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11 01:20:57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兩周狂跌,再度引發了新興經濟體調控過緊的擔憂。5月初,美國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13年遭遇“硬著陸”;美國加州大學的學者也預測,中國經濟將在2015年前后觸及“減速帶”。5月6日,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進行了回應,他表示,“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擔心中國經濟在2015年增速下降3個百分點以上?!?/p>
關鍵問題在于,這輪大宗商品價格暴跌的本質是什么?在全球貨幣超發的經濟大環境下,新興經濟體是否面臨被迫“硬著陸”的風險?帶著這些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多位經濟學家。
論題一:中國經濟將迎來“大拐點”?NBD:近日,美國紐約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魯比尼預測,中國經濟在2013年嚴重放緩,遭遇“硬著陸”。您是否贊同這種中國經濟將迎來大拐點的說法?
劉煜輝:人口紅利消失、資產泡沫、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些問題確實值得關注,但是中國經濟的拐點是否到來或者說什么時候到來?目前還很難說。我認為我們還有一段時間進行調整和改革,用官方的說法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調整必然會帶來經濟體的陣痛,會減少投資,令經濟增長放緩。
劉元春:由于我國開始步入工業化后期,傳統的支撐力量發生變化,而新的增長源泉尚未出現,經濟增速放緩是必然,現在主要討論的是經濟放緩的幅度、GDP增速將回落多少的問題。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中國經濟不會有大的回落。在2015年之前,GDP將保持9.5%左右的增速。2015年之后,由于人口老齡化的變化,國民儲蓄率和投資速度將發生變化,預計GDP的增速將在8%~9%的區間之內。
NBD:您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潛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未來幾年影響中國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有哪些?
劉煜輝:中國城鎮化還存在巨大的空間,現在的有效城市化率較低,官方的數據是48%,但這個數據并沒有考慮2.6億農民工,他們并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待遇,排除這部分人,中國的真實城市化率不到40%,與同等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國家相比,城市化率要低15%到20%,這意味著中國經濟還有巨大的潛能。想象一下,4億~5億人成為城市人口,人均年收入從1000美元上升至4000美元,將帶來很大的內需。
但這個過程的發生需要條件,中國的發展中,工業化和城市化嚴重脫節,如果體制障礙和行政壟斷繼續影響就業,抑制工資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提升和消費需求的增長,那么,這一有利因素便不能實現。高投資產生的資產泡沫,比如高鐵、機場、高速公路等利用率不足,只會抑制消費的增長。
劉元春:加速城鎮化、加速產業梯度轉移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還有福利制度和其他的社會改革,都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盡管傳統的增長模式已不能維持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但新的增長點會開始出現。
房地產市場、全球復蘇的路徑以及社會改革是否成功、是否承受得住宏觀經濟波動的沖擊,我認為這幾點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論題二:大宗商品價格為何狂跌?NBD:本輪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跳水的主要原因是哪些?
謝國忠:目前彌漫在市場上的是一種賭博心理,這里有一個專業術語叫恐慌指數,該指數愈高,意味著投資者對股市狀況感到不安;指數愈低,表示股票指數變動將趨緩。這個指數一般會隨著市場賭性升高而降低。目前這個指數已經跌至了15,這反映出資產持有者的賭博心理已經非常高了。稍微一點負面的信息渲染,形成“導火線”都會引發風險資產逃離出大宗商品市場。此外,就是交易所的保證金過高,保證金過高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心理,會有更多人傾向于考慮平倉而不是加倉。這輪大宗商品價格的由上至下,和之前的文交所事件類似,炒作的成分過大,泡沫破滅后就是大跌,這從側面印證了目前世界經濟處在一個不穩定的動蕩期。
NBD:大宗商品價跌對世界經濟有何影響?會減輕通脹壓力嗎?
謝國忠:目前來看,影響并不是太大。因為目前金價相對穩定,石油價格也還可以,主要是白銀和銅的價格下降過大,這不會直接對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造成什么實質的沖擊。
關于是否能夠緩解全球通脹問題,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黃金價格還比較穩定,黃金市場的價格是有實際基礎的,我們還需要分析石油價格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雖然5月份以來原油價格有所下跌,但這輪原油價格上漲的起點是70美元/桶,而目前原油價格仍然大大高于這個數字,原油價格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還需要一定的傳導過程,目前仍然在這個過程當中。
NBD:大宗商品價格大跌對中國經濟有什么影響?
謝國忠:本次下降較快的商品主要是銀和銅,據我所知,這兩個大宗商品還是中國人炒的比較多,所以可能損失也比較大。從未來幾年看,中國或許會成為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推手,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中國的貨幣發行量過多,貨幣持有者會想盡辦法使手里的錢保值增值,大宗商品將成為他們一個重要的投資方向。
反過來說,只要中國處于負利率狀態,會有更多資產投向大宗商品以抵御通脹,未來大宗商品價格還是上行,造成的后果便是通脹風險不斷增大,外貿逆差也會逐漸增強。去港口調研一下就可以知道,其實中國目前的外貿增長主要是依靠通脹帶來的價格上浮,真正的出口量并沒有增加多少,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進口總額的抬升將會非???。
進一步講,中國經濟是“通脹型”不是“通縮型”,由于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支撐,今明兩年中國通脹還是會保持比較高的位置。如果明年美國換屆選舉出現波動,貨幣政策開始收緊,中國資產就會大量外流,“硬著陸”風險便很大。
論題三:政策須向防“硬著陸”微調?NBD:針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硬著陸”風險,貨幣政策應做哪些調整?
謝國忠:所謂“硬著陸”,其實就是經濟突然過快下降,只有貨幣量變化可做到突然拉低經濟發展,目前能夠左右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發生改變的只有中國和美國。
通俗講,美國的特點是老百姓喜歡花錢但不喜歡還錢,他們的應對之策便是印鈔票,即一輪接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引發全球流動性過剩。而中國則是地方政府投資過多,融資平臺風險很大,中國的貨幣存量是GDP的240%,這同樣孕育著很大的通脹風險。中國的應對之策很簡單,收緊貨幣政策,通過加息來改變負利率狀態。至于什么時候加,則需要好好考慮,是一個拖著干和立馬干的博弈。如果一個人生病了一直不吃藥,那以后只能通過開刀來醫治了,中國加息也是這個道理,為防止“硬著陸”風險,我建議盡早加息,加至超過近兩年的平均通脹率估值為止。印度近期加息一次就提高0.5個百分點,我們的加息步伐也可以再大些。
劉元春:硬著陸壓力目前還沒有,今年房地產市場的情況還不錯,沒有看到“硬著陸”的信號,政策微調的可能性不大。
NBD:外國學者指出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的原因之一就是內需支撐不夠強勁,怎么看這個問題?
魯政委: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中國不是在金融危機后才想起要培育內需市場的。但消費方面,據國家統計局最近發布的數據,今年首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按年增16.3%,但按季回落2.5%。一時的數據變動說明不了什么,但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過去許多年,中國的內需市場一直處于刺而不激的狀態。
提高居民收入、健全醫療及養老保障體系,進而促進消費,這在邏輯上是成立的。可那都非一時之功,政策效果的顯現有待時日。我認為,目前最迫切的是推動稅制改革,中國的稅收率過高也制約了社會的生產效率與消費能力,減稅在一定程度上能較快地促進消費、拉動內需。
對話嘉賓謝國忠 獨立經濟學家劉煜輝 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實驗研究室主任魯政委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劉元春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