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
    每日經濟新聞
    行業聚焦

    每經網首頁 > 行業聚焦 > 正文

    “鉆石底”變“暫時底”機構建言四大救市措施

    2012-07-28 00:39:46

    每經編輯 馬小臣 每經記者 李智 王硯丹 鄭佩珊    

    馬小臣 每經記者 李智 王硯丹 鄭佩珊

    極度疲軟的A股市場,已讓不少投資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對于不得不繼續留下的機構來說,卻只能苦苦掙扎,無奈之下,機構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

    在眾多期望當中,暫停IPO的呼聲頗高。隨著近期持續大跌,2132點的“鉆石底”變成了“暫時底”,某論壇發起了《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的請愿帖,引來眾多網友“圍觀”。

    “延遲大小限解禁”也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其實,延遲情形已經出現,一些上市公司股東采用的是追加限售承諾的方式。

    建言1

    解禁潮猛、資金面緊 “延遲解禁”穩定股價

    馬小臣 每經記者 李智

    大盤跌破“鉆石底”,指數弱勢不改。

    近期有媒體報道,“延遲大小限解禁”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延遲大小限解禁”其實已經在市場中頻繁出現。

    和監管政策的強制性不同,上市公司股東采用了追加限售承諾的“自愿方式”,主動延長所持股份鎖定期。

    自今年7月份以來,大股東或公司管理層承諾對所持公司股份追加限售期的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4家,股份總數多達37億股,相應市值超過260億元,三項指標均已超過今年上半年的總和。

    弱市頻現“追加限售承諾”

    一直以來,“大小限”解禁給A股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

    一方面,IPO不斷擴容,市場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大小限”基數也將隨之不斷增加,等到限售期滿,相當數量的公司首發股股東選擇減持套現,給資金面本來就不寬裕的A股市場帶來很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由于A股市場的制度還不夠完善,投資者已將 “大小限”解禁認做較大的利空,其心理已經受到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巨靈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的大小限解禁公司數量合計978家,解禁股票數量達1498億股,解禁市值近11623億元。

    解禁數量方面,上半年合計455億股,而下半年多達1043億股,環比增長超過129%。

    解禁市值方面,上半年累計解禁金額為4365億元,下半年則高達7207億元,環比增長幅度也達到了65%以上。

    其中,下半年的7月 和12月是解禁規模最大的兩個月份。7月份,解禁數量為339億股,解禁市值達1745億元,超過全年總數的22%,其中中國建筑的169億股解禁量約為當月總量的1/2。

    近期有媒體報道,“延遲大小限解禁”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A股單邊下行,看著自家股票“跌跌不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高管們紛紛開始采取“穩價”措施,“追加限售承諾”便是其中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大盤加速下行的今年5月~7月,大股東和管理層追加限售承諾的越來越多,所涉及的公司數量、股份總額和相應市值三項指標均逐步放大。

    2012年5月,共有2家上市公司股東追加限售承諾,涉及股份約1.1億股,對應市值7.4億元。

    6月份,公司數量增加到3家,追加承諾股份略有下降,約0.7億股,而對應市值卻顯著增加,達12.6億元。

    7月份開始,上述三項數據均出現爆發性的增長:涉及公司數量上升到14家,環比增長367%;涉及股份總額多達37.2億股,環比增長5200%;同時,對應市值高達267.4億元,環比增長超過2000%!

    僅7月25日和26日兩天時間,就有大東南(002263,收盤價6.05元)、齊峰股份(002521,收盤價12.79元)等5家上市公司公告其股東追加限售承諾。

    與2012年1月~6月的總數相比,7月份的追加限售承諾涉及公司數量多出3家,涉及股份總額幾乎是上半年總數的2倍,而相應的市值額同樣超過了上半年的總和。

    回顧2012年1月的2132點和2008年10月的1664點兩次階段性大底,在股市底部探明之前,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的“追加限售承諾”亦頻繁出現過。

    不難看出,每當大盤經過長時間的下跌,特別是公司股價急速下行時,投資價值開始凸顯,在這個時候,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便開始追加限售承諾,以力挺自家公司股價。

    大多數情況下,公司股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對公司的信心,并把積極的信號傳達給市場和投資者。

    承諾后市場反應積極

    盡管只是將限售期限往后延遲,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規模的上市公司股東追加限售承諾的行為,和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延遲“大小限”解禁一樣,不管是從市場的資金面還是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來看,都將對解禁潮的負面影響產生一定的緩沖作用,進而給A股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發現,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追加限售承諾后,對比同時期的大盤指數走勢,大部分公司的股票價格會有較穩定的表現。

    廣匯能源 (600256,收盤價13.15元)4月12日發布公告稱,基于對本公司未來持續高速發展的信心,公司控股股東廣匯集團承諾自愿將其持有的近8.4億股(占本公司股份總數42.91%)股份的鎖定期,在其各自限售期滿后,全部延遲至2015年5月25日。

    公告一出,當日廣匯能源股價上漲4.11%,截至目前,在大盤指數同期下跌達10%的背景下,該公司股價表現平穩。

    萬馬電纜(002276,收盤價5.68元),公司于7月6日公告,其控股股東浙江萬馬電氣電纜集團承諾對其持有的4.3億限售股份追加限售期一年至2013年7月10日。

    當日股價直奔漲停,至今仍有10%左右的漲幅。

    除了控股股東,上市公司高管對所持股票追加限售承諾,同樣會給公司的股價帶來正面影響。

    金城醫藥 (300233,收盤價13.19元)是今年以來股東追加限售承諾后上漲幅度最大的一只股票。

    該公司6月11日公告稱,基于對金城醫藥未來發展的信心,鄭庚修、李家全等5名公司董事或副總經理承諾延長所持股票鎖定期,由原來的2012年6月22日延遲至2013年6月22日。

    自公告當日開始,金城藥業股價從10.75元一路高歌猛進,7月26日的收盤價已經突破14元大關,上漲幅度一度接近30%。

    上證指數在此期間跌幅近10%,醫藥指數累計漲幅不超過5%,就算是醫藥板塊龍頭股同仁堂,漲幅亦不到15%。

    豪邁科技 (002595,收盤價17.30元)6月19日公告,柳勝軍、馮民堂等40名公司股東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將各自持有的限售股份于2012年6月28日鎖定到期后,自愿繼續延長至2013年6月28日,涉及股份總數達6882萬股。

    在這40名股東里,有7人是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有公司股票5676萬股,占此次追加承諾股份總數的82.48%。

    或許正是多達40名的股東數量給投資者帶來了信心,公告當日,豪邁科技大漲7.32%,盤中一度漲停。

    截至7月26日收盤,大盤跌幅已經超過8%,但該公司股價基本持平。

    德力股份 (002571,收盤價15.08元)、金禾實業(002597,收盤價15.24元)等股票在股東追加限售承諾后均有可觀的漲幅。

    建言2

    新股連發、A股重挫 暫停IPO緩解擴容壓力

    每經記者 李智

    每當股市低迷時,投資者們總是有各種期望,在這眾多期望當中,暫停IPO無疑呼聲最高的一個。

    近期,A股持續大跌,2132點的“鉆石底”變成了“暫時底”,暫停IPO的呼聲也再一次高漲起來。

    以“八卦”見長的某論壇,也發起了《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的請愿帖,引來了近三十萬網友“圍觀”。

    各方呼吁暫停IPO

    極度疲軟的股市,已讓不少投資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對不得不繼續在A股市場殺伐的機構來說,卻只能苦苦掙扎。

    人們在極度無奈之時,往往會寄希望于外界,于是機構呼吁的四大救市政策本周橫空出世。

    四條政策中,當然少不了每逢大跌就會被提及的暫停新股IPO。

    實際上,期待暫緩IPO的何止是機構,個人投資者早就發出了類似的呼吁。

    最近,一個消息引起市場各方關注,一直以“八卦”消息出名的天涯論壇,居然出現了一篇和A股市場有關的熱帖,而且還引起大批投資者的關注。這篇帖子的標題,就是《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篇帖子其實發布于6月28日,在近一個月的時間中,已經有接近三十萬的點擊量,回帖數也接近1.9萬。

    在網友的回復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贊成暫緩新股IPO。

    然而,也有一部分網友頗為悲觀,表示離開股市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對于暫緩IPO為何都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期待呢?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新股融資對整個市場造成了資金面的壓力。

    巨靈統計數據顯示,在A股市場不斷下挫的6月和7月,累計有33只新股發行,募集資金超過180億元。

    市場極度低迷,但對新股180億元的融資額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網上、網下參與申購的資金卻無比龐大。

    巨靈數據顯示,6月以來發行的33只新股,網上、網下累計凍結資金超過了8000億之巨(部分資金重復參與了申購新股)。

    另一方面,從2009年最新一輪的IPO重啟以來,已經有超過850家公司成功登陸A股市場,累計募集資金接近了1萬億,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當中。

    毫無疑問,A股市場疲軟,新股IPO的不斷抽血是一個重要因素。也正因為此,市場低迷之時各方一再呼吁暫停新股IPO。

    新股IPO曾6次中斷

    統計數據顯示,從1994年以來,A股市場新股發行曾經先后6次被監管層叫停。

    A股市場第一次暫停新股發行始于1994年7月,在粵宏遠A(000573,收盤價3.69元)發行后,一直到當年12月中炬高新(600872,收盤價4.97元)發行。

    從市場走勢來看,該次IPO暫停的短短幾個交易日后,上證指數就迎來了325.89點的階段性底部,并于同年9月13日漲至1052.94點。

    第二次暫停發行發生于1995年1月,在S儀化(600871,收盤價6.70元)之后,大概經歷了五個月,創業環保(600874,收盤價5.14元)才在6月成功登陸A股市場。

    當年上證指數于2月7日觸及524.43點后震蕩上行,5月22日最高漲至926.41點。

    第三次則頗為特殊,因為在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之間僅有3只新股登陸A股市場,所以業內將其視為“暫停期”。

    這一期間上證指數先揚后抑,整體呈現回落趨勢,區間跌幅逾14%。

    第四次為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在雙鷺藥業(002038,收盤價32.55元)上市后,華電國際(600027,收盤價4.20元)直到2005年2月才登陸A股市場。

    而和第三次一樣,上證指數在這一期間小幅反彈之后繼續下挫。雖然區間振幅接近25%,但是整體來看區間跌幅并不大。

    第五次暫停的表現最為驚人,由于股改的啟動,從2005年6月三花股份(002050,收盤價9.00元)上市后,開始新股發行暫停了一年。

    這一次恰好經歷了A股有史以來最大的牛市,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6日見低998.22點后,一路漲至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點。

    第六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次,在2008年9月華昌化工(002274,收盤價7.23元)發行之后,到桂林三金(002275,收盤價13.16元)在2009年6月底重啟發行。

    在這一期間,雖然熊市讓投資者信心遭受重創,但是指數已經在2008年10月28日觸及了1664.93點,并迎來了至今令不少投資者扼腕嘆息的小牛市。

    從以上的歷史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每一次新股暫停發行的表現不一,但是對A股市場多多少少都有些正面的刺激作用。

    甚至,在暫停期間A股市場曾數次出現階段性的大漲,絕對算得上是A股的“強效興奮劑”。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每當市場疲軟之勢,新股停發的呼聲就此起彼伏。

    證監會多次表態不暫停

    機構提出的四大拯市措施中,暫停新股發行是呼聲最高的一條,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卻可能是最不容易成為現實的一條。因為證監會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新股發行不會暫停。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就是7月13日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對投資者關注問題的答復。

    對于投資者提出的,監管部門為什么不停止新股發行的疑問,證監會表示,有投資者、市場人士、媒體認為,即使是在弱市的情況下,IPO數量的多少也應該由市場來調整和決定,希望監管部門再也不要把發行上市和調節股市聯系起來,堅定IPO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信心。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已經獲得了市場參與各方的廣泛認同。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47萬億元,儲蓄率高達52%,資金供給應該說是比較充裕的,新股發行并不會對市場資金面供求關系產生大的影響。停發新股是一種行政管制行為,改革應當盡可能避免采取這類措施,應當在市場和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進行。證監會指出,目前資本市場氣氛不夠熱烈,主要是國際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不是因為資金不足。從過往的經驗看,停發新股也并不能對市場環境有實質性改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PO暫停的期望成真的難度很大,但是今年以來新股融資規模確實有了明顯的滑坡。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度創出了2009年6月底重啟以來的新低。新股融資金額約為740億元,明顯低于2011年上半年的近1600億元,以及2010年上半年的近2100億元。

    今年6月份,啟動申購的15只新股累計募集資金約93億元,較5月的172億元和4月的128億元均出現了明顯縮水,僅僅高于今年1月。面對上半年新股融資額的同比大降,業內各方都有自己的解讀,其中IPO公司數量減少以及新股大盤股數量的銳減被視為最直接原因。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正式啟動發行的新股數量分別為170余只和160余只,而在今年上半年發行的新股尚不足110只,募集資金最多的中國交建也才剛剛邁入50億門檻。

    不過,面對上半年IPO的趨緩,不少業內人士也深感憂慮:面對越來越多的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特別一批“胃口不小”大盤股,早已脆弱不堪的A股市場將來不得不直面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7月初,普華永道就公開預測,2012年滬深股市IPO融資額會達到2000億元至2500億元。安永則預測,全年IPO融資總額在2200億元左右。如果這個預測準確的話,對于今年上半年才完成740億元“任務”的A股來說,下半年壓力無疑是“亞歷山大”。

    普華永道和安永的預測絕非危言聳聽。截至7月19日,已經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數量就達到了750家之多,其中包括中國郵政速遞、淮北礦業、陜煤股份、中國鐵流等一大批大盤股。而且,已經通過發審委審核、距離上市僅有最后一步的公司就超過百家。

    在機構提出的四大救市政策中,第三項政策建議就是鼓勵大股東和管理層增持。在A股市場,大股東或管理層增持往往被視為利好,因為他們更了解公司,因此市場常常將增持解讀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或是大股東和管理層看好公司成長性。本周,甚至連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呼吁監管層再次出臺政策鼓勵增持了。

    此外,一度被熱議的平準基金入場救市,再次被提了出來。政府通過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可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熨平股市的非理性波動,穩定證券市場。

    建言3

    大股東增持潮起 監管部門鼓勵但勿強求

    每經記者 王硯丹

    A股市場上,大股東或管理層增持往往被視作利好。因為他們通常比普通投資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市場常常將其增持解讀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或是大股東和管理層看好公司成長性。

    在大盤屢創新低之際,市場視“大小非”減持為洪水猛獸,視產業資本增持如久旱后的甘霖。本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甚至連機構投資者都開始呼吁監管層再次出臺鼓勵增持政策,鼓勵大股東增持是機構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那么,投資者美好的愿望能實現嗎?

    產業資本增持超去年全年

    事實上,隨著市場估值水平降低,近期產業資本增持的力度已經大大增強。

    7月,就在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割肉離場,甚至注銷賬戶,徹底離開這片“傷心地”的時候,上市公司高管、產業資本卻反其道而行之,果斷選擇增持,力挺自家公司股價。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7月19日,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股票的增持總數超過22億股,月均增持3.21億股;相應的市值總額和月均額分別為141億元和20.14億元。其中,7月以來的增持股數合計為11470萬股,估算市值約10.15億元,涉及67家上市公司的161名主要股東。而在2011年,產業資本增持股份總額約17億股,月均增持1.42億股;對應的變動市值總額約165億元,月均額為13.76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前7個月,產業資本增持力度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本周,在滬指跌破2132點“鉆石底”之際,產業資本和高管們繼續高調增持。周五,茂業國際宣布2012年6月5日~7月25日,在上交所通過場內購買購入大商股份(600694,收盤價38.15元)共1332.5萬股,消息一出,大商股份周五午盤后由綠翻紅,大漲8.29%報收。中鼎股份(000887,收盤價8.60元)也公告了6名高管周二聯合增持的消息,并且6名高管還表示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增持。

    3月已出臺鼓勵增持政策

    對于大股東增持,管理層一直明確表達支持態度。

    今年3月15日,證監會正式開始實施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六十二條及第六十三條的決定》(下稱《決定》)中就為大股東增持大開方便之門,包括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不發生變更的發行行為引發的要約收購義務豁免,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許可審核程序等。原來規定股東在增持到29.9%后,若想繼續增持須進行要約收購;而新的規則修改為增持比例達到30%后,“既可以發起要約收購,也可以按照每年不超過2%繼續自由增持”。另外,持股30%以上的股東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鎖定期從12個月降至6個月?!稕Q定》出臺后,市場叫好聲一片。

    那么,管理層還有沒有繼續出臺諸如稅收減免之類政策的必要,以鼓勵大股東、高管們繼續增持呢?

    從上述 《決定》中修改事項來看,證監會僅僅是簡化了行政流程,并適當放寬了一些增持條件,并沒有對大股東和高管的增持做出硬性規定。這傳達出了管理層對大股東增持的支持態度。但如果管理層為了救市再出臺諸如減稅之類的政策,那么一是可能涉及到多部委協商,流程會很復雜,二是凡事過猶不及,行政干預過多后,會不會有新的不可知因素誕生?會不會有違市場化改革的初衷?這些都是未知數。

    增持樣本之匯金:系市場行為

    A股市場上,增持行為中最被關注,也最容易引起爭論的,莫過于匯金歷次增持四大行。

    2008年9月,次貸危機傳導至A股市場。9月18日,匯金增持工行、中行、建行(當時農行未上市)各200萬股,并公布增持計劃。時隔一個月,大盤探底1664點后反彈,開啟了2009年小牛市序幕。

    去年10月,匯金再次公布增持四大行計劃,至今年一季度末,半年時間增持耗資逾25億元,特別是在一季度增持中行8363.02萬股,更是引市場側目。

    不過,從四大行走勢圖來看,匯金這次出手既沒有穩定四大行的股價,也沒有改變指數運行軌跡。工行、中行、建行A股均創出三年來新低,滬指本周也跌破2132點的心理關口。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達3.21%。

    為什么投資者常常疑慮匯金增持的性質,說到底還是與一個根本問題有關:匯金增持到底是行政手段還是市場行為?

    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洪磊曾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匯金是一個很好的機構投資者典范;它有實力,有股權,能夠改進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睋Q句話說,匯金是一個具有國家使命的機構投資者,一只主權財富基金。

    既然是機構投資者,那么把匯金的增持看做是市場行為或許更為貼切。匯金上半年對四大行增持或許出現了浮虧,但相比每年動輒獲得的千億分紅,完全不值一提。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滬指處于6124點、四大行創出歷史新高,那么匯金還會增持嗎?

    如果連匯金的增持都不是政府扶持市場的行政手段,那么管理層還會對增持行為做過多干預,甚至出臺強制增持措施嗎?恐怕很難。

    證監會可以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分紅計劃,提升股東回報,因為這樣可以平衡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利益,也有利于股市發展。但前提是,要建立在上市公司有錢可分的基礎上。同樣,你不能強求大股東和高管們在他們認為不適合的價格買自家股票,因為這就違背了市場規律,也否認了理性經濟人原則,但像3月15日出臺的《決定》那樣,為大股東增持提供便利,可能是最為可行的措施。

    增持潮多對應大盤低點

    不可否認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開始增持自家股票時,市場信心也會跟隨恢復。

    廣發證券羅軍在研報中指出,從歷史上看,市場處于熊市時增持事件發生較為集中,增持事件集中爆發的時間段剛好對應了大盤走勢的低點。而集中性的增持事件可能意味著股票價格被嚴重低估,后市可能存在上漲機會?!按罅康馁I入行為可能表示管理層認為目前公司價值被低估、價值提升空間較大,或者對于公司未來經營充滿信心。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持有增持公告事件股票5日平均可獲得0.92%的累積超額收益,年化超額收益可達44.16%。”

    不過,在現在的時點上,宏觀經濟可能在三季度見底或是促使增持潮出現的內生動力。

    7月24日,匯豐公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 (PMI)初值為49.5,為5個月以來的最高值,同時中國制造業產出指數初值為51.2,較6月份的49.3有所上升,創9個月以來最高。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認為,7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溫和回升到5個月以來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寬松措施開始產生效果。而快速回落的通貨膨脹率為實施更為寬松的政策創造了空間,隨著寬松政策全面產生效力,經濟增長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明顯好轉。

    建言4

    平準基金救市呼聲再起 推出面臨三道坎

    每經記者 鄭佩珊

    爭議頗多的“鉆石底”終于在本周被擊破,A股市場的低迷氣息再度彌散。時逢國內外經濟雙重施壓,A股市場信心難以提振,市場上關于推出平準基金的呼聲再起。

    被市場寄予高度期望的平準基金已非第一次被熱議。2008年下半年A股陷入低迷,社會各界對于平準基金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市場上不斷涌現出各種平準基金救市的傳聞,但最終平準基金入市被擱置。

    如今在A股再次受到重創之時,平準基金是否能起到 “救市良藥”之用?平準基金的推行還面臨哪些阻礙?

    平準基金入市呼聲已久

    2008年11月份A股市場一度跌至1680.60點,股市處于一片低迷之中,現在,爭議頗多的“鉆石底”終于在本周被擊破,市場上呼吁推出平準基金之聲再起。

    平準基金之所以被市場賦予救市期望,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 “干預”作用。平準基金是指,政府通過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這種基金可以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用以穩定證券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曾在 《保證股市穩定健康發展六大建議》中建議政府設立平準基金。

    與此同時,包括了中國證監會吉林證監局前局長江連海在內的一批專家、學者也公開呼吁設立市場平準基金。

    實際上自 《證券法》制定實施后,不同時期都有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聲音,但一直沒有引起監管層的重視和回應。

    “消息層面對于股市的穩定已不具有實質性作用”,有市場人士指出,只有出臺具體救市政策或采取相關措施才是拯救股市的最好選擇。

    海外市場實踐成敗兼有

    平準基金是否應該入市?或許應先看看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案例。

    浙商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日本在1964年股市暴跌之后,1964至1965兩年間投入了5127億日元建立平準基金,占當時日本股市總市值和前一年總成交額分別為6.9%和9.0%。1990年韓國投入共約100億美元設立平準基金救市,占當時股市總市值和前一年總成交額分比為8.9%和8.4%,基本穩住了股市。1996年我國臺灣地區成立2000億新臺幣股市穩定基金進場護盤。1998年我國香港投入1200億港幣設立平準基金,占總市值和年交易量的6.2%和4.2%。此后美國等國家也都紛紛設立平準基金護盤。

    從以上這些案例來看,我國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平準基金救市較為成功。1998年8月,索羅斯等一批國際炒家以香港聯系匯率和香港股市為阻擊對象。香港特區政府隨后啟用了平準基金,以118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購買香港股票。由于平準基金入市,恒生指數在8月28日以7829點收市,成交額達790億美元,創出單日成交最高歷史紀錄。此后,特區政府財政司立即注冊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入市行動中購買的股票。截至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之前動用的外匯基金盡數回籠,同時還賺取了1100多億港元。

    平準基金也是一把雙刃劍,歷史上出現過操作不當的案例。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為了挽救暴跌的股市和低迷的經濟,日本政府從1992年開始,數次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入市。日本政府每次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及其他保險基金和養老基金進入股市,在當時均有一定效果,但好景不長,股市又出現下跌。

    中國證監會吉林證監局前局長江連海曾指出,“平準基金如果設計得好,操作得好,順應市場機制而又糾正市場機制的不足,那么可以起到相當好的作用,維護市場的穩定。反之則適得其反?!?/p>

    其實,在1998年我國曾推出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監管層希望通過投資組合追求基金自身的增值外,還承擔穩定市場的功能。但遺憾的是穩定股票市場的作用目前沒有顯現。業內普遍認為,無論投資基金的規模達到多大的水平,都無法擔當“平準基金”的重任,要穩定證券市場,必須重新設計專門的基金。

    平準基金遇三大阻礙

    市場上雖然對于推出平準基金的呼聲很高,但是質疑聲也同樣不少。2009年年初,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周正慶曾公開表示,現在對平準基金的認識還不一致,平準基金近期無法推出。但如今,隨著A股跌破鉆石底之后,是否到了必須重視推出平準基金的時刻?

    “在市場無力的情況下,平準基金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起到挽救投資者信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產生實際托市的效果?!北本┐髮W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歧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有分析指出,目前推出平準基金面臨三道坎:一是可能會造成新的政策市;二是能不能用全體納稅人的錢去救助證券市場投資者;三是操作上的問題,如資金來源、介入時機、如何退出等。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國剛曾在有關媒體上發文指出:股市平準基金一旦設立,就很容易成為有關政府部門調控股市的又一新路徑,從而,發生“政策市”向“操控市”的演化。這種狀況的發生,不僅不利于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而且將嚴重強化股市的體制弊端。

    “另外,股市平準基金暗含著政府信用的保障機制,由此,它將處于盈虧的兩難境地?!蓖鯂鴦偙硎?。

    除此之外,王國剛還提出多個質疑:這一平準基金的資金來源于何方?是政府財政投入還是從社會上募集?如果是政府財政投入,那么,在財政預算中這筆資金如何安排?近年雖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財政支出也大幅增加,收支相抵,政府財政并無多少盈余。在此背景下,政府財政如何有數以萬億計的富余資金用于設立這種股市平準基金?另一方面,如果資金是從社會募集,那么,這一基金是否要以贏利為目的?假定不以贏利為目的,那么,社會投資者如何愿意將資金投入這種股市平準基金?如果以贏利為目的,那么,為了贏利,如何防范這一基金操縱股價?顯然,這一系列疑問是待解的課題。

    而從操作層面看,他也指出,主張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人強調,這一基金由專家運作,何時介入股市、投資于哪類股票、如何投資以及投資組合等均由專家組選擇確定。這種設想建立在 “專家高明論”基礎上,的確有著“蒙人”效應,但它違背了“股市無專家”的基本常識。

    由此來看,平準基金難以推出,還是由于上述三道坎目前難以跨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馬小臣每經記者李智王硯丹鄭佩珊 極度疲軟的A股市場,已讓不少投資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對于不得不繼續留下的機構來說,卻只能苦苦掙扎,無奈之下,機構提出了四大救市政策。 在眾多期望當中,暫停IPO的呼聲頗高。隨著近期持續大跌,2132點的“鉆石底”變成了“暫時底”,某論壇發起了《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的請愿帖,引來眾多網友“圍觀”。 “延遲大小限解禁”也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其實,延遲情形已經出現,一些上市公司股東采用的是追加限售承諾的方式。 建言1 解禁潮猛、資金面緊“延遲解禁”穩定股價 馬小臣每經記者李智 大盤跌破“鉆石底”,指數弱勢不改。 近期有媒體報道,“延遲大小限解禁”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發現,“延遲大小限解禁”其實已經在市場中頻繁出現。 和監管政策的強制性不同,上市公司股東采用了追加限售承諾的“自愿方式”,主動延長所持股份鎖定期。 自今年7月份以來,大股東或公司管理層承諾對所持公司股份追加限售期的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4家,股份總數多達37億股,相應市值超過260億元,三項指標均已超過今年上半年的總和。 弱市頻現“追加限售承諾” 一直以來,“大小限”解禁給A股市場帶來不小的壓力。 一方面,IPO不斷擴容,市場融資規模越來越大,“大小限”基數也將隨之不斷增加,等到限售期滿,相當數量的公司首發股股東選擇減持套現,給資金面本來就不寬裕的A股市場帶來很大的壓力。 另一方面,由于A股市場的制度還不夠完善,投資者已將“大小限”解禁認做較大的利空,其心理已經受到比較大的負面影響。 巨靈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全年的大小限解禁公司數量合計978家,解禁股票數量達1498億股,解禁市值近11623億元。 解禁數量方面,上半年合計455億股,而下半年多達1043億股,環比增長超過129%。 解禁市值方面,上半年累計解禁金額為4365億元,下半年則高達7207億元,環比增長幅度也達到了65%以上。 其中,下半年的7月和12月是解禁規模最大的兩個月份。7月份,解禁數量為339億股,解禁市值達1745億元,超過全年總數的22%,其中中國建筑的169億股解禁量約為當月總量的1/2。 近期有媒體報道,“延遲大小限解禁”被機構投資者列為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 A股單邊下行,看著自家股票“跌跌不休”,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和高管們紛紛開始采取“穩價”措施,“追加限售承諾”便是其中之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在大盤加速下行的今年5月~7月,大股東和管理層追加限售承諾的越來越多,所涉及的公司數量、股份總額和相應市值三項指標均逐步放大。 2012年5月,共有2家上市公司股東追加限售承諾,涉及股份約1.1億股,對應市值7.4億元。 6月份,公司數量增加到3家,追加承諾股份略有下降,約0.7億股,而對應市值卻顯著增加,達12.6億元。 7月份開始,上述三項數據均出現爆發性的增長:涉及公司數量上升到14家,環比增長367%;涉及股份總額多達37.2億股,環比增長5200%;同時,對應市值高達267.4億元,環比增長超過2000%! 僅7月25日和26日兩天時間,就有大東南(002263,收盤價6.05元)、齊峰股份(002521,收盤價12.79元)等5家上市公司公告其股東追加限售承諾。 與2012年1月~6月的總數相比,7月份的追加限售承諾涉及公司數量多出3家,涉及股份總額幾乎是上半年總數的2倍,而相應的市值額同樣超過了上半年的總和。 回顧2012年1月的2132點和2008年10月的1664點兩次階段性大底,在股市底部探明之前,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的“追加限售承諾”亦頻繁出現過。 不難看出,每當大盤經過長時間的下跌,特別是公司股價急速下行時,投資價值開始凸顯,在這個時候,很多上市公司大股東和管理層便開始追加限售承諾,以力挺自家公司股價。 大多數情況下,公司股東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彰顯自己對公司的信心,并把積極的信號傳達給市場和投資者。 承諾后市場反應積極 盡管只是將限售期限往后延遲,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規模的上市公司股東追加限售承諾的行為,和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延遲“大小限”解禁一樣,不管是從市場的資金面還是對投資者的心理影響來看,都將對解禁潮的負面影響產生一定的緩沖作用,進而給A股市場帶來積極的影響。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統計發現,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追加限售承諾后,對比同時期的大盤指數走勢,大部分公司的股票價格會有較穩定的表現。 廣匯能源(600256,收盤價13.15元)4月12日發布公告稱,基于對本公司未來持續高速發展的信心,公司控股股東廣匯集團承諾自愿將其持有的近8.4億股(占本公司股份總數42.91%)股份的鎖定期,在其各自限售期滿后,全部延遲至2015年5月25日。 公告一出,當日廣匯能源股價上漲4.11%,截至目前,在大盤指數同期下跌達10%的背景下,該公司股價表現平穩。 萬馬電纜(002276,收盤價5.68元),公司于7月6日公告,其控股股東浙江萬馬電氣電纜集團承諾對其持有的4.3億限售股份追加限售期一年至2013年7月10日。 當日股價直奔漲停,至今仍有10%左右的漲幅。 除了控股股東,上市公司高管對所持股票追加限售承諾,同樣會給公司的股價帶來正面影響。 金城醫藥(300233,收盤價13.19元)是今年以來股東追加限售承諾后上漲幅度最大的一只股票。 該公司6月11日公告稱,基于對金城醫藥未來發展的信心,鄭庚修、李家全等5名公司董事或副總經理承諾延長所持股票鎖定期,由原來的2012年6月22日延遲至2013年6月22日。 自公告當日開始,金城藥業股價從10.75元一路高歌猛進,7月26日的收盤價已經突破14元大關,上漲幅度一度接近30%。 上證指數在此期間跌幅近10%,醫藥指數累計漲幅不超過5%,就算是醫藥板塊龍頭股同仁堂,漲幅亦不到15%。 豪邁科技(002595,收盤價17.30元)6月19日公告,柳勝軍、馮民堂等40名公司股東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將各自持有的限售股份于2012年6月28日鎖定到期后,自愿繼續延長至2013年6月28日,涉及股份總數達6882萬股。 在這40名股東里,有7人是公司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合計持有公司股票5676萬股,占此次追加承諾股份總數的82.48%。 或許正是多達40名的股東數量給投資者帶來了信心,公告當日,豪邁科技大漲7.32%,盤中一度漲停。 截至7月26日收盤,大盤跌幅已經超過8%,但該公司股價基本持平。 德力股份(002571,收盤價15.08元)、金禾實業(002597,收盤價15.24元)等股票在股東追加限售承諾后均有可觀的漲幅。 建言2 新股連發、A股重挫暫停IPO緩解擴容壓力 每經記者李智 每當股市低迷時,投資者們總是有各種期望,在這眾多期望當中,暫停IPO無疑呼聲最高的一個。 近期,A股持續大跌,2132點的“鉆石底”變成了“暫時底”,暫停IPO的呼聲也再一次高漲起來。 以“八卦”見長的某論壇,也發起了《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的請愿帖,引來了近三十萬網友“圍觀”。 各方呼吁暫停IPO 極度疲軟的股市,已讓不少投資者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但對不得不繼續在A股市場殺伐的機構來說,卻只能苦苦掙扎。 人們在極度無奈之時,往往會寄希望于外界,于是機構呼吁的四大救市政策本周橫空出世。 四條政策中,當然少不了每逢大跌就會被提及的暫停新股IPO。 實際上,期待暫緩IPO的何止是機構,個人投資者早就發出了類似的呼吁。 最近,一個消息引起市場各方關注,一直以“八卦”消息出名的天涯論壇,居然出現了一篇和A股市場有關的熱帖,而且還引起大批投資者的關注。這篇帖子的標題,就是《千萬股民大簽名:強烈要求證監會停發新股、停止IPO!》。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這篇帖子其實發布于6月28日,在近一個月的時間中,已經有接近三十萬的點擊量,回帖數也接近1.9萬。 在網友的回復中,絕大多數人都表示贊成暫緩新股IPO。 然而,也有一部分網友頗為悲觀,表示離開股市才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對于暫緩IPO為何都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期待呢? 最重要的理由,就是新股融資對整個市場造成了資金面的壓力。 巨靈統計數據顯示,在A股市場不斷下挫的6月和7月,累計有33只新股發行,募集資金超過180億元。 市場極度低迷,但對新股180億元的融資額似乎并沒有太大的影響。 最關鍵的問題在于,網上、網下參與申購的資金卻無比龐大。 巨靈數據顯示,6月以來發行的33只新股,網上、網下累計凍結資金超過了8000億之巨(部分資金重復參與了申購新股)。 另一方面,從2009年最新一輪的IPO重啟以來,已經有超過850家公司成功登陸A股市場,累計募集資金接近了1萬億,而且這一數字還在不斷增加當中。 毫無疑問,A股市場疲軟,新股IPO的不斷抽血是一個重要因素。也正因為此,市場低迷之時各方一再呼吁暫停新股IPO。 新股IPO曾6次中斷 統計數據顯示,從1994年以來,A股市場新股發行曾經先后6次被監管層叫停。 A股市場第一次暫停新股發行始于1994年7月,在粵宏遠A(000573,收盤價3.69元)發行后,一直到當年12月中炬高新(600872,收盤價4.97元)發行。 從市場走勢來看,該次IPO暫停的短短幾個交易日后,上證指數就迎來了325.89點的階段性底部,并于同年9月13日漲至1052.94點。 第二次暫停發行發生于1995年1月,在S儀化(600871,收盤價6.70元)之后,大概經歷了五個月,創業環保(600874,收盤價5.14元)才在6月成功登陸A股市場。 當年上證指數于2月7日觸及524.43點后震蕩上行,5月22日最高漲至926.41點。 第三次則頗為特殊,因為在1995年7月至1996年1月之間僅有3只新股登陸A股市場,所以業內將其視為“暫停期”。 這一期間上證指數先揚后抑,整體呈現回落趨勢,區間跌幅逾14%。 第四次為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在雙鷺藥業(002038,收盤價32.55元)上市后,華電國際(600027,收盤價4.20元)直到2005年2月才登陸A股市場。 而和第三次一樣,上證指數在這一期間小幅反彈之后繼續下挫。雖然區間振幅接近25%,但是整體來看區間跌幅并不大。 第五次暫停的表現最為驚人,由于股改的啟動,從2005年6月三花股份(002050,收盤價9.00元)上市后,開始新股發行暫停了一年。 這一次恰好經歷了A股有史以來最大的牛市,上證指數從2005年6月6日見低998.22點后,一路漲至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點。 第六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次,在2008年9月華昌化工(002274,收盤價7.23元)發行之后,到桂林三金(002275,收盤價13.16元)在2009年6月底重啟發行。 在這一期間,雖然熊市讓投資者信心遭受重創,但是指數已經在2008年10月28日觸及了1664.93點,并迎來了至今令不少投資者扼腕嘆息的小牛市。 從以上的歷史數據可以看出,雖然每一次新股暫停發行的表現不一,但是對A股市場多多少少都有些正面的刺激作用。 甚至,在暫停期間A股市場曾數次出現階段性的大漲,絕對算得上是A股的“強效興奮劑”。 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每當市場疲軟之勢,新股停發的呼聲就此起彼伏。 證監會多次表態不暫停 機構提出的四大拯市措施中,暫停新股發行是呼聲最高的一條,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卻可能是最不容易成為現實的一條。因為證監會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新股發行不會暫停。最引人注目的一次就是7月13日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對投資者關注問題的答復。 對于投資者提出的,監管部門為什么不停止新股發行的疑問,證監會表示,有投資者、市場人士、媒體認為,即使是在弱市的情況下,IPO數量的多少也應該由市場來調整和決定,希望監管部門再也不要把發行上市和調節股市聯系起來,堅定IPO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信心。通過多年不懈努力,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市場化方向,已經獲得了市場參與各方的廣泛認同。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47萬億元,儲蓄率高達52%,資金供給應該說是比較充裕的,新股發行并不會對市場資金面供求關系產生大的影響。停發新股是一種行政管制行為,改革應當盡可能避免采取這類措施,應當在市場和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進行。證監會指出,目前資本市場氣氛不夠熱烈,主要是國際國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大,投資者信心受到影響,不是因為資金不足。從過往的經驗看,停發新股也并不能對市場環境有實質性改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IPO暫停的期望成真的難度很大,但是今年以來新股融資規模確實有了明顯的滑坡。據統計,2012年上半年,A股IPO融資額度創出了2009年6月底重啟以來的新低。新股融資金額約為740億元,明顯低于2011年上半年的近1600億元,以及2010年上半年的近2100億元。 今年6月份,啟動申購的15只新股累計募集資金約93億元,較5月的172億元和4月的128億元均出現了明顯縮水,僅僅高于今年1月。面對上半年新股融資額的同比大降,業內各方都有自己的解讀,其中IPO公司數量減少以及新股大盤股數量的銳減被視為最直接原因。2010年和2011年上半年,正式啟動發行的新股數量分別為170余只和160余只,而在今年上半年發行的新股尚不足110只,募集資金最多的中國交建也才剛剛邁入50億門檻。 不過,面對上半年IPO的趨緩,不少業內人士也深感憂慮:面對越來越多的排隊等待上市的企業,特別一批“胃口不小”大盤股,早已脆弱不堪的A股市場將來不得不直面日益增長的融資需求。7月初,普華永道就公開預測,2012年滬深股市IPO融資額會達到2000億元至2500億元。安永則預測,全年IPO融資總額在2200億元左右。如果這個預測準確的話,對于今年上半年才完成740億元“任務”的A股來說,下半年壓力無疑是“亞歷山大”。 普華永道和安永的預測絕非危言聳聽。截至7月19日,已經遞交上市申請的企業數量就達到了750家之多,其中包括中國郵政速遞、淮北礦業、陜煤股份、中國鐵流等一大批大盤股。而且,已經通過發審委審核、距離上市僅有最后一步的公司就超過百家。 在機構提出的四大救市政策中,第三項政策建議就是鼓勵大股東和管理層增持。在A股市場,大股東或管理層增持往往被視為利好,因為他們更了解公司,因此市場常常將增持解讀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或是大股東和管理層看好公司成長性。本周,甚至連機構投資者也開始呼吁監管層再次出臺政策鼓勵增持了。 此外,一度被熱議的平準基金入場救市,再次被提了出來。政府通過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可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熨平股市的非理性波動,穩定證券市場。 建言3 大股東增持潮起監管部門鼓勵但勿強求 每經記者王硯丹 A股市場上,大股東或管理層增持往往被視作利好。因為他們通常比普通投資者更了解上市公司,市場常常將其增持解讀為公司股價被低估,或是大股東和管理層看好公司成長性。 在大盤屢創新低之際,市場視“大小非”減持為洪水猛獸,視產業資本增持如久旱后的甘霖。本周,《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甚至連機構投資者都開始呼吁監管層再次出臺鼓勵增持政策,鼓勵大股東增持是機構最希望看到的四大股市政策之一。那么,投資者美好的愿望能實現嗎? 產業資本增持超去年全年 事實上,隨著市場估值水平降低,近期產業資本增持的力度已經大大增強。 7月,就在越來越多的中小投資者割肉離場,甚至注銷賬戶,徹底離開這片“傷心地”的時候,上市公司高管、產業資本卻反其道而行之,果斷選擇增持,力挺自家公司股價。 據同花順iFinD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7月19日,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股票的增持總數超過22億股,月均增持3.21億股;相應的市值總額和月均額分別為141億元和20.14億元。其中,7月以來的增持股數合計為11470萬股,估算市值約10.15億元,涉及67家上市公司的161名主要股東。而在2011年,產業資本增持股份總額約17億股,月均增持1.42億股;對應的變動市值總額約165億元,月均額為13.76億元。也就是說,今年前7個月,產業資本增持力度已經超過去年全年。 本周,在滬指跌破2132點“鉆石底”之際,產業資本和高管們繼續高調增持。周五,茂業國際宣布2012年6月5日~7月25日,在上交所通過場內購買購入大商股份(600694,收盤價38.15元)共1332.5萬股,消息一出,大商股份周五午盤后由綠翻紅,大漲8.29%報收。中鼎股份(000887,收盤價8.60元)也公告了6名高管周二聯合增持的消息,并且6名高管還表示未來12個月內將繼續增持。 3月已出臺鼓勵增持政策 對于大股東增持,管理層一直明確表達支持態度。 今年3月15日,證監會正式開始實施的《關于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六十二條及第六十三條的決定》(下稱《決定》)中就為大股東增持大開方便之門,包括對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不發生變更的發行行為引發的要約收購義務豁免,不再需要履行行政許可審核程序等。原來規定股東在增持到29.9%后,若想繼續增持須進行要約收購;而新的規則修改為增持比例達到30%后,“既可以發起要約收購,也可以按照每年不超過2%繼續自由增持”。另外,持股30%以上的股東每年2%自由增持股份的鎖定期從12個月降至6個月?!稕Q定》出臺后,市場叫好聲一片。 那么,管理層還有沒有繼續出臺諸如稅收減免之類政策的必要,以鼓勵大股東、高管們繼續增持呢? 從上述《決定》中修改事項來看,證監會僅僅是簡化了行政流程,并適當放寬了一些增持條件,并沒有對大股東和高管的增持做出硬性規定。這傳達出了管理層對大股東增持的支持態度。但如果管理層為了救市再出臺諸如減稅之類的政策,那么一是可能涉及到多部委協商,流程會很復雜,二是凡事過猶不及,行政干預過多后,會不會有新的不可知因素誕生?會不會有違市場化改革的初衷?這些都是未知數。 增持樣本之匯金:系市場行為 A股市場上,增持行為中最被關注,也最容易引起爭論的,莫過于匯金歷次增持四大行。 2008年9月,次貸危機傳導至A股市場。9月18日,匯金增持工行、中行、建行(當時農行未上市)各200萬股,并公布增持計劃。時隔一個月,大盤探底1664點后反彈,開啟了2009年小牛市序幕。 去年10月,匯金再次公布增持四大行計劃,至今年一季度末,半年時間增持耗資逾25億元,特別是在一季度增持中行8363.02萬股,更是引市場側目。 不過,從四大行走勢圖來看,匯金這次出手既沒有穩定四大行的股價,也沒有改變指數運行軌跡。工行、中行、建行A股均創出三年來新低,滬指本周也跌破2132點的心理關口。今年以來,上證指數跌幅達3.21%。 為什么投資者常常疑慮匯金增持的性質,說到底還是與一個根本問題有關:匯金增持到底是行政手段還是市場行為? 證監會基金監管部副主任洪磊曾在一次會議上表示:“匯金是一個很好的機構投資者典范;它有實力,有股權,能夠改進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睋Q句話說,匯金是一個具有國家使命的機構投資者,一只主權財富基金。 既然是機構投資者,那么把匯金的增持看做是市場行為或許更為貼切。匯金上半年對四大行增持或許出現了浮虧,但相比每年動輒獲得的千億分紅,完全不值一提。試想一下,如果現在滬指處于6124點、四大行創出歷史新高,那么匯金還會增持嗎? 如果連匯金的增持都不是政府扶持市場的行政手段,那么管理層還會對增持行為做過多干預,甚至出臺強制增持措施嗎?恐怕很難。 證監會可以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制定分紅計劃,提升股東回報,因為這樣可以平衡上市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利益,也有利于股市發展。但前提是,要建立在上市公司有錢可分的基礎上。同樣,你不能強求大股東和高管們在他們認為不適合的價格買自家股票,因為這就違背了市場規律,也否認了理性經濟人原則,但像3月15日出臺的《決定》那樣,為大股東增持提供便利,可能是最為可行的措施。 增持潮多對應大盤低點 不可否認的是,當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管開始增持自家股票時,市場信心也會跟隨恢復。 廣發證券羅軍在研報中指出,從歷史上看,市場處于熊市時增持事件發生較為集中,增持事件集中爆發的時間段剛好對應了大盤走勢的低點。而集中性的增持事件可能意味著股票價格被嚴重低估,后市可能存在上漲機會。“大量的買入行為可能表示管理層認為目前公司價值被低估、價值提升空間較大,或者對于公司未來經營充滿信心。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到,在不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持有增持公告事件股票5日平均可獲得0.92%的累積超額收益,年化超額收益可達44.16%?!? 不過,在現在的時點上,宏觀經濟可能在三季度見底或是促使增持潮出現的內生動力。 7月24日,匯豐公布的7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為49.5,為5個月以來的最高值,同時中國制造業產出指數初值為51.2,較6月份的49.3有所上升,創9個月以來最高。 匯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認為,7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初值溫和回升到5個月以來的最高值,表明前期的寬松措施開始產生效果。而快速回落的通貨膨脹率為實施更為寬松的政策創造了空間,隨著寬松政策全面產生效力,經濟增長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明顯好轉。 建言4 平準基金救市呼聲再起推出面臨三道坎 每經記者鄭佩珊 爭議頗多的“鉆石底”終于在本周被擊破,A股市場的低迷氣息再度彌散。時逢國內外經濟雙重施壓,A股市場信心難以提振,市場上關于推出平準基金的呼聲再起。 被市場寄予高度期望的平準基金已非第一次被熱議。2008年下半年A股陷入低迷,社會各界對于平準基金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市場上不斷涌現出各種平準基金救市的傳聞,但最終平準基金入市被擱置。 如今在A股再次受到重創之時,平準基金是否能起到“救市良藥”之用?平準基金的推行還面臨哪些阻礙? 平準基金入市呼聲已久 2008年11月份A股市場一度跌至1680.60點,股市處于一片低迷之中,現在,爭議頗多的“鉆石底”終于在本周被擊破,市場上呼吁推出平準基金之聲再起。 平準基金之所以被市場賦予救市期望,在于其自身所特有的“干預”作用。平準基金是指,政府通過證監會、財政部、交易所等機構以法定的方式建立的基金,這種基金可以通過對證券市場的逆向操作,用以穩定證券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曾在《保證股市穩定健康發展六大建議》中建議政府設立平準基金。 與此同時,包括了中國證監會吉林證監局前局長江連海在內的一批專家、學者也公開呼吁設立市場平準基金。 實際上自《證券法》制定實施后,不同時期都有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聲音,但一直沒有引起監管層的重視和回應。 “消息層面對于股市的穩定已不具有實質性作用”,有市場人士指出,只有出臺具體救市政策或采取相關措施才是拯救股市的最好選擇。 海外市場實踐成敗兼有 平準基金是否應該入市?或許應先看看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案例。 浙商證券研究所的研究報告顯示,日本在1964年股市暴跌之后,1964至1965兩年間投入了5127億日元建立平準基金,占當時日本股市總市值和前一年總成交額分別為6.9%和9.0%。1990年韓國投入共約100億美元設立平準基金救市,占當時股市總市值和前一年總成交額分比為8.9%和8.4%,基本穩住了股市。1996年我國臺灣地區成立2000億新臺幣股市穩定基金進場護盤。1998年我國香港投入1200億港幣設立平準基金,占總市值和年交易量的6.2%和4.2%。此后美國等國家也都紛紛設立平準基金護盤。 從以上這些案例來看,我國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平準基金救市較為成功。1998年8月,索羅斯等一批國際炒家以香港聯系匯率和香港股市為阻擊對象。香港特區政府隨后啟用了平準基金,以1180億港元的外匯基金購買香港股票。由于平準基金入市,恒生指數在8月28日以7829點收市,成交額達790億美元,創出單日成交最高歷史紀錄。此后,特區政府財政司立即注冊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負責管理入市行動中購買的股票。截至2001年,香港特區政府之前動用的外匯基金盡數回籠,同時還賺取了1100多億港元。 平準基金也是一把雙刃劍,歷史上出現過操作不當的案例。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后,為了挽救暴跌的股市和低迷的經濟,日本政府從1992年開始,數次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入市。日本政府每次動用郵政儲蓄基金及其他保險基金和養老基金進入股市,在當時均有一定效果,但好景不長,股市又出現下跌。 中國證監會吉林證監局前局長江連海曾指出,“平準基金如果設計得好,操作得好,順應市場機制而又糾正市場機制的不足,那么可以起到相當好的作用,維護市場的穩定。反之則適得其反?!? 其實,在1998年我國曾推出證券投資基金試點。監管層希望通過投資組合追求基金自身的增值外,還承擔穩定市場的功能。但遺憾的是穩定股票市場的作用目前沒有顯現。業內普遍認為,無論投資基金的規模達到多大的水平,都無法擔當“平準基金”的重任,要穩定證券市場,必須重新設計專門的基金。 平準基金遇三大阻礙 市場上雖然對于推出平準基金的呼聲很高,但是質疑聲也同樣不少。2009年年初,中國證監會前主席周正慶曾公開表示,現在對平準基金的認識還不一致,平準基金近期無法推出。但如今,隨著A股跌破鉆石底之后,是否到了必須重視推出平準基金的時刻? “在市場無力的情況下,平準基金的介入,一方面可以起到挽救投資者信心的作用,另一方面能產生實際托市的效果?!北本┐髮W金融與證券研究中心主任曹鳳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有分析指出,目前推出平準基金面臨三道坎:一是可能會造成新的政策市;二是能不能用全體納稅人的錢去救助證券市場投資者;三是操作上的問題,如資金來源、介入時機、如何退出等。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王國剛曾在有關媒體上發文指出:股市平準基金一旦設立,就很容易成為有關政府部門調控股市的又一新路徑,從而,發生“政策市”向“操控市”的演化。這種狀況的發生,不僅不利于A股市場的健康發展,而且將嚴重強化股市的體制弊端。 “另外,股市平準基金暗含著政府信用的保障機制,由此,它將處于盈虧的兩難境地?!蓖鯂鴦偙硎尽? 除此之外,王國剛還提出多個質疑:這一平準基金的資金來源于何方?是政府財政投入還是從社會上募集?如果是政府財政投入,那么,在財政預算中這筆資金如何安排?近年雖然財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財政支出也大幅增加,收支相抵,政府財政并無多少盈余。在此背景下,政府財政如何有數以萬億計的富余資金用于設立這種股市平準基金?另一方面,如果資金是從社會募集,那么,這一基金是否要以贏利為目的?假定不以贏利為目的,那么,社會投資者如何愿意將資金投入這種股市平準基金?如果以贏利為目的,那么,為了贏利,如何防范這一基金操縱股價?顯然,這一系列疑問是待解的課題。 而從操作層面看,他也指出,主張設立股市平準基金的人強調,這一基金由專家運作,何時介入股市、投資于哪類股票、如何投資以及投資組合等均由專家組選擇確定。這種設想建立在“專家高明論”基礎上,的確有著“蒙人”效應,但它違背了“股市無專家”的基本常識。 由此來看,平準基金難以推出,還是由于上述三道坎目前難以跨過。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日本精品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_97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国产中文字幕六九九九
    <cite id="apcyb"></cite>
    1. <dfn id="apcyb"><rp id="apcyb"></rp></dfn>

    2. <cite id="apcyb"><noscript id="apcyb"><address id="apcyb"></address></noscript></cite>

      <tt id="apcyb"></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