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煉:繼續靈活有效運用加息等傳統工具
2010-11-12 01:45:20
每經記者 周曉芳 發自北京
10月CPI創出25個月來的新高,而且還沒有見頂的明確信號。作為控制貨幣發行的人民銀行反復強調了其在控制通脹方面的決心。昨日,央行副行長胡曉煉表示,央行將密切關注物價的走勢,繼續靈活有效地運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這些傳統的工具。與其表態一致,央行在公開市場加大了回籠力度央票利率上行,債券市場下挫明顯。
微觀經濟主體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應對通脹及其副作用。業內專家認為,10月信貸超預期,就有可能是銀行預期信貸將進一步緊縮而突擊放貸的結果。對于居民,對抗負利率最好的方式則是將存款放到其他高收益的資產上,如股票、商品。
11月11日,10月份CPI出爐,同比漲4.4%,創25個月新高。同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胡曉煉在 “中國社會科學論壇”上表示,央行將密切關注物價的走勢,要繼續靈活有效地運用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這些傳統的工具。
對于剛剛上調存準率,胡曉煉稱,這一政策工具的使用,是央行在管理流動性方面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央行也會持續地使流動性供給和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走向合理。
管理通脹
胡曉煉在談到今后的貨幣政策時表示,首先繼續堅持把處理好經濟穩定持續增長,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貨膨脹作為央行重要的貨幣政策任務?!懊鎸π碌耐獠凯h境影響,需要靈活地增強政策靈活性、針對性、有效性,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br/>
“如果物價繼續上漲的話,那么會有很大的可能性繼續加息。”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經濟學家、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認為,“小幅加息對生活必需品如食品的價格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F在大幅度提高利率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高度外向性的經濟大國。”
周春生認為,究竟會加息多少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多少次,央行自己也不清楚,因為這取決于經濟環境的變化。
據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測算,如果明年全年的CPI保持在4%左右,那么還有1.5%的加息空間,以此判斷,明年或會有4~6次加息機會?!爱斎唬坏〤PI回落,貨幣政策也將隨之變化?!彼€提到,即使加息也應當在12月以后。
周春生認為,除了加息,央行還將會發行央票來吸收流動性,同時控制信貸規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李迅雷認為,明年的信貸規模將會從今年的8萬億壓縮到明年的6.5萬億~7萬億。
管理銀行資負表應對熱錢
胡曉煉表示,考慮引入新的政策工具,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
對此,周春生表示,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是為了應對風險。這方面的風險包括經濟層面的風險,如通貨膨脹,金融層面的風險,如地方融資平臺風險,國際金融體系方面的風險,如其他經濟體的貨幣政策變化引起的風險。
據李迅雷介紹,建立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其實是對具體的金融企業進行管理。在次貸危機期間,中國高層便提出正式引入這個金融機構評估計劃。
在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方面,胡曉煉談到了三個方面。
一是要對經濟周期的管理,也就是通過宏觀審慎工具的使用,及時有效地采取逆周期的政策措施。對此,經濟學家解釋,即在經濟過熱的情況下,收緊政策,而在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實施寬松的貨幣政策。
二是要對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部門或者領域采取宏觀審慎的管理措施。比如今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行業的管理,同時提高了對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的關注。
第三,可以把對資本大量流入的管理,納入宏觀審慎管理的框架。除了傳統的通過加強監管、檢查和限制等資本管理的手段之外,還可以考慮通過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管理,來實現應對資本大量流動。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當資本流入時,將會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有所反應,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管理即是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監測,掌握存、貸款等信息。
關注通脹傳導因素
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關注,已成為央行關注的焦點。胡曉煉表示,與經濟危機之前相比,后危機時期貨幣政策的目標、傳導機制、工具的選擇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對各國貨幣政策當局,在貨幣政策的制定和貨幣政策的實施上都提出了一個新的而且也是比較嚴峻的挑戰。
胡曉煉認為,這一變化在發達國家是尤為明顯,傳統性的價格工具被數量型的工具所替代,通過調整基準利率,引導銀行利率,進而影響資本市場利率,已經轉變成直接進入資本市場購買債券,壓低利率水平,由使用納稅人的資金注入經濟體變成直接印鈔的方式。
胡曉煉稱,貨幣刺激目標也出現明顯偏移,在遭受巨大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刺激復蘇和增加就業,恢復增長成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盡管在經濟復蘇緩慢時期,短期內通貨膨脹還不是威脅,但是較長期的低利率水平和大規模量化寬松的政策對長期通貨膨脹的影響現在則很難斷定。不過,有兩個結果是顯而易見的,這兩個結果就是大家現在談到的貨幣貶值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這兩個結果對未來通貨膨脹的影響和如何傳導都是值得關注的。
迎通脹 央行戰略:
◆靈活運用傳統工具
◆建立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即對經濟周期、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的部門或者領域以及資本流入進行管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