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14 01:25:08
每經編輯 劉旭 每經記者 叢剛 發自北京
劉旭 每經記者 叢剛 發自北京
今年4月,中國一汽與德國大眾簽署了一汽-大眾合資合同延長25年的聯合聲明。在延長期內,雙方約定將全力加強合資企業的研發能力,合資雙方將拓寬合作領域,實現“全產業鏈”的合作,包括建立自主品牌汽車,在新能源領域、金融服務等方面加強合作。
6月8日,一汽-大眾在吉林農安縣巴吉壘鎮投資興建了亞洲最大的整車試驗場,作為一汽大眾研發體系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之一,該試驗場投資約13億元,預計2014年全面投入使用。
兩周前,一汽-大眾車輛安全中心在長春落成。一汽-大眾技術開發部部長王東晨表示,該中心的落成標志著一汽-大眾已經具備車身本地化開發的能力。
一汽-大眾總經理安鐵成強調,隨著設備和人員的不斷投入,2015年,一汽-大眾將具備整車開發的能力,包括零部件以及模塊的開發,整車的開發和匹配,同時也包括新能源汽車的開發。
目前,一汽大眾已經實現了產品國產化和引進產品的修飾、局部開發和優化的第一階段目標以及外觀、外飾的改型的第二階段目標,第三階段目標——車身自主研發也將于2012年內實現。
分析認為,一汽-大眾在合資合同續約25年的節點大規模投入布局研發,這將是未來合資企業比拼的焦點。合資企業已經不是簡單導入車型,而是要具備本地化研發、車輛試驗、技術認證、零部件開發等能力,這將最大限度縮小與競爭對手的時間差,以本地化的手段搶占最大市場份額。
中外博弈整車試驗場
2014年,吉林農安縣巴吉壘試驗場將取代德國埃拉試驗場,成為大眾汽車全球最先進的整車試驗場。
“有了整車試驗場,一汽-大眾就可以形成完整開發環節的閉環控制。”王東晨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就是說,整車試驗場建成之后,在硬件設施上,一汽-大眾已經具備整車開發的全部能力,距2015年全面實現整車自主研發更進一步。
一汽-大眾相關負責人表示,車輛安全中心落成之后,一汽-大眾已經擁有了整車被動安全性能開發及驗證能力。而整車試驗場的建設,將進一步強化一汽-大眾整車試驗試制和自主研發能力,為實現2015年整車開發的目標打下良好基礎。
從車輛安全技術中心落成,到整車試驗場奠基,一汽-大眾近來密集的研發投入,成為一汽-大眾股東雙方簽署合資延長25年合同之后最顯著的特征。
大眾中國執行副總裁狄凱思表示,本次奠基的整車試驗場牽扯到13億元的投資,合資雙方達成一致并非易事。“一汽早就已經提出建設整車實驗場的需求,大眾一直在考慮之中。隨著大眾中國市場產銷量的增長,大眾終于也意識到需求的迫切性,才下定決心”。
根據大眾集團統計,2011年大眾汽車在全球范圍內總共售出816萬輛汽車,在華總銷量為226萬輛,占比超過四分之一。
他強調,一汽-大眾整車試驗場吸取德國大眾多年的成功經驗,100%達到埃拉試驗場的標準。在此次一汽-大眾整車研發硬件環節基本建成后,人員、技術研發等軟實力成為其實現整車研發規劃的關鍵所在。
利潤重心決定研發投入
上述一汽-大眾相關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一汽-大眾研發投資每年都在提高。2011年僅是設備的投資就接近3億元人民幣,其中還不包括土建。按照未來幾年投資計劃,一汽-大眾至少要保持目前每年超過2億元、接近3億元的投資水平。
瞄準整車研發將成為自去年一汽-大眾實現百萬輛產銷規模后的又一重要突破。對此,汽車行業資深專家賈新光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本土化研發不等于本土化改造,如何在外方帶來的研發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并消化吸收成為自身的研發成果是合資企業積累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以整車試驗場為例,除了一汽-大眾整車試驗場,從2000年之后,國內開始了乘用車試驗場的建設,包括已經建成的上海大眾試驗場,在建的上海通用試驗場等。
究其原因,還是由于外方企業的成本控制與中國市場擴張的趨勢,研發的轉移與當地市場的需求緊密相關。分析認為,作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市場,中國成為世界汽車企業獲取利潤的最佳市場。因此,相應車型設計和零部件配套更適合中國人的習慣是理所應當的。
此外,企業研發中心的建立和研發重點的轉移,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合資企業降低成本和快速推出新車型的競爭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合資企業對核心零部件的掌握成為研發轉移的焦點問題。賈新光表示,目前合資企業自主研發的核心零部件,是在外方車型技術平臺進行改造再利用。
分析認為,在一汽-大眾簽署的延長合資公司合同中,也突出了雙方的期望側重點有所不同。對大眾而言,看到不斷攀升的銷量自然喜上眉梢;對一汽而言,自主研發的號角卻越來越急促。
合資進入“研發時代”
4月,大眾汽車集團與一汽集團簽署意向書,將一汽-大眾的合資合同延長25年。在華汽車合資企業,經過近三十年的發展,以大眾、通用為代表的首批進入中國的合資企業,正在從整車導入到本土研發的轉型期。
王東晨介紹說,整車試驗場除了可以提高一汽-大眾的技術研發能力之外,也可以解決目前包括國產化認可、產品研發、試驗能力等瓶頸的現狀,從而保證一汽-大眾目前正在開發的重要車型的試驗進度,材料成本,也可以提高一汽-大眾研發的質量。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市場,各大企業都把立足國內需求、強化本土研發視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一汽-大眾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明確的自主研發戰略路線圖,計劃在2012年實現車身自主開發,在2015年全面具備整車開發實力。
從整車導入,到零部件本土化配套,再到合資企業擁有整車研發能力,合資企業轉型不再是紙上談兵,從生產工廠到擁有整車開發能力的獨立企業,引領這一發展方向的合資企業,在企業發展理念上再一次取得領先,而這一領先也會帶來新的市場機會。
狄凱思指出在試驗場建成之后,對一汽-大眾最為現實的意義在于:“以往一汽-大眾原型車需要運送到千里之外試驗和認證,以后在長春就可以進行。”據工作人員透露,所謂的“千里之外”包括借用上海大眾的試車場,也包括遠在德國的狼堡。
王東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了現在工作流程的轉變,“以前數據都需要總部確認,前幾天來自(大眾)總部的指示,現在只要我和另外一位同事確認,就可以不用再匯報。由此可見,研發的本土化對合資雙方而言,已經顯現共贏之處了共贏的優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