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1-26 22:11:47
1月22日,六部委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并給予其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在新政支持下,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迅速研究推動理財資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新股認購的具體實施方案。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有助于豐富自身資產配置結構,降低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依賴。
每經記者 陳植 每經編輯 張益銘
1月22日,六部委發布《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指出,允許銀行理財等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在新政支持下,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迅速研究推動理財資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新股認購的具體實施方案。
一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透露,1月24日他所在的理財子公司內部舉行會議,討論如何推進理財產品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由于前幾年權益類市場價格波動導致私人銀行代銷的定增類私募產品凈值一度出現較大幅度回落并引發投資者問責,因此此次會議重點討論在參與上市公司定增過程,如何將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控制在較低水準。
他告訴記者,經過一番討論,他們考慮采取兩項方案,一是將上市公司定增、新股認購等權益類投資納入長期限封閉型“固收+”產品的超額收益投資部分,作為提升產品整體收益率的一項舉措;二是建議高凈值投資者進行資產多元化配置,通過固收類+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投資組合,既能分散單一類型產品投資風險又能獲取更高的投資回報。
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直言,目前銀行理財子引導更多理財產品資金入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吸引用戶加大權益類投資額度。畢竟,當前銀行理財子的用戶主要是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追求穩健安全回報的投資者,讓他們認購風險等級偏高(基本在PR3~PR5)的權益類產品,難度著實不小。
近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4年)》顯示,截至2024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29.15萬億元,占全部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達到97.33%;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為0.73萬億元,占比僅有2.44%;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更低,分別僅有0.06萬億元與0.01萬億元。這顯示絕大多數投資理財產品的用戶存在風險承受能力低,偏愛固收類穩定安全回報的特點。
面對上述挑戰,銀行理財子公司仍在積極謀劃引導更多理財產品資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與新股認購等權益類投資。
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指出,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有助于豐富自身資產配置結構,降低對固定收益類資產的依賴。與此同時,定增的鎖定期機制促使理財資金進行中長期投資,熨平短期市場波動對業績的影響,有助于實現長期穩健的收益。
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認為,能否成功引導更多理財產品資金入市,關鍵在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否持續增強權益類優質資產投研能力,只要銀行理財子的上市公司定增投資與新股認購能持續創造良好回報,將吸引更多用戶參與權益類理財產品投資,壯大理財產品入市投資規模。
《實施方案》鼓勵銀行理財子公司積極參與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等權益類投資,迅速引起業界熱議。
光大銀行理財子公司表示,《實施方案》對銀行理財參與上市公司定增的資格認定做了全面優化。具體而言,一是允許銀行理財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不再限制理財資金參與上市公司鎖價定增項目;二是給予銀行理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即同一理財公司管理的多只理財產品可能被視作“同一委托人”,一定程度降低理財資金直接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的門檻。
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記者分析說,隨著《實施方案》出臺,他們預計銀行理財子公司參與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的操作成本將明顯降低。
以往,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參與新股認購或上市公司定增投資,主要通過券商專戶渠道完成,此舉既導致銀行理財資金參與權益類投資的實際操作成本增加,也令銀行理財公司高度依賴券商等合作機構的資源,獲取相關的定增或新股認購項目,令投資范疇受到一定局限。如今,隨著《實施方案》出臺,他們預計相關部門會出臺相應操作細則,進一步便利銀行理財子參與新股認購與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等權益類投資。
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坦言,受前些年權益類市場價格波動影響,目前他們內部對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相當謹慎,擔心自己不小心會重蹈前幾年私人銀行代銷定增類私募產品“覆轍”——由于權益類資產波動導致不少定增類私募產品凈值一度回撤較大且產品到期虧損兌付,不少投資者紛紛要求私人銀行給出“解釋”。
在他看來,如今銀行理財子要增加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等權益類投資,首先需練好內功,尤其是引入專業的權益類投資團隊,解決銀行理財子公司權益類資產投研能力不強、權益類投資交易團隊人手不足等問題。
“周五我們舉行內部會議期間,也有人提出要擴建權益類投資團隊,但由于當前權益類投資人才的薪酬待遇不菲,且需要較長時間接觸才能全面了解其投資策略與具體投資成效,因此這項建議仍需從長計議。”他向記者透露。由于他所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短期內或不會大規模涉足權益類投資,因此他們在著手擴建權益類投資團隊的同時,計劃與母行合作券商增強聯系,由后者提供優質的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投資項目供投資選擇。
記者多方了解到,目前部分銀行理財子都在研發新產品,著手加快相關理財資金入市步伐。比如光大理財將研究發行長期限(18個月以上)的公募類“固收+”產品,將權益類投資引入其中,通過產品擴容布局滿足投資者的多元化投資需求。
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認為,要引導更多理財資金參與上市公司定增、新股認購等權益類投資,銀行理財子公司還需發行期限較長的封閉型理財產品。原因是銀行理財子公司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上市公司定增,面臨較長的股票限售鎖定期,因此理財產品要匹配定增的股票鎖定期,需要長期限+封閉型,才能令資金期限與上市公司定增投資持倉期限相匹配。
在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看來,銀行理財資金加大權益類投資的另一大挑戰,是用戶是否接受權益類理財產品。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子的客群主要是風險承受能力較低、追求穩健安全回報的投資人,加之近年金融市場波動加大,他們對理財產品凈值低波動性的訴求相當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權益類理財產品的推廣前景。”他直言。在周五的內部會議上,也有同事建議先向高凈值投資者推介掛鉤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等權益類投資的理財產品,但一線業務團隊認為,之前權益類價格波動導致定增類私募產品凈值較大幅度回撤引發投資虧損,令不少高凈值投資者至今“心有余悸”。
記者多方了解到,權益類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高于多數投資人投資風險承受力評估報告,同樣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研發推廣權益類理財產品的一大挑戰。目前,涉及權益類投資的理財產品風險等級通常在PR3~PR5,但多數投資人的投資風險承受力評估是PR1~PR2,因此投資人需先重新變更并調高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力評級,才能認購相關權益類理財產品。
在上述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看來,這也會帶來新的合規操作挑戰,因為銀行合規部也會詢問“為何某個投資者以往都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突然調高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與認購權益類理財產品,是否存在銷售誤導隱患”。
他表示,目前他所在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正考慮如何將新股認購、上市公司定增等權益類投資回報變成“固收類”投資回報,從而在滿足投資者現有投資風險承受能力的情況下,吸引更多用戶資金通過相關理財產品“入市”。
這位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內部想到兩個投資舉措,一是通過收益互換等衍生品,將新股認購潛在收益“轉換”成相對穩定的固定收益;二是精選納入滬深300指數、具有長期高分紅特點的上市公司參與定增投資,在通過股指期貨對沖其股價波動風險后,獲取每年相對穩定的利潤分紅收益。
在他看來,當前滬深300指數股息率(分紅率)達到3%,足以成為銀行理財產品提升收益率的重要突破口。但是,這些投資舉措能否落地實施,還取決于銀行理財子公司能否引入長周期考核機制——尤其是上市公司定增投資的股票限售鎖定期較長,期間股價容易出現短期較大波動,現行的按年業績考核機制令理財子公司投資團隊不敢貿然參與定增投資。
記者了解到,目前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也在著手優化投資考核機制,給投資團隊加大權益類投資創造更好的操作環境。
興銀理財首席權益投資官蒲延杰指出,《實施方案》對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切實發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能,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有積極作用。對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可以實現中長期資金與優質資產的有效對接,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助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1417694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