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走進招商銀行 | 從一卡通到智能銀行 “零售之王”數字金融變革正當時

    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09 20:27:33

    ◎在招行看來,數字金融是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疊加融合的新金融形態,本質是新質生產力。而創新“新形態”的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躍的要素,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每經記者 趙景致    每經編輯 張益銘

    名字聽起來“宏大遙遠”的數字金融,其實離我們很近。

    從僅能提供金融資訊,到可實時分析市場動態;從僅可查看存款余額,到提供賬戶分析和資產配置建議;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金融服務在我們不經意的角落默默進階,甚至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股掌之間”,并且越來越便利、高效、流暢。

    數字金融帶來了哪些便利?背后又有著怎樣的邏輯與努力?該如何理解數字金融?

    或許,經歷多次成功轉型的“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可以帶給我們一份不一樣的“招行答卷”。招商銀行董事長繆建民在2023年度報告致辭中表示,“招行加大科技投入,圍繞線上化、數據化、智能化、平臺化、生態化等全面推動數字化重塑,‘走出舒適區,勇闖無人區’,逐步建立金融服務生態圈,探索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在其背后,是招行信息科技每年超140億的投入和全行員工的群策群力。

    在《每日經濟新聞》創刊20周年之際,記者來到了招商銀行,了解“科技驅動”“智能銀行”背后的招行故事。

    智能銀行變革

    從20世紀90年代一卡通、一網通等具有銀行業里程碑意義的創新產品,到2002年通過上市募資搶抓市場機遇,再到如今向智能銀行、數字金融邁進……復盤招商銀行的發展歷程,便可發現其每次選擇都精準而果斷,并帶來一次次的躍遷。

    從發展節點來看,招行三次成功轉型奠定了“零售之王”基礎。而從信息技術角度來看,無論是“一卡通”還是“一網通”,再到后來大力發展App線上經營,招商銀行均敏銳地抓住了互聯網與金融科技機遇,并隨之走出了差異化發展道路。

    眼前,新的時代變革已至。2022年底,ChatGPT問世后,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來。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招行再次做出了選擇,繆建民董事長在2023年度報告致辭中指出“打造以智能銀行為核心的新的護城河”。

    招商銀行數字金融發展辦公室主任高旭磊表示,AI會有大模型幻覺、價值觀、隱私保護等“成長的煩惱”,但不去擁抱時代、原地不前才是最大的挑戰,“數字化需要持續投入,這是投資而不是消費,是一道必答題,也是我們招商銀行的集體意識。”

    如何打造數字金融?抓手是什么?高旭磊指出,數字金融建設有“五化”特征,即線上化、數據化、智能化、平臺化和生態化。目前,招行線上化工作已基本完成,數據已成為招行經營、管理、風險管控的重要依據,智能化成為主要發展目標。

    在招行看來,無論市場如何風云變化,商業銀行作為服務業的本質屬性不會變。新背景下,唯有利用AI技術賦能銀行業務發展,才能打造出新時代招行的“馬利克曲線”。

    “原先我們提倡MAU、提倡移動優先,這些都是線上招行的概念,現在要轉化為智慧招行,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做好‘AI+金融’。”高旭磊表示。

    以互聯網公司作為對標,堅持“數字招行”“智能銀行”建設目標,2023年招商銀行信息科技投入141.26億元,達到全行營收的4.59%。

    巨額投入數字底座

    資金的投向往往表明公司的戰略方向。

    “在需要的領域里面,招行從不吝惜投入。”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俞吳杰對記者表示。

    在招行看來,數字金融是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疊加融合的新金融形態,本質是新質生產力。而創新“新形態”的諸多要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躍的要素,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和保障。

    “招哪些人?怎么招人?如何培養?”成為銀行發展數字金融人才方面的靈魂三問。

    在深圳南山科興科學園,坐落著招商銀行人數最多的一級部門——信息技術部。據介紹,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在深圳有約3000人。“這其實只是一部分,我們在杭州、成都都有布局。”招商銀行信息技術部副總經理俞吳杰介紹。

    人才方面,招行建立了完整的信息科技、數字金融人才招聘渠道生態,招收和培養專家型人才。“我們設立了一個FinTech(金融科技)訓練營,把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優秀的人工智能、算法、算力方面的人才,通過課題和研討的方式不斷篩選、選拔出來。”

    此外,招行引入“容錯文化”,成立了金融科技創新項目基金,建立了金融科技創新孵化平臺,將金融科技投入提升到營收的3.5%寫進公司章程……

    AI時代,算力是剛需。在基礎設施方面,招行于2024年初開始了智算平臺建設,這在國內金融業尚屬前列。據介紹,智算平臺和AI相關,其包含招行的“大語言模型訓練平臺”和“推理平臺”,分別用于金融領域模型訓練和具體服務場景應用。

    “每臺GPU(圖形處理器)服務器八個芯片,單臺價格接近200萬,而要打造一個算力集群便需要五六百臺起步,未來算力還要持續增加。”俞吳杰表示,招行在智算平臺建設方面是以“億”為單位的投入。據了解,國內的智算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尚存在怎樣高效使用GPU服務器、如何將其連成集群等一系列技術難題需要攻克。

    兩條路徑的守正創新

    即使擁有了算法、算力底座,在招行看來,這仍不能叫作“智慧招行”。

    俞吳杰表示,大模型沒有專業性就沒有實用性,而就算有了專業性,“智慧招行”的建設還需要豐富多樣的場景來應用,二者對應著智算平臺的“大語言模型訓練平臺”和“推理平臺”。

    “監管嚴”“條規多”是銀行業的共識,領域模型的建設不僅要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還要滿足銀行內部控制、經營管理的各類要求,這方面可以借鑒的公開資料非常有限。要全方位打造智慧招行,就需要將各類場景落到實處。

    “專業性方面,招行更多要做的是把自身幾十年來經營當中,積累下來的專業語料給到大模型。應用場景方面,我們聚焦投錢多、投人多、耗時多的‘三多’場景,進行應用創新。”俞吳杰表示,截至2024年10月底,招商銀行在超過100個應用場景中使用了大語言模型。

    俞吳杰提到的應用創新有兩條路徑。一是自上而下做好規劃,在零售、批發、中后臺等領域探索應用空間;二是自下而上了解一線需求,“最痛的點是什么,或者最能產生業務提效的點是什么,往往都是一線‘聽得到炮火的’員工理解得最深”。

    提及“三多”服務場景,首先映入腦海的便是招商銀行兩大App:手機銀行和掌上生活。在“線上招行”大體建設完成后,App無疑成為用戶量巨大的服務承載體。目前,招行兩大App的MAU(月活躍用戶)已經達到1.2億。

    1.2億居民的“巨大城市”

    “可以想象(App)是一個特大型的城市,每天有超2000萬居民都會從這里走過。我們超過90%的理財產品金額通過線上渠道銷售,據市場統計,A500寬基指數基金,我們首日的銷售額占到整個市場的一半,其中絕大部分也是通過招行的線上渠道銷售的。”談及數字金融的落地時,高旭磊表示。

    “一部手機就是一個銀行網點”并不是口號,而是銀行工作者的日以繼夜,任何合規的應用,都涉及到“從上而下”和“從下而上”的多次創新和糾正。

    以招商銀行App智能財富助理“小招”為例,在大語言模型的加持下,“小招”搭建出以科學管賬、智能選品、資產配置、市場解讀為核心的多元化服務體系,作為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行業應用的成果。

    “名譽加身”的背后,卻是初代“小招”曾被內測用戶戲稱為“人工智障”的現實。

    據該項目組的海明介紹,“小招”上線初期,項目組把精力都放在針對工資到賬、開戶行查詢等“三多”的高頻場景上,并提前設定好流程進行答復。“這樣用戶進入功能后,內容就相對可控,能用較低的成本解決80%的問題。”海明表示,但在剩下20%的問題上,初代小招就頻繁出現拒識的情況,被內測用戶調侃為“人工智障”。

    “剛開始我們選擇人工聚類問題,然后找技術同事進行答案配置優化。但這樣又會陷入循環:剛優化一批問答,新一批問題就接踵而至,處理起來焦頭爛額。”海明對記者表示,當時開始試用大模型,作答不穩定、內容不合規等問題也很嚴重,甚至臆造客戶“信用卡欠款,請及時還款”等信息,顯然與銀行的嚴謹精神相悖,無法直接對客。

    為了能讓“一句話辦業務”成為現實,海明基于通用大模型底座對AI進行訓練,讓其成為擁有足夠多知識、數據和技能儲備的“領域模型”。

    “通用大模型就像一個高中生,我們先是投喂足夠多的金融領域知識和數據,讓其變成一個金融專業的大學生。然后來到‘考場’做題,在它回答之前給出足夠詳細的指令,包含當下語境、它的身份人設、好的答案示例和應答要求等;最后,提供與題目相關的所有知識點給這個大學生,這時候就相當于開卷考試,答案質量就會有質的飛躍。”海明自豪地表示。

    精雕“數字普惠”

    “數字金融帶來的本質改變,是信息交互效率的極大提升。”招商銀行“招企貸”一位工作人員談到了自己在項目組的工作經歷與體會:數字金融能與普惠金融“完美契合”。

    站在銀行的角度來看,在普惠金融當中,客戶往往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多,二是信息不太透明,有著“風險、效率、成本”三角難題,符合“三多”特征。而站在客戶的角度來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又有隨機性、靈活性、及時性的特點。

    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而風險管理又是銀行經營的重中之重。要平衡二者,就需要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數據是數字金融底座之一,實現“數據風控”是銀行服務小微的關鍵。

    “需要什么數據?數據在哪?如何使用?”招行根據早年經驗以及同業和市場調研結論,認為公信力高、覆蓋率高、能直接反映企業情況的才是優質數據。

    如何將繁雜數據統一標準?“同業通常采用外包模式,但這樣成本高、無法沉淀自身能力,且后續可能形成終身依賴。”招企貸工作人員表示,在項目組慎重討論后,決定自力更生完成數據治理。期間,招行逐一對接多家省市地區的各類數據源,最終把不同“方言”的數據經過“解碼編碼”為統一的語言,達到業內領先水平,為產品在各地落地生花培育了土壤。

    有了多維、海量的數據,風控又如何實現?招商銀行的破題思路,是把兼具多年市場和小企業審批經驗的審貸官總結出來的“專家經驗”轉化為具體的策略規則,部署在風控模型中。此外,招商銀行還根據不同客群的特點,利用數字化能力,制定差異化模型,以適配不同類型的小微企業。

    “歷時3年,我們從0到1破題對公數據融資,解決小微企業融資三角難題。”招企貸項目組工作人員表示,未來還會不斷拓寬數字金融的服務邊界,將信貸資源像源源不斷的“活水”一樣精準滋養實體經濟的沃土。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金融 銀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