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湘源:“直通車”何時才能變“自由行”?
2011-01-26 01:56:50
黃湘源
“溫州直通車”出人意料地遭遇了“港股直通車”同樣的命運。不同的是,一個是胎死腹中,一個還空轉了一個時辰。只是這個試點的時辰實在是短得太可憐了。
實際上,“溫州方案”明文規定,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只準投資實業,不準炒股炒樓。“溫州直通車”并不是人們心目中的“港股直通車”。
不過,根據央行最近公布的1號文件《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管理辦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地區的銀行和企業均可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意味著資本項目開放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央行的這一口子如果有朝一日再像溫州那樣向個人投資者放開,并向“不準炒股炒樓”的禁區再越過一步,那么,“港股直通車”離我們還會很遠嗎?
開放個人海外投資是市場經濟國家資本項開放重要的一環,在經濟全球化及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它不僅是一個國家金融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民間資本尋找投資出路的內在需要。在美國發生的金融風波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資本市場,大多很快就走出了危機時期的低谷,有的股市還創出了歷史新高,而在危機時期和后危機時代經濟增長保持全球一枝獨秀的中國,A股市場走勢卻離 “晴雨表”越來越遠。這除了足以引起人們對A股市場功能定位和市場機制的強烈質疑之外,也進一步喚醒內地企業和居民海外投資意識的覺醒。人們有理由認為,如果在合適的時機開通了 “港股直通車”或更多的境外直接投資通道,豈不就可以“堤內損失堤外補”?
“港股直通車”的叫停,按照當時的說法,有法規監管、股民教育、對港影響及股市穩定等四點考慮,其中所謂時機的因素占了一定的分量。不過,虧得慘不忍睹的央企衍生品投資,市場一變馬上就來了個“咸魚翻身”,其中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著“靠天吃飯”的成分,并不能夠證明央企的衍生品投資一點都沒有問題,更不等于說當年對“港股直通車”的叫停根本就停錯了。但時機因素的重要性,從政策角度考量的主要是經濟基礎和市場環境方面的宏觀條件,這同投資機會的具體把握并不是一回事。
一定時期內必要的資本管制對防范金融風險、保護投資者利益有其積極作用。但從長遠來看,長期的“閉關鎖國”狀態不僅不利于中國的經濟融合到經濟全球化的洪流中并分享其成果,也不可能對國內的金融、企業和老百姓的財產安全提供可靠的有效保障。在某種意義上,A股市場由于不規范的緣故,投資者所經常面臨的投資風險不一定比國際市場小。如果一直走不出需要依賴政策保護的思維定勢,投資者就像永遠長不大的孩子,非但一個變化莫測的政策市是危險的,一個沒有政策市“市長”保護的、自由開放的國際市場就更危險了。
在人民幣正在走向國際化的時代,從“請進來”轉向“走出去”顯然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積極穩妥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不僅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作用,更好地支持企業“走出去”,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也是在有效防范跨境資金異常流動風險的前提下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提高證券投資可兌換程度的一項積極舉措。而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既然可以通過新設或者并購企業等途徑來進行實業投資,那么,也就沒有理由禁止企業通過對企業股權的曲線收購來實現其投資的目標。事實上,相對于較為復雜的境外開廠置店而言,股權投資反而是一條比較方便的通道。因此,選擇何種更適合自己的境外投資方式,應該讓企業自己去決定,用不著過多地橫加干涉。同樣的道理,“走出去”的投資行為主體究竟是用企業的名義,還是個人的名義,有時候也需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過多地拘泥于束手縛腳的硬性規定,不是對投資者的保護,反而容易誤事。
開放國內企業和居民個人海外投資,是中國經濟國際化、金融市場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不能光是為國內泛濫的流動性及國家巨大的外匯儲備尋求出路,也要為投資者在參與海外投資的過程中,更好地調控投資風險和尋求財富增長機會的創造條件。換言之,現在已經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開放的問題。事實上,在陽光化的開放曙光未見的情況下,不那么陽光的內地港股炒作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地下的潛行,其中的風險不言而喻。那么,“港股直通車”的舊事重提,一直就是人們期待中資本項目進一步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在“港股直通車”停開以后,滬深兩地和香港都在積極推出有“半通車”之稱的ETF,但“半通車”畢竟不是“直通車”。“港股直通車”如果受阻于內地開辦“國際板”的利益圍城,用開放的視野來看,也是不合邏輯的。
2007年提出的“港股直通車”,指的是境內投資者可以用自有外匯或者用人民幣購買外匯,將外匯存入證券投資外匯賬戶,并通過商業銀行的代理證券賬戶投資在香港證券市場交易的證券。在香港已經開展境外直接投資人民幣結算試點,并且證券市場相關機構已做好推出人民幣股票的大部分準備,首只人民幣新股即將面世的情況下,港交所正研究設立人民幣“資金池”,以便沒有人民幣的投資者買賣人民幣股票,“港股直通車”的內涵和形式都將有可能隨之而發生相應的改變。證監會也有意在香港推出“小QFII”。人們選擇哪個幣種和以何種方式進行境外直接投資,也許不會再像原來那么重要了。
也就是說,未來的“港股直通車”如果以若干不同版本的形式推出,或者變身為若干的“變形直通車”,也不是不可以想象的。重要的是,資本項目可兌換的堅冰正在打破,不管是“溫州直通車”也好,“港股直通車”也好,境外投資道路的開通勢在必行?!爸蓖ㄜ嚒焙螘r才能跟“自由行”一路同行?人民幣國際化時代的中國在翹首以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聯系電話:021-60900099轉68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