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15 01:08:52
每經記者 謝陶 每經編輯 楊歡
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快速迭代發展,媒體融合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新技術、新平臺與數智化勞動者、海量數據、算力等新要素緊密結合,構成了新質生產力的嶄新形態。
主辦方供圖
11月14日,為抓住行業發展新機遇,持續激發智媒體生態聯盟產業供需,促進業界、學界、技術界多方交流,聚焦“以‘新質生產力’激發‘新質傳播力’”的2024智媒體50人成都會議暨每經20周年財經媒體峰會在蓉舉行。
活動現場,中國傳媒大學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主流融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圍繞《新質生產力視角下數智全媒體的發展與創新》進行主題分享并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
數智全媒體時代正在到來
作為國內新聞學研究領域的重要學者之一,早年間唐遠清參與了眾多大型媒體的運營實踐。他始終認為,“新聞學的研究要根植于不斷變化的新聞實踐。尤其是在面臨新技術沖擊的當下,新聞研究一定要善于使用最新的技術與平臺。”
“現在我們處在一個傳播智能化的時代,未來我們的新聞從業人員如果不具備起碼的智能素養很可能會淘汰。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晰地看到,目前的傳播體系與結構不斷開放化,原來我們主流輿情由主流媒體掌控,現在進入到一個‘人人都是記者’,所謂‘大眾麥克風’的時代,主流媒體對信息傳播的主導權遭遇了不小的挑戰。這應該引起我們的持續反思與重視。”唐遠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享道。
“縱覽這么多年新聞傳播的進化演變,從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到現在的數智化,在AIGC的影響下,‘數智全媒體的時代’正在到來。新聞傳播呈現出采編智能化、傳播個性化、虛實共生化、內容碎片化、影響情緒化、行為社交化等顯著特點。”唐遠清指出。
“越是技術浪潮涌起與市場激烈變革的時代,我們作為新聞人越要保持高度理性與專業,我們大膽擁抱技術,不怕、不躲、不回避,但不要被技術裹挾,始終保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心態,不盲從,不照搬。”唐遠清強調。
未來應充分利用AI賦能
談及在新的數智全媒體時代,如何培養新聞人才、建設新聞隊伍,唐遠清認為,“要以采編人員的技能進步為目標,提升內容生產的效率。我們在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考評體系、教材編寫及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需要調整、優化和升級。”
“記者今后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文科生,我們應該有工科的知識。全媒體的、全流程、復合型人才是我們的要求。”唐遠清表示。
在他看來,未來的新聞人才需要高度社會化、高度智能化、高度專業化。“新聞人才在具備專業學科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我們的諸多要求,需要熟練運用人工智能、AI輔助寫作、AI輔助設計、智能采編等新技術、新技能。”
新的傳播環境下,如何充分利用AI賦能,是新聞人才培養迫切的話題。“在AGI時代,除了傳統的基本設備以外,今后我們每個記者都應該有實時的分身數字人、元宇宙秘書、智能體,AI的Agent,個人的GPT助理。”唐遠清表示。
最后談及媒體的運營模式變革,唐遠清指出,“我們在始終堅持內容驅動的基礎上,更應該實現用戶驅動、技術驅動與數據驅動的平衡,從而提供更加精準、專業的服務,衍生更加多元的媒體產品應用場景。”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