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2-19 15:14:44
12月18日,華為與華陽多媒體等11家公司合作簽約。華為車BU營收增長約4倍,出貨量增長約7倍,其資產將注入引望,部分員工已轉職。引望獨立后將繼續使用乾崑智駕及鴻蒙座艙,與合作伙伴引領汽車產業智能化下半場。華為將持續聚焦根技術,賦能Tier 1,開放生態,助力產業發展。
每經記者 孫磊 每經編輯 董天意
“車載光技術作為汽車智能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已經從輔助駕駛邁向更廣泛、更深入的應用場景,成為提升駕駛體驗和安全性能的重要方面。”日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在第二屆智能車載光峰會上表示。
在此背景下,不少企業選擇在車載光領域進行加碼布局。12月18日,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就AR-HUD(增強現實抬頭顯示系統)解決方案和智能車燈解決方案,與華陽多媒體、水晶光電、星宇股份等11家公司進行了合作簽約。
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表示,“今年是智能駕駛規?;逃迷?。智能駕駛在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時,對車載光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精度、高實時性的信息展示與交互能力,成為智能駕駛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駕拉動HUD滲透率提升
當前,作為車載光技術的一種類型,HUD(抬頭顯示系統)已成為越來越多車型的標配。據蓋世汽車研究院統計,2024年1~10月,HUD市占率接近15%,其中AR-HUD在HUD市場中的占比達到27.4%。該機構還預測,到2030年,HUD的滲透率有望達到43.7%。
而在近年來的HUD市場中,AR-HUD逐漸受到車企的青睞。從售價可到百萬級的奔馳S級,再到售價更為親民的長安深藍S7,都提供了AR-HUD供消費者選擇。
“2024年上半年,AR-HUD前裝標配量同比增長了5倍,達到35萬臺;車載娛樂屏的增長率超過了30%。車載光的應用已經成為消費者購車關注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成為了企業競爭差異化的突破口。”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公維潔表示。
“在高階智駕時代,AR-HUD由于顯示信息更豐富,同時兼具安全性與舒適性,有望成為顯示第一屏,讓智駕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汽車人因與工效學專家委員會秘書長楊靖補充道。
不過,楊靖也承認,當前AR-HUD在發展中也存在技術應用局限性、國產化難度大等問題,她呼吁行業從AR-HUD準確定義、標準化測評體系建設、產學研聯合等層面推進AR-HUD行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而就上述合作,華為智能車載光領域總裁陳雙寶表示,“未來華為將持續聚焦根技術,賦能Tier 1,開放生態,持續挖掘解決方案新場景,聯合標準組織、上下游伙伴加快產品標準法規和評測體系進程,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華為車BU全年營收增長約4倍
據了解,在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體系(即華為車BU)中,除車載光業務外,還包括乾崑智駕、鴻蒙座艙、乾崑車控、乾崑車云服務等,目前華為車BU正不斷加大投入,并尋求與更多企業合作。
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今年9月的采訪中透露:“目前,華為車BU累計投入研發成本400多億元,智能駕駛軟件工程師達到4000多人。最艱難的時期,我們一年虧損有80多億元。但是經過努力,今年華為車BU可以實現盈利。”
此外,根據公開數據,華為車BU在2022年、2023年的銷售收入分別達到20.98億元、47億元,2024年1~6月營業收入則為104.35億元。在凈利潤方面,在2022年和2023年,引望分別虧損了75.87億元和55.97億元,2024年1~6月則實現了扭虧為盈,凈利潤為22.31億元。
就2024年的情況來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華為車BU的全年營收增長了約4倍,并且出貨量也實現了約7倍的增長。
在業務快速發展之余,華為車BU的分拆工作也即將完成,其資產將注入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引望)之中。
近日有媒體報道,華為車BU計劃在2025年1月1日正式并入引望,預計規模達到數千人。針對此事,記者從相關知情人士處了解到,部分華為車BU的員工已經轉職至引望,從2025年1月1日起,他們的薪資發放和社保主體公司都將變為引望。
“今年底希望把華為車BU的所有資產、人員裝載到引望,實現引望獨立運作。第二批投資伙伴什么時候進來,目前還沒有明確計劃。希望引望成為一家股權多元化的獨立公司。短期內,引望的合作伙伴數量將不設上限,引望將繼續對戰略合作伙伴開放股權。”徐直軍此前表示。
對于引望獨立后的情況,徐直軍表示,華為車BU獨立為引望之后,不會帶來業務模式的變化,引望既獨立運作,又將得到華為長期的支持。新公司將繼續使用兩大核心品牌——乾崑智駕及鴻蒙座艙,與合作伙伴一起,引領汽車產業智能化的下半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