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2-08-09 08:46:18
西安市政府方面相關人士表示,西安短期內不會出臺“三限”措施,這與西安市此前提出的“治堵保暢”措施相違背。
每經記者劉旭發自北京
從上海、北京、貴陽、廣州,再到西安,汽車限購似乎已成最簡單和最有效的治理交通擁堵的方式。
昨日(8月8日),西安緊急叫停了已經頒布的《西安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征求意見稿)》,并表示不會采取“三限”措施。在業界猜測其背后原因的同時,也不禁產生一系列疑問:在哪些條件下應該采取限購措施,是否有明確界定?相關職能部門應采取哪些方式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汽車行業是否應該為擁堵埋單?
目前,限購城市不斷出現,但汽車限購似乎又無統一標準,而限購政策正對汽車產業、尤其是對自主品牌帶來滅頂之災。
廣州汽車限購的“陰霾”還未褪去,西安擬施行機動車總量控制的消息再次傳出。
就在西安法制辦頒布《西安市道路交通安全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后僅6天,8月8日,西安方面緊急叫停了法制辦將于近期召開的《征求意見稿》立法聽證會,同時對限購、限號、限行的消息進行辟謠。
西安市政府方面相關人士表示,西安短期內不會出臺“三限”措施,這與西安市此前提出的“治堵保暢”措施相違背。
從上海、北京、貴陽再到廣州,汽車限購似乎已從個別城市的治堵措施,擴展成眾多城市效仿的必然歸宿。而此次西安緊急叫停汽車限購措施,似乎從某種程度上暫時中止了漸成“燎原”之勢的城市汽車限購行為。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十表示,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限購對汽車行業帶來的可能是“滅頂之災”。以自主品牌為主銷車型的二線城市,汽車消費處于起步階段,此時限購,或將成為“壓倒自主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當限購政策逐漸蔓延,行政手段對汽車市場的影響變得日益巨大。“以我國目前的千人保有水平、車均道路面積等指標看,現在完全可采取其他措施解決交通問題。”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曾如此評價。
限購規劃未通過政府審核
據了解,西安取消限購的原因是西安法制辦制定的西安市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并未通過西安市政府審核和授權,是單方面發布了相關意見征求稿。
西安市法制辦在8月2日頒布在《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的截至時間為8月15日,西安市法制辦近期將對《征求意見稿》立法舉行聽證會,重點討論機動車限購、限行、限號等措施。
根據西安市法制辦等相關部門在介紹,《征求意見稿》的提出并非空穴來風或所謂的效仿。對機動車實行總量控制和車輛限行措施等相關規定的擬定,是根據西安市汽車保有量、道路建設、配套設施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原因提出的。
2011年,西安市機動車保有量132萬輛,其中小汽車80萬輛,每年新增機動車約20萬輛,其中小汽車12萬輛。同時,西安市停車泊位共有36.7萬個,按城市停車規劃的有關指標估算,全市停車泊位總量缺口為46.1萬個。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5月,西安市汽車保有量145萬輛,泊車位缺口增加至46.7萬個。
據西安市建委、西安市交通管理局等相關部門分析,4年后,西安市汽車保有量將突破200萬輛,而這將對配套建設提出更高要求?;谏鲜鲈?,西安市擬對機動車進行總量控制和車輛限行措施。
業內專家認為,對“限購”這一通過行政手段干預汽車市場正常發展的措施,當地政府的政策往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叫停”也同樣顯示出其缺乏理性、客觀的政策評估。
追問汽車限購底線
在《征求意見》發布6天之后,西安市政府緊急叫停了上述行為,并表示短期內不會限購。
“西安的交通狀況可以說非常正常,甚至在早晚高峰時間段仍可保證基本暢通。”西安市交管部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而西安此次的限購和叫停都在意料之外,按國家信息中心分析報告顯示,杭州、深圳最有可能施行限購政策,接下來是天津,西安并不在其中。
羅磊表示,限購是中國市場發明的,也是“不正常地”通過行政手段干預汽車市場正常發展的措施。“車輛保有量一二百多萬輛的城市全世界很多,別的城市都沒有限購,交通也運轉良好。這并非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更大程度上取決于管理方式。”羅磊說。
廣州限購政策出臺后,廣東省汽車流通協會會長嚴斐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世界上眾多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北上廣,但擁堵情況并不嚴重,這與市政設施息息相關。而且,市政設施并不是花重金改造城市路況,如交通信號燈的設置等交通智能控制,可對緩解城市交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磊告訴記者,短期來看,這一限購政策已沒有運用“底線”,地方政府出于治堵和環保結合的考量,且無使用風險,所以限購政策的使用或不使用,都無標準衡量,隨意性比較大。
但是,限購政策對汽車市場、經銷商、消費者的影響,卻不可小視。西安市一位汽車經銷商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已將情況反饋給該品牌西部大區,期待盡早制定應對辦法,幫助原本已“哀鴻遍野”的經銷商渡過難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