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8 01:09:32
7月6日傍晚,央行宣布同時提升存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而且第二天立即執行。此舉恰逢輿論熱議貨幣市場亂象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之時。利率市場化改革是中國金融體制和市場改革的核心,也是最大的難題。為什么利率市場化改革喊了這么多年卻沒有見到實質性進展?為什么宏觀調控一緊,高利貸市場就浮出水面?為什么存貸款利率只能一點點地提高,負利率時代會很漫長?我國各地的貨幣和利率市場到底是個什么狀況?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路徑在哪?
針對這些問題,今年6月下旬,我在四川等地進行了調查。期間恰逢“七一”,考察途中我仔細聽了胡錦濤總書記的“七一”講話,深感胡錦濤總書記所強調的幾個關鍵詞對利率市場化改革非常重要:一是憂患意識,當前貨幣市場的亂象深刻地提醒我們,危機就在身邊;二是必須抓住時機進行關鍵領域的改革,而利率市場化改革就是關鍵領域中的關鍵點;三是強調能力不足也會形成風險,為什么今年以來貨幣、利率市場越來越混亂,高利貸和高息攬存愈演愈烈?這應該與監管部門能力不足有很大關系,因為一些監管部門缺乏對基層實際情況的認知,更缺乏針對實際經濟活動及時進行理論和政策研究的能力。
調控過緊讓亂象浮出水面關于我國是否存在高利貸市場,很多人已經做過研究。在我看來,很多分析文章將高利貸的存在與宏觀調控過緊、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存在融資歧視政策完全劃等號,是有失偏頗的。
實際上,高利貸市場早就存在,民間集資更是屢禁不止,宏觀調控一緊再緊只是使高利貸市場越來越公開化,使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包括地方銀行甚至國有銀行,都被卷入了高息放款的大潮之中。至于商業銀行存在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歧視政策,逼迫中小企業不得不求助于高利貸 (使得這個市場有存在的必然性)的判斷,也是片面的。
因為即使在銀行資金面很寬松的前兩年,中小企業也很難通過正常渠道獲取體制內的銀行貸款。前兩年中小企業之所以沒有像現在這樣“哭窮”,那是因為我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是國有企業的 “附庸”,他們已經形成了依靠國有企業生存的資金鏈:當國有企業能夠得到便宜的貸款時,會通過向中小企業預付采購款和工程費等方式實行變相(二次)融資,使得大多數中小企業似乎不缺乏資金。而當前由于貨幣市場越來越緊,不僅中小企業得不到貸款,很多國有企業都不能得到正常貸款,以致很多國有企業不得不拖欠中小企業的采購款和工程款等,這才暴露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其實,很多中小企業一直都借高利貸,只是由于宏觀調控越來越緊,求助高利貸的中小企業越來越多而已。因此,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最佳路徑不是直接給批多少貸款規模,而是改變當前全面收緊、越來越緊的貨幣環境,對有綜合效益的國有企業,包括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保證資金供應,讓整體貨幣環境趨于正?;?,讓市場的資金鏈循環起來。
當前貨幣市場亂象不僅反映在高利貸市場,存款市場更加混亂。我在四川調研期間剛好趕上二季度末,各家銀行攬存幾近白熱化。陪同我一路而行的一基層銀行行長幾乎打爆電話,不斷地指揮他的副手和下屬奪回被其他行轉走的存款。我一路也聽到了很多關于爭奪存款的故事,基層銀行真的很艱難。但是,能將這種亂象完全地歸結于宏觀調控嗎?也不應該。銀行業的同質化競爭過度,早就埋下了攬存大戰的禍根,而管理層片面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及監管的缺位,則是攬存大戰導致亂戰的必然。
負利率將長時間存在雖然存貸款市場存在各種亂象,但很多人將其歸結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必然,又錯了。我在與很多銀行專業人士交流后得出一個結論:當前的中國很難進行具有真正意義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因為中國經濟存在著壁壘分明的二元化結構,一味地鼓吹利率市場化改革只會為高利貸亂象張目,只會為整體提升資金價格張目。原因是,作為我國經濟主體的絕大多數國有企業、作為貸款主體的很多超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都不能接受所謂的市場利率。對貸款市場,監管部門很難管,因此只能嚴管存款市場,通過行政手段抑制存款市場利率市場化改革,而沒有存款市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利率的市場化曲線就不可能形成。一方面嚴格管制存款市場,另一方面又管不住貸款市場利率的自由浮動,借貸雙方非理性的自由結合,只能導致寬嚴失度,越管越亂,越改越亂。
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比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更難嗎?很多國有銀行行長告訴我,存款利率一旦放開,國有銀行的競爭力將嚴重下降,甚至可能出現倒閉;而存款利率一旦放開,攬存大戰必將演化為利率大戰,有可能倒逼基準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推升通貨膨脹。
我在調查中發現,由于中國經濟的二元化結構,國有銀行承擔著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絕大部分貸款,占比高達貸款總量的40%~50%。這些貸款很多是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貸款,建設周期長,直接收益率很低,難以承受高成本資金,但其綜合效益顯著,對相關產業的拉動作用很大,尤其是這些項目貸款往往形成向中小企業的資金供應“漏斗”效應。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國有企業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主要阻力,更不能大幅度削減這類貸款。
必須承認,前兩年由于過度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的思路,使得各地上了很多超前的項目,這些項目按照當初可行性報告預測的收益率水平,只能承受同期基準利率水平,只能承受較低的生產要素成本。因此,當時很多項目與銀行簽訂的是貸款利率“終身制”合同,即貸款利率在項目期內永遠不變。據我了解,有些項目的利率只有4%左右。過去各家銀行爭著上這樣的項目,那是因為它表面上很安全,有綜合效益(比方說有轉化存款的能力),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保護,風險系數低。但是,當利率市場化改革或者攬存大戰到來時,當通貨膨脹起來時,當存貸款利率進入快速提高周期時,這些在建項目就成了包袱。今年這些項目的貸款大幅度削減,再挺兩個月就會大面積停工。
現在很多經濟學家主張立即恢復正利率,主張一次性升息250個基點以上,還有些人主張立即實現存款市場的利率市場化。這很不現實,因為全社會資金價格若大幅度提高,國有銀行只能停止或者收回對國有企業和很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低收益)貸款。而從整個社會效益觀察,這些貸款未必就是低收益。停止了,不僅很多項目會立即產生直接損失,銀行貸款將大量形成呆賬,更重要的是整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必將受損,很多中小企業都沒有活干,更沒有錢賺,對國家經濟的中長期發展更會產生深遠影響。因此說,存貸款利率只能一點點試著提,貸款流動性不能過度地緊縮,負利率也將在很長時間內存在。
大幅加息可能會推升通脹另外,在我看來,大幅度提高存貸款利率很可能會推升通貨膨脹。為什么?因為資金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資金成本提高過快,將大面積地提高全社會的生產成本。為什么央行在抗通脹的斗爭中沒有選擇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而是一點點提高?這既考慮到國有企業和前幾年開工的很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承受力,更多的是考慮到實際效果——單純依靠提高存貸款利率來抑制高通脹,很可能適得其反。
綜上所述,利率市場化改革勢在必行,但道路曲折,難題很多,搞不好反而添亂。怎么辦?一是要漸進有序地推進改革,不能亂;二是要適應宏觀經濟的市場化程度,國家經濟主體的市場化程度提高了,對金融業市場化必將提出更高要求,如果資本市場、債券市場、貨幣市場能夠形成三足鼎立關系,各司其職,真正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才會步入正軌。如果像現在這樣,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地方政府、居民的所有資金需求都找銀行解決,不僅銀行業的壓力很大,秩序也很亂,肯定無法實現健康有序的利率市場環境。
必須減少銀行體系的貨幣流,讓銀行業干銀行業能干也應該干的事,同時做好金融市場的分工,讓資本市場、債券市場都發揮應有的作用;必須正視我國經濟的二元化結構,不僅要采取有力措施避免地方政府跟國有企業一起逼迫銀行超前地放貸款,超出能力放貸款的現象再現,更重要的是必須對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目前進行的一些事關國計民生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財政貼息,將這些項目剝離出正常的商業銀行市場化貸款體系,給利率市場化改革松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