全合適。
安徽美通資產董事長陳紅兵也告訴記者,2014年11月,滬港通正式啟動,這是北向資金的起點。2016年12月,深港通啟動。隨著這兩個“通道”開通,北向資金持續流入A股。截至2024年8月16日,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A股1.76萬億元,成為投資者判斷市場情緒和外資動向的重要指標。反過來說,當市場弱勢時,不少跟風資金的趨同交易(北向賣,跟風者賣;買亦如此)也加大了市場波動。當前不再披露實時數據,會倒逼跟風北向資金的短線資金修改策略,有利于降低市場過度波動,穩定A股投資者的心態和預期。長期來看,市場會逐漸適應沒有北向資金實時數據的情況,投資者未來會更多依賴于公司基本面、宏觀經濟數據和其他市場指標來進行投資決策。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