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3 01:15:25
劉英團
當地時間3月20日,美國商務部作出裁決,認定中國輸美化學增白劑、鍍鋅鋼絲、鋼質車輪存在傾銷和補貼行為。同一天,美國商務部還對晶體硅光伏電池組件作出裁決。僅僅在24小時之內,美國就針對中國產品作出4次反傾銷或反補貼裁決。對此中方敦促美方從長遠合作、互利共贏出發,審慎處理中美兩國貿易摩擦。
(《新京報》3月22日)
美國在24小時之內就針對中國產品作出4次反傾銷或反補貼裁決,表明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正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而悄然“升格”,反傾銷已成為美國對中國產品加以限制的重要手段。
不過,美國的反傾銷“大棒”之所以連續砸向中國企業,也并非都是在“找茬”。首先,國內一些企業缺乏自我約束機制,得知同行在某一國際市場出口成功后便蜂擁而上,一些在品質上差異不大的企業企圖采取低價傾銷策略來占領市場份額?!哆h東經濟評論》一篇文章不無諷刺地說,中國市場的資本以其最原始的形式運作著:通常是某個外資公司引入一個新產品,在隨后的幾個月里,生產商便蜂擁而上開始了激烈的競爭。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盲目鼓勵出口,而對出口秩序又缺乏指導與監督,加劇了企業之間互相殺價,惡性競爭,給國外以反傾銷的口實。
第三,我國出口商品的成本核算與國際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針對反傾銷指控,應訴不力或無人應訴等消極回避的態度給反傾銷調查組織造成“傾銷行為確實存在”的錯覺。
第四,歐美等國認為我國是“非市場經濟”國家,采用“第三國的替代價格”增強了國外對華反傾銷的隨意性和武斷性。
經濟繁榮則自由貿易主義盛行,經濟衰退則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國產品一天內4次遭到反傾銷裁決,美國的動機絕對不純:首先,2008年以來,次貸危機使美國的經濟連續下滑、消費不振、投資減少、失業率飆升,美國需要通過貿易保護措施轉嫁風險;其次,美國大幅向中國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不可避免地造成重復征稅的問題,使中國產品受到雙重歧視和懲罰,讓中國產品喪失成本價格優勢,最終被迫退出美國市場;最后,美國濫用反傾銷措施更深的戰略圖謀在于抑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防止中國沿著比較優勢的階梯向上攀登,從而維護美國的戰略利益。但是,貿易保護沒有贏家,貿易保護主義是一劑損人不利己的“毒藥”。誠如英國零售商協會發言人格雷所言:“這便宜了少數歐盟生產企業,卻犧牲了廣大零售商的利益。”
中美經濟摩擦將是戰略性的常態,而不是戰術性的暫時安排,直至達到一種新的均衡。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我們要打一場“持久戰”。首先,經濟競爭本質是制度競爭,政府應在出口企業中確立良好的秩序。政府的職能就是向公眾提供 “公共產品”,而基本的秩序無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產品”之一。這種無秩序的現象反映在出口貿易中,主要就是在出口競爭中盲目削價。其次,政府應努力爭取國際經濟秩序的話語權,堅決反對和抵制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建立健全應對反傾銷的保障體系,包括預警機制和協調機構。第三,價格的確是競爭的一種手段,但并不是價格越低就越有競爭力。企業應努力進行技術升級,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完成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