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08:12:16
每經記者 鄭雨航 實習記者 宋欣悅 每經編輯 蘭素英
科大訊飛最新發布的星火大模型V4.0這樣“預言”自己的未來:深度學習、量子計算和類腦計算等突飛猛進,人工智能(AI)將解鎖更多的可能。
從萌芽到如今的爆炸式突破,AI已經有80余年的歷史。
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將AI帶入了日常生活。此后,AI持續飛速發展,相關技術成果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中國AI核心產業的規模在不斷提升,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2日,生成式AI服務大模型的注冊用戶超過6億,企業數量超過4500家。
記者注意到,今年,AI還“拿下”了兩項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這不僅是對AI技術價值的認可,也是對其未來潛力的肯定。
AI預言未來:AI的身影將無處不在
對于AI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科大訊飛推出的訊飛星火大模型V4.0是這么預測的: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創新是推動AI前行的核心動力。深度學習、強化學習等算法的日新月異,正解鎖AI更多的可能性。
未來,我們可以預見算法將更加高效、智能,能夠處理更復雜的任務,實現從感知到認知再到決策的無縫銜接。
同時,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等前沿技術的研究進展,將為AI提供前所未有的計算能力。此外,AI與其他技術的深度融合,如物聯網、5G通信、區塊鏈等,將催生更多創新性應用,進一步拓寬AI的邊界。
在行業垂直應用領域,AI大模型將成為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從智能制造到智慧醫療,從金融科技到智慧城市,AI的身影將無處不在。
在商業化落地方面,隨著技術的成熟和市場認知度的提高,AI將從實驗階段大步邁向廣泛應用。
企業級服務將成為重要增長點,包括AI驅動的企業資源規劃、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供應鏈優化等解決方案。同時,面向消費者的AI產品和服務,如智能家居和智能穿戴設備等,也將進一步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未來,如何平衡好技術進步與社會責任的關系,確保AI的發展惠及全人類,將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
專家展望:超真數字人實時合成將在幾年內實現
除了AI大模型對未來的預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到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許彬(Pan Hui),對這一行業進行解析。
NBD:在未來幾年內,您認為AI領域最有可能實現哪些重大的技術突破和創新?
許彬:首先,我認為賦予AI邏輯推理能力將是未來幾年內最令人期待的技術突破之一。
現有的AI還不具備邏輯推理能力,這限制了其在復雜問題求解中的應用。
若未來的AI能夠理解因果關系,并進行復雜決策和類似人類的思維過程,這將顯著提升AI在解決復雜問題和科學發現中的潛力,也將是邁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重要一步。
其次,生成式AI的便攜化與高精度化將達到更好的平衡。目前,生成式AI在模型大小和精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矛盾:大模型雖精度高,但難以在便攜設備上運行,而小模型雖然運行便捷,卻難以生成高質量結果。
最后,超真實數字人實時合成技術也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現實。未來的數字人不僅在外觀上將更加逼真,還能通過大語言模型實現更自然的人機互動。
NBD:您認為,AGI是否將在未來幾年成為可能?
許彬:我們現在離AGI還有非常長的距離。
現在的AI模型主要是基于模式識別的工作原理來運作,所表現出來的某些邏輯推理能力也主要是通過匹配訓練數據中的模式習得,并不具備主動的邏輯推理能力。
此外,AGI的可解釋性與可控性研究對于正確并安全地使用AGI也是至關重要的。
NBD:您如何看待AI行業未來的可持續盈利能力?行業是否存在泡沫?
許彬:我認為AI行業具備十分充足的盈利潛力。AI作為一個不斷創新且迭代發展的領域,能夠源源不斷地帶來新的商業機會與盈利模式。
盡管現階段市場預期比較樂觀,但我們也需要警惕部分領域的過度炒作。
AI相關領域的投資需要綜合考慮其可能的應用場景對于相關行業的重要程度與成本替代程度,以及相關企業相對于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等因素,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